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淺談幼兒自信心的形成及培養

自信心是個性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個體在活動中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並力求將其實現的心理品質。 幼兒自信心的發展是其自我意識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重要標誌,能促使幼兒產生積極主動的活動願望,大膽探索,樂於與人交往,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

自信心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品質。 有的名家說:自信是事業成功的支點。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自信心顯得尤為重要。 現在的幼兒作為跨世紀的人才,自信心的強弱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事業的成功。

有了自信,必然能把握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Advertisiment
幼兒期是形成個性心理品質雛形的關鍵時期,從小培養孩子相信自己的心理品質,無論是對個體身心健康發展,還是提高全民族素質,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家長、教師都不能忽視從小對孩子進行自信心的培養。

通過觀察,筆者試把幼兒的自信心分為三組,即高度、中度、低度。

具有高度自信心的幼兒,表現十分活潑,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學校裡各方面的發展較好,同別人相處也很好,在做事積極主動,在完成成人交給的任務時不怕困難,愛表現自己,競爭意識強。

討論問題時,他們總是頗為活躍的中心人物,在遊戲中興趣廣泛,情緒高漲。 在區域活動中更顯出“我來”、“我知道”、“我行”、“我自己做”、“不要你幫”等自主、自立的言行。

Advertisiment
他們對外界的各種事物感興趣,有創造力。

具有中度自信心的幼兒,在很多方面與上面的一組相似,但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不夠清楚,當知道別人較為喜歡自己時,事情就做得比較圓滿。

自信心呈低度的幼兒,大部分表現為不開朗,膽小怕事,在討論時往往只聽而不抒己見,有自卑感,總認為沒人喜歡自己。 他們過低估計自己的力量,在遭到別人冒犯、挑戰和攻擊時,表現沮喪,沒有信心抗爭,即使被誤會,受委屈,也沒有勇氣為自己申辯。

對於新鮮事物、環境缺乏興趣,適應較慢,缺乏進取精神。 這些孩子往往默默地用羡慕的眼光欣賞同伴的佳作,用乞求的眼神向老師發出信號“幫幫我吧”。

Advertisiment
他們壓抑、孤僻,易產生攻擊性行為,是不大受同伴歡迎的一個小群體。 自信心弱的孩子很難適應日後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甚至還會出現種種心理障礙。
那麼影響幼兒自信心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呢?

影響幼兒自信心的關鍵因素是幼兒的活動實踐。 幼兒自信心的樹立是在與環境互動中實現的,活動是幼兒與環境互動的基本形式。 活動過程中成功與失敗的經歷,往往會給幼兒以自信或自卑的客觀刺激。 一個在活動中有持續成功經歷的幼兒,會預期以後的成功,從而增強自信心;反之,如果在活動中有持續失敗的經歷,幼兒參與活動的自信心就會降低。

這是因為幼兒實踐活動的成敗經歷,往往會伴隨不同的情感體驗。

Advertisiment
這種情感體驗是影響其自信心的直接刺激因素。 成人能否幫助幼兒對參與活動成敗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是增強幼兒自信心的重要因素。 所以家長、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為幼兒提供獲取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讓幼兒在不斷成功的實踐中積累成功的情感體驗,並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

(一)溫暖和諧、愉快的環境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建立幼兒自信心的前提。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自信心較強的幼兒大多家庭關係融洽,父母對他們很關心,對他們的愛好、提問,甚至對他們的朋友均很感興趣。 他們的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受到同樣的重視。 父母能信任和理解孩子,對孩子有明確的行為要求,從不隨便打罵孩子,教育方法以鼓勵引導為主,並能經常擠出時間帶孩子遊戲、上公園或與孩子談話、講故事等。

Advertisiment

因此,這些幼兒做什麼都很有信心,很守規矩,很懂道理,學習勤奮,心情愉快,身體健康。 而自信心較弱的幼兒中,不是父母有病,家庭不和,生活困難,就是單親家庭,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很少,孩子往往覺得孤獨無依,或是父母教育方法簡單,作風粗暴,動輒訓斥,幼兒稍有差錯,就擰耳朵、打屁股,從而導致幼兒性格孤獨,膽小怕事,提心吊膽,缺乏安全感,自信心的發展受到壓抑。

(二)獲取成功的心理體驗是形成幼兒自信心的基本途徑。

父母、教師要善於讓幼兒嘗到成功的滋味。 因此,設置適當的活動讓幼兒參與,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處於積極進取的狀態,相信自己的能力,對於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是極為重要的。

家長、教師應努力為孩子創設、提供實踐的機會。可以讓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脫衣服,到鄰居家或隔壁班級借還東西,幫小班幼兒鋪、疊被子,幫老師分發碗、筷、拿取食品及玩具、教具等,還可讓孩子學習整理床鋪、自己梳頭,收拾文具、桌面,獨立洗嗽、進餐等。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孩子的獨立能力會逐漸增強,做事與解決問題的自信心也會隨之提高。

因為一個幼兒能力越強,其面對任務和困難時自信心也會相應提高;相反,一個缺乏能力或能力低下的幼兒,會缺乏做事的自信心和自主性。當幼兒做成功一件事或學會一項新的本領時,心裡會充滿愉悅的勝任感。

現在不少孩子依賴性強,這與家長、教師平時對待孩子的態度關係很大。有的家長喜歡包辦代替,對幼兒的能力估計偏低,擔心孩子做事會增添麻煩,或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有的教師在收拾玩具、桌面時,也嫌幼兒動作慢而不讓他們做。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沒有主見了,勇於嘗試的動機和獨立行動的樂趣也就弱化。當大人在徵求孩子的意見時,孩子會說“不知道”,或凡事都問大人怎麼辦,不會自己拿主意,缺乏自主性。

誠然,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在活動過程中,父母、教師可耐心地指導,告訴幼兒這樣做的好處,那樣做的弊處,然後讓孩子作主。當孩子受挫的時候,要幫助找出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再一次實踐,並給其指明怎麼做才能做好。這樣,可促使幼兒增強自信心。

(三)客觀、正確、積極的評價是發展幼兒自信心的催化劑。

幼兒期的自我意識正處於生理的自我向社會的自我過渡的時期。幼兒在這個時期的自我體驗帶有強烈的自我中心的痕跡,以為世界是圍繞“我”而存在的,總是以自己主觀的想法來解釋外界現象。

同時他們的自我評價受暗示性強,常隨外界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正因為這樣,幼兒對自己力量的認識往往是片面、膚淺、不穩定的,完全從屬於他人的評價。從自我意識發展來看,幼兒期自我意識是朦朧、不自覺的,他們往往通過成人的言語、行為、眼神來認識自己,從教師、父母、夥伴的態度中評價自己。

家長或教師對孩子流露的感情、表示的態度,如微笑、贊許的眼神、輕撫等,對幼兒都含有積極評價的意義,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孩子的自我意識產生深刻的影響。

因為即使是常常能夠取得成功的孩子,如果沒有成人積極贊許為回饋,孩子也不懂得相信自己的力量;反之,即使是能力較弱的孩子,如果經常肯定他的長處,給予應有的支持,他也有自信心,不會小看自己。當然,評價要適度,以防孩子在受表揚的過程中出現驕傲自滿的消極心態。
(四)關心幼兒的精神需要是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重要環節。

家長、教師不僅要關心幼兒的饑渴冷暖等生理需要,關心他們體格的健壯和正常發育,還要關心他們的精神需要,尊重、理解、信任孩子。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去做;凡是幼兒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去想。”

美國的家長在孩子兩三歲時就讓他們自己吃、自己睡;孩子走路跌倒了,父母決不攙扶,讓他自己站起來。這些教子方法應使我們得到一些啟發,要讓孩子自信,就要信任他們,讓他們在自立中磨煉。

作為家長、教師,應時常以積極的態度關注幼兒,尊重幼兒,保護其自尊心。不應對孩子抱輕視態度,不要諷刺、挖苦、打擊孩子,不要張口閉口就說孩子“沒出息”、“笨蛋”、“蠢豬”。那樣做,會影響幼兒的自信心,挫傷幼兒的自尊心。

家長、教師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經常以肯定的口吻對孩子說“真能幹”、“你肯定行”、“你一定能做好的”、“我相信你畫的比老師畫的還好”等。

對孩子的批評要適度,否則會引起幼兒的反感及厭惡,形成逆反心理。更不要當眾批評孩子,翻老帳、揭短,那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要幫助孩子豐富知識,提高他們獲取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運動和社交能力。對孩子的期望要恰如其分,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總之,在啟蒙教育階段,幼兒的自信心正處於形成發展的過程之中,只要家長、教師及早注意培養、引導、塑造,幼兒的自信心就一定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家長、教師應努力為孩子創設、提供實踐的機會。可以讓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脫衣服,到鄰居家或隔壁班級借還東西,幫小班幼兒鋪、疊被子,幫老師分發碗、筷、拿取食品及玩具、教具等,還可讓孩子學習整理床鋪、自己梳頭,收拾文具、桌面,獨立洗嗽、進餐等。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孩子的獨立能力會逐漸增強,做事與解決問題的自信心也會隨之提高。

因為一個幼兒能力越強,其面對任務和困難時自信心也會相應提高;相反,一個缺乏能力或能力低下的幼兒,會缺乏做事的自信心和自主性。當幼兒做成功一件事或學會一項新的本領時,心裡會充滿愉悅的勝任感。

現在不少孩子依賴性強,這與家長、教師平時對待孩子的態度關係很大。有的家長喜歡包辦代替,對幼兒的能力估計偏低,擔心孩子做事會增添麻煩,或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有的教師在收拾玩具、桌面時,也嫌幼兒動作慢而不讓他們做。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沒有主見了,勇於嘗試的動機和獨立行動的樂趣也就弱化。當大人在徵求孩子的意見時,孩子會說“不知道”,或凡事都問大人怎麼辦,不會自己拿主意,缺乏自主性。

誠然,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在活動過程中,父母、教師可耐心地指導,告訴幼兒這樣做的好處,那樣做的弊處,然後讓孩子作主。當孩子受挫的時候,要幫助找出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再一次實踐,並給其指明怎麼做才能做好。這樣,可促使幼兒增強自信心。

(三)客觀、正確、積極的評價是發展幼兒自信心的催化劑。

幼兒期的自我意識正處於生理的自我向社會的自我過渡的時期。幼兒在這個時期的自我體驗帶有強烈的自我中心的痕跡,以為世界是圍繞“我”而存在的,總是以自己主觀的想法來解釋外界現象。

同時他們的自我評價受暗示性強,常隨外界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正因為這樣,幼兒對自己力量的認識往往是片面、膚淺、不穩定的,完全從屬於他人的評價。從自我意識發展來看,幼兒期自我意識是朦朧、不自覺的,他們往往通過成人的言語、行為、眼神來認識自己,從教師、父母、夥伴的態度中評價自己。

家長或教師對孩子流露的感情、表示的態度,如微笑、贊許的眼神、輕撫等,對幼兒都含有積極評價的意義,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孩子的自我意識產生深刻的影響。

因為即使是常常能夠取得成功的孩子,如果沒有成人積極贊許為回饋,孩子也不懂得相信自己的力量;反之,即使是能力較弱的孩子,如果經常肯定他的長處,給予應有的支持,他也有自信心,不會小看自己。當然,評價要適度,以防孩子在受表揚的過程中出現驕傲自滿的消極心態。
(四)關心幼兒的精神需要是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重要環節。

家長、教師不僅要關心幼兒的饑渴冷暖等生理需要,關心他們體格的健壯和正常發育,還要關心他們的精神需要,尊重、理解、信任孩子。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去做;凡是幼兒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去想。”

美國的家長在孩子兩三歲時就讓他們自己吃、自己睡;孩子走路跌倒了,父母決不攙扶,讓他自己站起來。這些教子方法應使我們得到一些啟發,要讓孩子自信,就要信任他們,讓他們在自立中磨煉。

作為家長、教師,應時常以積極的態度關注幼兒,尊重幼兒,保護其自尊心。不應對孩子抱輕視態度,不要諷刺、挖苦、打擊孩子,不要張口閉口就說孩子“沒出息”、“笨蛋”、“蠢豬”。那樣做,會影響幼兒的自信心,挫傷幼兒的自尊心。

家長、教師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經常以肯定的口吻對孩子說“真能幹”、“你肯定行”、“你一定能做好的”、“我相信你畫的比老師畫的還好”等。

對孩子的批評要適度,否則會引起幼兒的反感及厭惡,形成逆反心理。更不要當眾批評孩子,翻老帳、揭短,那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要幫助孩子豐富知識,提高他們獲取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運動和社交能力。對孩子的期望要恰如其分,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總之,在啟蒙教育階段,幼兒的自信心正處於形成發展的過程之中,只要家長、教師及早注意培養、引導、塑造,幼兒的自信心就一定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