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外育兒:尷尬的一巴掌

張榕曾經是一位全職媽媽, 她的三個兒女都生在日本, 於是她就有了不少獨特有趣的經歷——

日本的幼稚園經常安排家長參觀。

就在家長們聚精會神、悄然無聲觀察孩子們的活動時, 洋洋和一個小姑娘發生了糾紛, 只見洋洋伸手就給了她一個耳光, 啪的一聲, 小姑娘張開嘴大哭起來。

我尷尬極了, 趕快向小姑娘的媽媽打招呼, 賠不是。 她的媽媽笑著擺擺手:“沒關係, 沒關係, 小孩子的事。 再說我們家美裡也太愛哭了。 ”看她那樣子不像是客氣, 後來和這些媽媽接觸久了, 發現她們確實對於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你推我一把、我拍你一下的事不太在意,

Advertisiment
也沒有人因為這個告狀的。

然而, 我擔心的是, 那段時間洋洋經常抬手打人, 我幾次在幼稚園看到類似的情況, 可老師卻從未向我提到洋洋打人。 我向老師說出我的擔心時, 老師耐心地跟我解釋:一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強, 就會出現“手比嘴快”的現象, 不僅搶玩具時會動手, 當他想表達一個什麼意思時都有可能以手代嘴, 譬如洋洋早上和小朋友打招呼, 也會拍人家一把, 手上又沒有輕重, 被拍的孩子也會哭, 這時老師就會告訴他應該說“早上好”, 這樣動手小朋友會痛的。 如此反復引導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加上孩子自身語言能力的提高, 這種現象會消失的, 所以, 我們不能輕易給孩子扣上“打人”的帽子,

Advertisiment
何況他的這種“打人”也並非都是惡意。

我真佩服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分析得這麼細, 事實上正如老師所說, 那不過是階段性現象。

不向孩子的哭鬧投降

有一次, 和爺爺奶奶一起帶洋洋去一家大百貨店, 進門之前和洋洋說好今天不買玩具, 但是看到那琳琅滿目誘人的玩具, 洋洋還是動心了。 接下來的場面可想而知, 哭天抹淚的孩子拉著我的衣角, 周圍的顧客投來各種目光, 我既要堅持原則, 又要儘量控制場面不能鬧得太大, 那個滋味真的不好受。

事後, 奶奶說:“看你平時挺寬容的, 動起真格的來還挺厲害呢。 孩子哭成那樣, 你也不動心。 ”

奶奶說的沒錯, 我是個寬容和氣的媽媽, 但在大的原則問題上我又是很不講情面的。

Advertisiment
有朋友說, 依你的經濟條件完全可以滿足孩子更多的要求, 何必弄得孩子哇哇哭, 可我覺得不是買不起, 而不是不能讓孩子養成以哭要脅大人的習慣, 也不能想要什麼立刻就有什麼, 以至於得到任何東西都是理所應當的, 不懂得感謝, 也沒有了興奮, 不知克制和忍耐。

現在孩子都大了, 但有時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還是會傷心地掉眼淚。 這時, 我不會發火訓斥, 而是摟著他說:“想哭就哭一會吧。 不過, 不行的事情還是不行。 ”我想這大概就是嚴厲中的寬容吧。

孩子的耍賴不是天生的。 在地上打滾胡鬧的是孩子, 失職的是家長。

“爸爸留”

洋洋回國, 看著什麼都新鮮, 不管看到什麼他沒吃過, 並認為是好吃的東西,

Advertisiment
比如油條, 都會說一句“爸爸留”, 意思是“給爸爸留一點。 ”而且, 他不是口頭上說說的, 不管我們如何解釋, 說爸爸人在日本, 或者說爸爸從小就吃這種東西, 不稀罕, 都不行, 他一定要我們給爸爸留一份。 外公外婆對此大加讚賞, 直說孩子懂事。

日本的物價實在太高了, 就我們當時的經濟能力來說, 許多時鮮水果、蛋糕之類的東西不可能經常買, 也不可能大量買, 於是, 這類高檔食品就成了挺珍貴的東西。 每次我們把這些東西分成三份, 爸爸媽媽和洋洋各一分。 如果洋洋還想多吃, 那就得要請求爸爸媽媽讓給他一點。 如果我們答應了, 他會感到格外高興, 同時也對父母的謙讓充滿謝意。

儘管從結果上看, 還是大部分都被孩子吃掉了,

Advertisiment
但不一樣的是, 他不是理所當然地得到這一切的。 另外, 在日本爸爸經常加班晚回來, 只有我和洋洋吃晚飯, 所以, 就會自然而然地給爸爸留一份, 這已經成了習慣。

有什麼好吃的爸爸媽媽也吃, 哪怕只是嘗一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