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洞察童心:小小孩也嫉妒

過節, 嬪嬪媽媽給女兒和弟弟的兒子各準備了一個小禮包。 嬪嬪看了看手上的黃色禮包, 又看了看小表弟手中的紫色禮包, 突然大哭起來, 撲上去就搶, 還把手上的禮包摔到了地上。 媽媽把兩包禮物當著嬪嬪的面拆開, 原來這一黃一紫的兩包禮物, 是一模一樣的兩盒瑞士糖。

嬪嬪破涕為笑, 媽媽卻愁上心頭:才5歲多的孩子呀, 哪來這麼強烈的妒意?

細細想來, 嬪嬪的嫉妒情緒存在已不是一兩天了。 3歲時, 小堂姐有了一架鋼琴, 而嬪嬪只有一架電子琴, 嬪嬪為此生了許多天的悶氣。 到伯伯家做客, 她竟發洩般地亂彈一氣,

Advertisiment
還說要發明一種小機器蟲, 讓它鑽到鋼琴的肚子裡去, 把小姐姐的鋼琴咬死。 當時所有的大人都笑出了眼淚, 卻偏偏忽略了嬪嬪心理上的扭曲情緒。

轉眼到了5歲, 嬪嬪的妒意表現得更強烈了。 比如, 嬪嬪明明有靈通少兒英語磁帶, 她的同學清荷沒買到向她借, 她馬上說, 她也沒買到。 嬪嬪媽媽聽得臉都紅了, 回家後問她為何要說謊, 嬪嬪毫無愧色地說, 清荷什麼都比我強, 她爸爸比我爸爸的官大, 她家比咱家大, 教唱歌、體操和數學的老師都更喜歡她, 我只有英語比她好, 我不想讓她趕上我!

面對女兒如此之強的嫉妒心理, 嬪嬪媽媽不知所措:這樣被妒意籠罩的孩子該怎麼辦?幼教專家給出了幾點富於針對性的意見:

Advertisiment

嫉妒是幼兒自我意識覺醒的外在表現

一般來說, 30個月齡內的嬰幼兒暫時還不會表現出妒意, 但隨著年齡越大, 越可能與周圍的夥伴攀比, 對自己幾經努力也無法達成的目標充滿不甘, 這個時候, 對“幸運兒”的心理排斥和強烈的妒意, 就冒出來了。 嫉妒一方面是待人不夠寬容的具體表現, 另一方面也是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表現, 是成長的副產品。 通常, 嫉妒情緒強烈的小孩, 好勝心也強, 願意為某一方面超出同齡人而付出雙倍的努力。 父母要做的, 只是解決因此而產生的虛榮、攀比、說謊、任性等負面因素, 而不是把嫉妒背後的進取動力也一筆抹煞。

鼓勵孩子承認自己的嫉妒

假如發現孩子有妒意,

Advertisiment
父母斥之為“可恥想法”予以打壓, 只會加深他內心的矛盾與扭曲, 而鼓勵他說出來, 則是舒解孩子內心壓力的最佳途徑。 如果孩子的嫉妒物件是小夥伴, 你應當鼓勵他當著對方的面說出自己的羡慕和不甘心, 比如:我很羡慕你有鋼琴, 我覺得我在電子琴上練習, 永遠也趕不上你了, 云云。 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後, 孩子很可能會得到呼應和幫助, 比如, 對方可能會說:你到我家來吧, 我們可以四手聯奏, 我可以教你彈。 對方也可能會說:彈琴一點意思也沒有, 我才羡慕你可以在樓下跳皮筋呢。 無論是哪一種答案, 都能極大地緩解孩子的妒意和壓力, 不會令孩子自責“我有問題”, 從而心理健康地長大。

告訴孩子, 上天對你很公平

Advertisiment

有些靦腆、內向的孩子不會當面承認自己的嫉妒, 他會把不甘和不滿壓抑在心裡, 找一件不相干的事發脾氣, 借題發揮。 這時候父母很容易較起真來—我就不信我戳不穿你這點小把戲!但專家認為, 點破大可不必, 倒是不妨讓孩子與被嫉妒的物件一起生活一兩天, 讓他自己去感受、去明白十全十美的孩子和家庭是不存在的, 對方也有煩惱, 只是躲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嬪嬪的媽媽就聽取了專家的意見, 讓嬪嬪與清荷共度了一次週末, 結果嬪嬪瞭解到清荷一個月只有一兩天可以見到繁忙的爸爸;清荷沒有在家養小動物的權利;經商的媽媽一走就是半個月, 偌大的家中只剩清荷與外婆相依為命……嬪嬪

終於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中也有令清荷豔羨不已的一面,

Advertisiment
只是每個小孩的幸運和快樂不一樣罷了。

嬪嬪終於打破了嫉妒之殼, 站了出來, 笑容燦爛地與清荷、與小朋友們牽起了手。
採編自《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