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比應對叛逆期更重要的是,你要及時為孩子立規矩

臭小子一歲10個月了, 這段時間真真不一樣了, 有叛逆或者說是違拗的跡象了。 心理學認為, 兩歲寶寶會進入人生中的第一個階段的叛逆期, 又被稱為Terrible 2(簡稱T2)。

以前的心理學教科書上說, 自我意識萌芽最重要的標誌是會說“我”。 實際情況是, 寶寶在拒絕別人用他的東西的時候, 自我意識就已經有了, 已經可以區分出什麼是自己的了。 小鹿自1歲六七個月的時候, 開始不讓別人拿他的東西。 可能是因為中文發因和英文發音間不同的原因吧。 英文我的發音“I”[ai]比較容易。 中文的發間“二”“愛”[ai], 小鹿也會說了, 只是不會說“我”。

Advertisiment

自我意識出現之後, 他們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是一個和大人一樣的人, 他們想讓別人知道這一點, 但是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到讓他們可以獨立表達思想的階段, 所以, 就只能用動作(比如, 扔東西、打人), 或用簡單的“不”, 向“世界”宣告。

另外, 大人也知道孩子已經長大了, 在這個階段開始不會再由著他的性子了, 會給他立規矩, 這時候, 寶寶就會有情緒出現。 但這也是他成長中必須要學的一課。 反面案例:我教育小鹿的時候, 會給他做“大寶寶”和“小寶寶”的區分。 我會說, 你都是大寶寶了, 大寶寶就不應該怎樣怎樣, 小寶寶才怎樣怎樣。 但是因為我所說的小寶寶能做的事情, 他都非常想去做, 所以, 當再次問他, “你是大寶寶嗎”,

Advertisiment
就開始搖頭。 他不想成為大寶寶。 知道這個錯誤之後, 進行了改版, 就說“大寶寶可以怎樣怎麼樣, 小寶寶只能怎樣怎樣”。 結果還是沒有成功。 他還是不想成為大寶寶。

寶寶這段時間說“不”或者是否定的意思比較多。

否定的同時, 也說明會有明確的選擇了。 選擇在比較早的時候也會有, 比如, 小鹿1歲5個月的時候買的一套書, 其中一本《頂腦門》, 他從來不看。

但是不同的是, 想要怎樣和不想要怎樣, 在這個階段, 也比較難把握。 1歲8個月左右的時候, 已經會主動找尿盆, 去大小便。 聽小鹿奶奶說, 如果在外面玩, 他不在自己玩的地方尿, 還要專門找地方尿。 拉臭也是, 很主動地拉, 拉完之後, 就撅起小屁股, 等著家裡人給他擦屁股, 甚至是自己去擦。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奶奶在旁邊看著他拉臭, 說“好臭呀”。 從此, 只要他拉臭, 他就會讓等著給他擦屁股的人坐在較遠的椅子上, 不讓靠近。

可是到了1歲10個月, 大人都看到他想要拉臭或者說小便, 提醒他要不要去, 他搖頭。 之後的情況是, 他直接尿或拉在了地板上。 昨天, 在餐桌上玩, 尿之前沒有提前說, “尿尿”, 就直接尿到了餐桌了。 也許這和換了主要看護人也有關係。 小鹿今年5月之前的7個月, 都是奶奶看著的, 這個月, 換姥姥過來看了。

有時候, 做了壞事, 他會感覺到非常高興。 比如, 平時不讓他往餐桌上爬。 有一次, 他爬到餐桌上, 被姥姥拍下來之後, 他會反復地看那張“罪證”, 臉上還會泛出笑意來。 再如, 不讓打媽媽的眼鏡, 高興起來, 就管不住了,

Advertisiment
而且越不讓打就越要打。

在之前, 小鹿很“聽話”。 現在“聽話”或者“乖”已經被矯枉過正為不好的詞了。 只要是講道理, 肯定是會聽。 不能做某事, 得在他剛開始做的時候, 就告訴他。 如果他已經做了一會了, 再讓他不去做, 他會不樂意。

小鹿這個階段似乎有些管不住了, “不聽話”的時候多了一些。

如果你經常發現自己某個階段比較多地用“不聽話”來批評孩子的話, 可能這個階段就是孩子的叛逆期了。 如何應對叛逆期, 還沒有經驗, 在書上和網上找些資料。

關於反叛期, 《從出生到三歲》一書這樣記述:

反叛期在孩子的第2年中至少會持續6個月。 這個階段是青春期的預演 。

在這個階段, 父母很可能第一次動手打孩子。

除了打孩子之後,

Advertisiment
還有另外一有效而人性化的方法, 那就是禁止他與主要家庭成員接近。

如果孩子有出格的表現, 告訴他, 如果不停止這種行為, 你就要把他關在外面了。 如果仍不聽, 你就在你的房間門口豎起一個柵欄, 把他放到柵欄的另一邊。 他可以到任何地方去, 除了這個家裡最重要的地方——你所在的房間。 等到他開始抱怨的時候, 看看表, 讓他哭15秒種, 然後走到他身邊對他說:“現在我讓你進來, 但是如果你再做不好的事, 我就要再用這個柵欄了”。 然後把柵欄拿開。

幾次之後“柵欄”這個詞就會對孩子有特殊的意義。

如何應對反叛期, 有一個3C原則﹕

Communication(溝通)

牢記:平靜而堅定。

孩子逆反耍無賴爆發的時候, 我們教育孩子的口氣一定要平靜而堅定(calm and firm)。 “凶”或者提高嗓門“吼”孩子,就等於給孩子傳遞了錯誤資訊:就是生氣的時候是可以的凶或者吼的。家長都做不到溫和,做不到堅定,孩子自然就學會不溫和,學會吵鬧大發脾氣,小孩子是從大人處理問題的方式那裡學著處理問題的。

Consistency(協調、一致)

教育孩子以及立規矩,父母一定要在同一陣線,原則性問題,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Consequence(後果)

告訴他後果。後果可以採用《從出生到三歲》中的“柵欄”方法。

不論是《從出生到三歲》,還是《supper nanny》,其中的主要原則都是:

讓孩子明白,在你與他的關係中,你具有最終權威。一旦堅決說“不”,不論他在做什麼,都不能再繼續。

如何分辯要對孩子的哪些行為說“不”,《從出生到三歲》中給了一個操作性較強的建議,當這個階段的孩子做了任何令你頭疼的事情時,你都要自問:“如果他現在8歲了,我會讓他這樣做嗎?”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就要阻止他。

“凶”或者提高嗓門“吼”孩子,就等於給孩子傳遞了錯誤資訊:就是生氣的時候是可以的凶或者吼的。家長都做不到溫和,做不到堅定,孩子自然就學會不溫和,學會吵鬧大發脾氣,小孩子是從大人處理問題的方式那裡學著處理問題的。

Consistency(協調、一致)

教育孩子以及立規矩,父母一定要在同一陣線,原則性問題,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Consequence(後果)

告訴他後果。後果可以採用《從出生到三歲》中的“柵欄”方法。

不論是《從出生到三歲》,還是《supper nanny》,其中的主要原則都是:

讓孩子明白,在你與他的關係中,你具有最終權威。一旦堅決說“不”,不論他在做什麼,都不能再繼續。

如何分辯要對孩子的哪些行為說“不”,《從出生到三歲》中給了一個操作性較強的建議,當這個階段的孩子做了任何令你頭疼的事情時,你都要自問:“如果他現在8歲了,我會讓他這樣做嗎?”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就要阻止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