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親要克服在教育中的缺點

在一般男孩的家庭裡, 每位元母親都會細心地照顧兒子的生活, 關注兒子的成長, 因此, 大多數的母親都成了與兒子接觸機會最多的人, 對兒子的習慣、性格形成影響最大的人。

那麼, 母親們應該如何做好兒子人生的總設計師呢?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還不是很明確, 可以借鑒以下幾種方法。

方法一:在不同年齡段, 讓男孩都能感受到母親的愛

男孩強烈地渴望母親的關注和愛護, 在他們小的時候, 他們會無所顧忌地享受母親的親吻和擁抱。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即使他們非常喜歡母親懷抱中那種溫暖,

Advertisiment
他們也不會在公開場合再與母親表現出這種親密行為了。

一位5歲男孩的母親這樣講述:

以前, 在送兒子到幼稚園後, 我都會親兒子胖乎乎的臉蛋一下, 作為告別。 但最近, 兒子好像總是躲避這種告別方式。

有一次, 送兒子到幼稚園後, 我剛想蹲下來與兒子告別, 他卻突然跑開了, 但不一會兒, 他把我拉到一個沒人的地方, 用“鄭重”的口氣告訴我:“媽媽, 你別再親我了, 我們班小朋友都笑話我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 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們的兒子開始封閉自己的情感了, 或者說, 為了顯示自己是正在成長的男子漢, 他們開始故意拒絕母親的擁抱和親吻了。 在這種情況下, 做母親的可以尊重兒子的選擇, 但這並不代表兒子不再需要你的關愛了。

Advertisiment

其實, 不管男孩到了什麼年齡, 在母親面前, 他們都希望自己是個小孩子, 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母親的關心和愛護。 所以, 即使兒子開始拒絕你的擁抱和親吻了, 你也應該從別的方面讓兒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一位8歲男孩的母親這樣分享自己的經驗:

我能感覺到, 兒子越來越不喜歡我的擁抱了。 既然兒子不喜歡, 我打算放棄這種方式, 但我會通過別的方式讓兒子感覺到我對他的愛。

例如, 當兒子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 我會緊挨著他坐下, 讓他感覺到我與他的親密關係;

當兒子正準備睡覺時, 我會撫摸撫摸他的頭, 讓他感覺到我是愛他的;

當兒子不知道該如何去做一件事情時, 我會輕輕地拍拍他的肩膀,

Advertisiment
讓他知道我在關注他。

男孩們很喜歡母親這種偶然間傳達過來的愛意, 這不但不會讓男孩覺得難堪, 而且還會使他接收到母親傳來的這樣的“信號”:你對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我時刻都在關愛著你。 這種“信號”會使男孩產生安全感和幸福, 同時也會極大地推進男孩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其實, 當男孩不再喜歡母親的擁抱和親吻時, 這證明他們已經完全意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不再需要從與母親的那種親密接觸中尋找被愛的感覺。 雖然這個時候男孩仍然需要母親的愛, 但這種愛已經不是簡單的肌膚接觸就可以滿足的, 他們需要與母親更深層次的情感溝通。

針對男孩這種更深層次的需求,

Advertisiment
母親如何才能讓他們感覺到被愛呢?

對此, 心理學家表示, 當男孩不再喜歡母親的擁抱和親吻時, 母子之間通過溝通達到情感共鳴, 才能使男孩感覺到母親的愛。

看到這裡, 很多母親也許會感覺到很為難, 因為她們瞭解兒子, 他們幾乎不會主動與母親溝通, 就算是母親問他們, 他們也許都不會說出心裡話。 在這種情況下, 母親如何才能與兒子達成情感共鳴?

一位聰明的母親是這樣做的:

每當看到兒子情緒不好時, 我總會找機會與他獨處, 然後引導他把心裡話說出來。 一般情況下, 我不會鄭重其事地找他談話, 而是把他領到一個輕鬆的環境裡, 讓他自動說出心裡話。

一天放學後, 兒子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他爸爸馬上就問他:“遇到什麼事了,

Advertisiment
幹嗎總是沮喪著臉呀?”兒子的一句“沒什麼”就把他爸爸打發了。

看到這種情況, 我阻止孩子的爸爸繼續問下去。 我把兒子領到廚房, 一邊讓他幫我擇菜, 一邊與他閒聊。 當一個話題結束後, 兒子很苦惱地對我說:“媽媽, 我們語文老師好像很不喜歡我……”

我知道, 兒子所說的這件事, 正是令他感到沮喪的那件事。

在這一過程中, 這位母親做得非常成功, 通過這種溝通方式, 她既引導兒子說出了心裡話, 又與兒子達成了情感共鳴, 拉近了與兒子之間的距離。

很多母親也許會感覺到奇怪:“為什麼我總是沒有辦法很好地與兒子溝通呢?這位母親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實, 這位母親與兒子溝通的藝術就在於環境, 她給兒子創造了一個十分輕鬆的環境。男孩子都是這樣,你越是強迫他,他越不願意與你溝通;即使是在你權威的壓力下,他開口與你說話了,那也不一定是他的心裡話。

男孩的表達方式與女孩是完全不同的,他們不喜歡別人洞察他的內心,他們喜歡隱藏自己內心的感受,但在一個十分輕鬆的環境下,他們也會有向他人傾訴的欲望。因此,作為男孩的母親,如果你想要與兒子達成情感共鳴,增進與兒子之間的感情,你可以試著為兒子創造一個輕鬆的溝通環境。例如:

你與兒子一邊做手工,一邊聊天;

你與兒子一起做家務,一邊做,一邊聊。

總之,一邊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一邊溝通,這會消除男孩對家長的戒備心理,為他創造一個輕鬆的環境,有利於他主動說出心裡話,更有利於母子之間達成情感共鳴。

方法二:打開兒子智力發展的“閥門”→對男孩進行正確的早期教育

提到對兒子進行早期教育,大多數的母親都不甘落後,她們常常會爭先恐後地說:

“我兒子3歲的時候就能做百數以內的加減法了!”

“我兒子4歲的時候,我就送他去學英語了!”

“我家兒子在上學之前就已經把三年級的課程全部學完了!”

從這些母親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們並沒有真正理解“早期教育”的含義。早期教育並不像她們所說的那樣,讓孩子學習做數學題、認字,送孩子去學外語,就等於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了。

其實,真正的早期教育是指家長在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3歲之前),引導孩子把其大腦智力發展的潛能發揮出來。

一位母親這樣總結自己的教子經驗:

我家兒子小的時候對識字不感興趣,但對做數學題卻十分感興趣。於是,我打算用做數學題的方法去開發他的智力。

一次,我給兒子出了一道算術題:3+5=?兒子用手指頭算了一下,馬上就給出了我正確答案。我誇獎兒子說:“你算得真快,再看看這道題:3+6=?你能用最快的速度告訴我答案嗎?”

兒子剛想用手指頭算,我阻止了他,沒有讓他繼續算下去,而是這樣引導他思考:“3+5你都知道等於幾了,6就比5大一個數,你還不知道3+6等於幾嗎?”

聽我這樣說,兒子好像恍然大悟,馬上興奮地大叫起來:“媽媽,我知道了,等於9。”

從這以後,兒子對數位的把握靈活了很多。當然,更重要的還是,他不再靠手指頭算算術題了,而是開始懂得通過思考去做題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就非常科學,她在教兒子學習知識的同時,還引導兒子去思考。這樣,這個男孩不僅能夠掌握知識,而且還掌握了獲得更多知識的方法。這才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正確途徑。

那麼,具體來講,母親應該如何對兒子進行正確的早期教育呢?

對此,心理學家打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就如同把孩子智力的“閥門”打開,讓他們所有的智力都盡最大可能地湧現出來。

那母親應該如何做,才能幫男孩們把智力的“閥門”打開呢?

教育專家認為,母親除了要引導兒子積極思考之外,還要讓兒子建立起智力*單元。

何謂建立智力*單元?其實就是母親在教男孩學習知識的同時,既要讓他體會到學到知識的*,又要讓他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

相信大多數的母親都應該對這些好動的男孩子有所瞭解,在學習方面,他絕對不會向暴力屈服的。也就是說,如果男孩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無論母親用什麼手段,都沒有辦法讓他安靜下來用心學習。

那如何才能讓男孩建立智力呢?

我的建議是:一是想辦法讓男孩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二是讓他們體會到學會知識的*。

一位教育專家還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朋友家有一個2歲的小男孩,很聰明,據說他已經認識上百個字了。但最近,他越來越討厭識字,用他媽媽的話說就是,認識了沒幾天就忘了,孩子的積極性都沒了。

為了鼓勵這個小男孩繼續識字,我給他的媽媽出了一個主意。正如我所料,用了這個方法之後,這個小男孩識字的積極性比以前還高。

其實,我只是讓這位媽媽跟兒子說了這樣一句話:“再多認識幾個字,你很快就可以閱讀那些故事書了。”

這位教育專家的辦法很高明,對這些小男孩的心理把握得也很準確。我們成人學習過的知識如果不複習,還會發生遺忘現象,更別說這些剛剛識字不久的孩子了。小男孩們是非常沒有耐性的,如果學過去的知識總是遺忘,他們很容易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很容易就會放棄學習。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瞭解男孩內心的想法,才會調起他繼續學習的積極性。教育專家的做法就非常科學,因為人類識字的第一個*單元就是自由閱讀。就拿我們學習外語來說,在沒有達到“自由閱讀”這一程度之前,我們會對記憶單詞特別反感,而且很多曾經記住過的單詞也很容易忘記;但當我們過了自由閱讀這一關,在這種*的推動下,我們會去主動記單詞,而且記住的單詞也不容易忘記。

對於男孩的識字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母親告訴他,他很快就能自由閱讀了,在這一目標的吸引下,男孩識字的欲望就會越來越強烈。而且一旦他們真正能夠自由閱讀了,他們識字的積極性會更高。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為了把男孩的智力“閥門”打開,母親在教男孩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照以下三個方法去做:

※在教男孩學習的同時,引導其思考,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

※用“目標”去激發男孩的學習動力,調起他學習的“胃口”;

※讓他體驗到學習的*,增強他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在男孩生命的早期,如果母親們能夠按著這幾種方法去開發他們的智力,那男孩智力的“閥門”就等於是已經順利打開了。

方法三:母親是男孩習慣、性格的定型劑→強化好習慣,祛除壞習慣

每位母親都深愛著自己的兒子,為了兒子的健康成長,母親們細心地、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兒子的飲食起居。但隨著兒子一天天地長大,細心的母親會發現,兒子身上出現了很多壞習慣:

他們非常懶惰,不但從來不做家務,就連自己的房間也懶得去收拾;

他們很粗心,常常會把課本、文具盒等忘在家裡;

他們很不愛乾淨,如果媽媽不提醒,他們連續一個月都不會洗一次澡;

……

發現兒子身上存在這些壞毛病之後,大多數母親的教育重點開始發生轉變:由“細心地照顧兒子、愛護兒子”轉變到“培養兒子的好習慣、糾正兒子的壞習慣”上來。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母親的教育常常會出現“失效”狀態,例如:

儘管母親多次提醒,兒子丟三落四的毛病就是改不掉;

儘管母親多次向兒子表示“抗議”,但兒子的房間還是亂得像“豬窩”;

……

難道母親的教育對兒子不起作用嗎?為什麼男孩的這些壞毛病就是改不掉呢?

其實,在很多時候,男孩的壞毛病總是改不掉,這個責任往往在母親身上。在大多數的家庭裡,母親都是慈愛的象徵,她們深愛著兒子,因此,兒子的那些小毛病在她們眼中也就微不足道。更甚的是,很多母親明知道那些壞毛病對兒子將來的發展很不利,那她們也總是不忍心對兒子動“怒”。

相信大多數母親對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

母親已經與兒子達成了協定,如果他再把東西落在家裡,媽媽就再也不幫他送了。但沒過多久後的一天上午,兒子又把作業本落在家裡了,母親很生氣,真想讓兒子嘗嘗被老師懲罰的滋味,但聽到兒子電話裡那可憐的聲音,她的心軟了。於是,放下電話,她馬上把作業本給兒子送去。

兒子的房間亂成了“豬窩”,母親“請”兒子自己收拾一下,兒子用那種可憐的語調說:“媽媽,一會兒我就要學習了,你就幫我收拾一下吧!”母親聽到兒子要學習,心就軟了,轉而幫助兒子收拾房間。

……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講到,男孩是講究“規則”的動物,如果母親總是不按規則辦事、總是心軟,那男孩就會這樣理解母親的“規則”:無論我做錯什麼事情,母親總會幫我收拾“爛攤子”,所以,我的壞習慣不用改。

如果男孩這樣理解母親的“規則”,那母親的教育對他來說將不起任何作用,母親更不能指望男孩改掉那些壞習慣。

對此,教育專家們這樣表示,對於這些講究“規則”的男孩來說,母親教育他們最好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公正意識,一是自然結果。

所謂公正意識,是指在教育男孩時,母親不能心軟,不能講私情,要嚴格地按著事先約定的規則去做。

所謂自然結果,是指母親在糾正兒子那些屢教不改的壞習慣時,不應該為兒子收拾“爛攤子”,而應該讓他接受自然結果的懲罰。

一位掌握了這兩個工具的母親是這樣總結經驗的:

男孩子都有些懶惰,我的兒子也不例外。

每天早上,鬧鐘“叫”兩遍,他都不起床,非得我告訴他:“還有五分鐘就上課了”,他才匆匆忙忙地穿衣服,有時候臉都不洗就沖出家門。
後來我意識到,如果我一直這樣堅持叫兒子起床,他懶惰的壞毛病永遠也改不掉。為了讓兒子徹底改掉這個壞毛病,我與兒子好好談了一次,並約定以後我再也不叫他起床了,當鬧鐘響第一次時,他就自己起床。

然而,第二天,就像我預想的那樣,鬧鐘都響第二遍了,兒子還是沒有起床。眼看上學就遲到了,但我最終還是忍住了沒去叫他。

結果可想而知,由於到校的時間太晚,兒子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通,那一天,兒子的情緒很沮喪。但幸運的是,從此之後,只要鬧鐘一響,兒子就會準時起床。

其實,在很多時候,並不是男孩不去改正壞毛病,而是母親的“總是心軟”,沒有給男孩改正的機會。如果母親都像上面事例中的這位元母親一樣,用“公正意識”和“自然結果”這兩個武器去對付男孩的這些壞毛病,估計男孩的這些壞習慣早就改掉了。

當然,除了要監督男孩改掉壞毛病之外,母親還有一個重大任務,那就是要培養男孩的好習慣。在這一點上,一位母親做得十分出色。

大多數的男孩子都毛毛躁躁、馬馬虎虎,然而,這家的男孩卻非常細心,正是由於他這股細心和耐心勁,他在學校還被選為“小輔導員”,專門幫助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提高學習成績。

一個男孩子能做到如此的細心和有耐心,他的家長是如何教育他的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位男孩母親的教子經驗吧:

都說男孩子沒有耐心,而且粗心,但我卻不相信這些。從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把“細心、有耐心”當成兒子的一個優點來培養。

因此,在兒子4歲的時候,我就引導他做一些“細緻”的家務,例如做飯時,我會讓兒子幫我把大米中的小石子等別的東西撿出來。

等他年齡稍大一些,如6歲左右,我會請他幫我擇菜、削土豆皮;9歲左右,我請他幫我洗碗,並要求他把洗好的碗按大小摞好……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兒子也吃了不少苦頭,在擇菜時,由於他把菜葉、土豆皮等扔得滿地都是,加上廚房的地滑,他被那些菜葉狠狠地滑倒在了地上。但也正是因此,以後他每次擇完菜或洗完碗,都會把廚房的地掃乾淨。

也正是在這一個個的小細節中,兒子逐漸變得細心、有耐心起來。

誰說男孩就一定馬馬虎虎、不注重細節,看,在母親的培養下,這個男孩不也變得細心、耐心起來了嗎!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母親是兒子一生的總設計師。因為在十幾歲左右,這些男孩們的習慣、性格基本已經定型,而在這一過程中,母親卻起著塗改劑和固定劑的作用。她們在不斷地塗改著兒子的壞習慣,固化著兒子的好習慣;塗改著兒子性格中消極的因素,強化著兒子性格中積極的因素……

所以,要做好兒子人生的總設計師,每一位母親都要克服自己在教育中的缺點,拿出“公正意識”和“自然結果”這兩大武器,去向兒子的壞習慣挑戰。

她給兒子創造了一個十分輕鬆的環境。男孩子都是這樣,你越是強迫他,他越不願意與你溝通;即使是在你權威的壓力下,他開口與你說話了,那也不一定是他的心裡話。

男孩的表達方式與女孩是完全不同的,他們不喜歡別人洞察他的內心,他們喜歡隱藏自己內心的感受,但在一個十分輕鬆的環境下,他們也會有向他人傾訴的欲望。因此,作為男孩的母親,如果你想要與兒子達成情感共鳴,增進與兒子之間的感情,你可以試著為兒子創造一個輕鬆的溝通環境。例如:

你與兒子一邊做手工,一邊聊天;

你與兒子一起做家務,一邊做,一邊聊。

總之,一邊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一邊溝通,這會消除男孩對家長的戒備心理,為他創造一個輕鬆的環境,有利於他主動說出心裡話,更有利於母子之間達成情感共鳴。

方法二:打開兒子智力發展的“閥門”→對男孩進行正確的早期教育

提到對兒子進行早期教育,大多數的母親都不甘落後,她們常常會爭先恐後地說:

“我兒子3歲的時候就能做百數以內的加減法了!”

“我兒子4歲的時候,我就送他去學英語了!”

“我家兒子在上學之前就已經把三年級的課程全部學完了!”

從這些母親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們並沒有真正理解“早期教育”的含義。早期教育並不像她們所說的那樣,讓孩子學習做數學題、認字,送孩子去學外語,就等於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了。

其實,真正的早期教育是指家長在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3歲之前),引導孩子把其大腦智力發展的潛能發揮出來。

一位母親這樣總結自己的教子經驗:

我家兒子小的時候對識字不感興趣,但對做數學題卻十分感興趣。於是,我打算用做數學題的方法去開發他的智力。

一次,我給兒子出了一道算術題:3+5=?兒子用手指頭算了一下,馬上就給出了我正確答案。我誇獎兒子說:“你算得真快,再看看這道題:3+6=?你能用最快的速度告訴我答案嗎?”

兒子剛想用手指頭算,我阻止了他,沒有讓他繼續算下去,而是這樣引導他思考:“3+5你都知道等於幾了,6就比5大一個數,你還不知道3+6等於幾嗎?”

聽我這樣說,兒子好像恍然大悟,馬上興奮地大叫起來:“媽媽,我知道了,等於9。”

從這以後,兒子對數位的把握靈活了很多。當然,更重要的還是,他不再靠手指頭算算術題了,而是開始懂得通過思考去做題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就非常科學,她在教兒子學習知識的同時,還引導兒子去思考。這樣,這個男孩不僅能夠掌握知識,而且還掌握了獲得更多知識的方法。這才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正確途徑。

那麼,具體來講,母親應該如何對兒子進行正確的早期教育呢?

對此,心理學家打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就如同把孩子智力的“閥門”打開,讓他們所有的智力都盡最大可能地湧現出來。

那母親應該如何做,才能幫男孩們把智力的“閥門”打開呢?

教育專家認為,母親除了要引導兒子積極思考之外,還要讓兒子建立起智力*單元。

何謂建立智力*單元?其實就是母親在教男孩學習知識的同時,既要讓他體會到學到知識的*,又要讓他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

相信大多數的母親都應該對這些好動的男孩子有所瞭解,在學習方面,他絕對不會向暴力屈服的。也就是說,如果男孩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無論母親用什麼手段,都沒有辦法讓他安靜下來用心學習。

那如何才能讓男孩建立智力呢?

我的建議是:一是想辦法讓男孩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二是讓他們體會到學會知識的*。

一位教育專家還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朋友家有一個2歲的小男孩,很聰明,據說他已經認識上百個字了。但最近,他越來越討厭識字,用他媽媽的話說就是,認識了沒幾天就忘了,孩子的積極性都沒了。

為了鼓勵這個小男孩繼續識字,我給他的媽媽出了一個主意。正如我所料,用了這個方法之後,這個小男孩識字的積極性比以前還高。

其實,我只是讓這位媽媽跟兒子說了這樣一句話:“再多認識幾個字,你很快就可以閱讀那些故事書了。”

這位教育專家的辦法很高明,對這些小男孩的心理把握得也很準確。我們成人學習過的知識如果不複習,還會發生遺忘現象,更別說這些剛剛識字不久的孩子了。小男孩們是非常沒有耐性的,如果學過去的知識總是遺忘,他們很容易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很容易就會放棄學習。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瞭解男孩內心的想法,才會調起他繼續學習的積極性。教育專家的做法就非常科學,因為人類識字的第一個*單元就是自由閱讀。就拿我們學習外語來說,在沒有達到“自由閱讀”這一程度之前,我們會對記憶單詞特別反感,而且很多曾經記住過的單詞也很容易忘記;但當我們過了自由閱讀這一關,在這種*的推動下,我們會去主動記單詞,而且記住的單詞也不容易忘記。

對於男孩的識字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母親告訴他,他很快就能自由閱讀了,在這一目標的吸引下,男孩識字的欲望就會越來越強烈。而且一旦他們真正能夠自由閱讀了,他們識字的積極性會更高。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為了把男孩的智力“閥門”打開,母親在教男孩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照以下三個方法去做:

※在教男孩學習的同時,引導其思考,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

※用“目標”去激發男孩的學習動力,調起他學習的“胃口”;

※讓他體驗到學習的*,增強他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在男孩生命的早期,如果母親們能夠按著這幾種方法去開發他們的智力,那男孩智力的“閥門”就等於是已經順利打開了。

方法三:母親是男孩習慣、性格的定型劑→強化好習慣,祛除壞習慣

每位母親都深愛著自己的兒子,為了兒子的健康成長,母親們細心地、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兒子的飲食起居。但隨著兒子一天天地長大,細心的母親會發現,兒子身上出現了很多壞習慣:

他們非常懶惰,不但從來不做家務,就連自己的房間也懶得去收拾;

他們很粗心,常常會把課本、文具盒等忘在家裡;

他們很不愛乾淨,如果媽媽不提醒,他們連續一個月都不會洗一次澡;

……

發現兒子身上存在這些壞毛病之後,大多數母親的教育重點開始發生轉變:由“細心地照顧兒子、愛護兒子”轉變到“培養兒子的好習慣、糾正兒子的壞習慣”上來。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母親的教育常常會出現“失效”狀態,例如:

儘管母親多次提醒,兒子丟三落四的毛病就是改不掉;

儘管母親多次向兒子表示“抗議”,但兒子的房間還是亂得像“豬窩”;

……

難道母親的教育對兒子不起作用嗎?為什麼男孩的這些壞毛病就是改不掉呢?

其實,在很多時候,男孩的壞毛病總是改不掉,這個責任往往在母親身上。在大多數的家庭裡,母親都是慈愛的象徵,她們深愛著兒子,因此,兒子的那些小毛病在她們眼中也就微不足道。更甚的是,很多母親明知道那些壞毛病對兒子將來的發展很不利,那她們也總是不忍心對兒子動“怒”。

相信大多數母親對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

母親已經與兒子達成了協定,如果他再把東西落在家裡,媽媽就再也不幫他送了。但沒過多久後的一天上午,兒子又把作業本落在家裡了,母親很生氣,真想讓兒子嘗嘗被老師懲罰的滋味,但聽到兒子電話裡那可憐的聲音,她的心軟了。於是,放下電話,她馬上把作業本給兒子送去。

兒子的房間亂成了“豬窩”,母親“請”兒子自己收拾一下,兒子用那種可憐的語調說:“媽媽,一會兒我就要學習了,你就幫我收拾一下吧!”母親聽到兒子要學習,心就軟了,轉而幫助兒子收拾房間。

……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講到,男孩是講究“規則”的動物,如果母親總是不按規則辦事、總是心軟,那男孩就會這樣理解母親的“規則”:無論我做錯什麼事情,母親總會幫我收拾“爛攤子”,所以,我的壞習慣不用改。

如果男孩這樣理解母親的“規則”,那母親的教育對他來說將不起任何作用,母親更不能指望男孩改掉那些壞習慣。

對此,教育專家們這樣表示,對於這些講究“規則”的男孩來說,母親教育他們最好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公正意識,一是自然結果。

所謂公正意識,是指在教育男孩時,母親不能心軟,不能講私情,要嚴格地按著事先約定的規則去做。

所謂自然結果,是指母親在糾正兒子那些屢教不改的壞習慣時,不應該為兒子收拾“爛攤子”,而應該讓他接受自然結果的懲罰。

一位掌握了這兩個工具的母親是這樣總結經驗的:

男孩子都有些懶惰,我的兒子也不例外。

每天早上,鬧鐘“叫”兩遍,他都不起床,非得我告訴他:“還有五分鐘就上課了”,他才匆匆忙忙地穿衣服,有時候臉都不洗就沖出家門。
後來我意識到,如果我一直這樣堅持叫兒子起床,他懶惰的壞毛病永遠也改不掉。為了讓兒子徹底改掉這個壞毛病,我與兒子好好談了一次,並約定以後我再也不叫他起床了,當鬧鐘響第一次時,他就自己起床。

然而,第二天,就像我預想的那樣,鬧鐘都響第二遍了,兒子還是沒有起床。眼看上學就遲到了,但我最終還是忍住了沒去叫他。

結果可想而知,由於到校的時間太晚,兒子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通,那一天,兒子的情緒很沮喪。但幸運的是,從此之後,只要鬧鐘一響,兒子就會準時起床。

其實,在很多時候,並不是男孩不去改正壞毛病,而是母親的“總是心軟”,沒有給男孩改正的機會。如果母親都像上面事例中的這位元母親一樣,用“公正意識”和“自然結果”這兩個武器去對付男孩的這些壞毛病,估計男孩的這些壞習慣早就改掉了。

當然,除了要監督男孩改掉壞毛病之外,母親還有一個重大任務,那就是要培養男孩的好習慣。在這一點上,一位母親做得十分出色。

大多數的男孩子都毛毛躁躁、馬馬虎虎,然而,這家的男孩卻非常細心,正是由於他這股細心和耐心勁,他在學校還被選為“小輔導員”,專門幫助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提高學習成績。

一個男孩子能做到如此的細心和有耐心,他的家長是如何教育他的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位男孩母親的教子經驗吧:

都說男孩子沒有耐心,而且粗心,但我卻不相信這些。從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把“細心、有耐心”當成兒子的一個優點來培養。

因此,在兒子4歲的時候,我就引導他做一些“細緻”的家務,例如做飯時,我會讓兒子幫我把大米中的小石子等別的東西撿出來。

等他年齡稍大一些,如6歲左右,我會請他幫我擇菜、削土豆皮;9歲左右,我請他幫我洗碗,並要求他把洗好的碗按大小摞好……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兒子也吃了不少苦頭,在擇菜時,由於他把菜葉、土豆皮等扔得滿地都是,加上廚房的地滑,他被那些菜葉狠狠地滑倒在了地上。但也正是因此,以後他每次擇完菜或洗完碗,都會把廚房的地掃乾淨。

也正是在這一個個的小細節中,兒子逐漸變得細心、有耐心起來。

誰說男孩就一定馬馬虎虎、不注重細節,看,在母親的培養下,這個男孩不也變得細心、耐心起來了嗎!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母親是兒子一生的總設計師。因為在十幾歲左右,這些男孩們的習慣、性格基本已經定型,而在這一過程中,母親卻起著塗改劑和固定劑的作用。她們在不斷地塗改著兒子的壞習慣,固化著兒子的好習慣;塗改著兒子性格中消極的因素,強化著兒子性格中積極的因素……

所以,要做好兒子人生的總設計師,每一位母親都要克服自己在教育中的缺點,拿出“公正意識”和“自然結果”這兩大武器,去向兒子的壞習慣挑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