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親的聲音及表情對嬰兒行為的影響

如果您想要您的寶寶爬到您的面前, 什麼情形將對他的行為產生最大影響呢?僅僅讓他(她)看見您?還是躲在門後, 讓他(她)只聽見您的聲音卻看不見您。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 崴仕和斯特裡亞諾①做了一項實驗。

儘管有89名1周歲的嬰兒被邀請參加實驗, 但最後只有45名(24名女嬰和21名男嬰)被留了下來②。

研究人員讓嬰兒坐在地上, 20釐米以外有一個深28釐米的坑, 底部是用有機玻璃製成的。 嬰兒的任務是什麼呢?即爬過這個坑和媽媽相會(存在潛在威脅的情形)。

研究人員想出了三種不同的實驗條件:

“面孔與聲音並用”條件:母親在坑的對面微笑地看著嬰兒,

Advertisiment
並和他(她)說話;

“面孔”條件:母親僅在坑的對面微笑地看著嬰兒;

“聲音”條件:母親背對著嬰兒看著電視螢幕, 並和他(她)說話。

研究人員計算寶寶爬過坑所用的時間。

結果如下:

“面孔與聲音並用”條件:嬰兒平均用50秒爬到媽媽身邊;

“聲音”條件:用時1分半;

“面孔”條件:嬰兒用了3分多鐘時間才爬過坑。

當母親微笑地看著嬰兒並和他(她)說話時, 嬰兒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任務, 我們對此並不感到驚奇。 相反, 與我們原來的想法不同的是, 母親的聲音似乎比她的面孔對寶寶更具吸引力。

結論

為什麼嬰兒對母親的聲音信號比其面部表情信號更加敏感呢?首先應當說明的是, 人們在諸多動物身上也得出了同樣的實驗結果。

Advertisiment
進化過程中保留這種能力可能是有意義的。 的確, 對聲音信號的敏感能夠讓人在表情交流無法進行的情況下(比如當看不到母親時)繼續交換資訊。

此外, 這一點也被一位人類學家提出的新理論所支持。 這種理論推測, 與嬰兒進行聲音交流是母親開始在田裡幹活並因此不再與嬰兒進行視覺接觸時所發明的一種交流技術。 根據這一理論, 人類嬰兒的哭叫可能擁有相同的原因:借助哭叫, 嬰兒可以向離開過遠的母親表明他(她)急需與之重建身體接觸。 簡而言之, 他(她)一個人呆的時間夠長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