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爭寵會延長孩子"嬰兒化心理期"

好友阿欣有個寶貝兒子明明, 平時阿欣總是喜歡有意無意地與丈夫進行明明的感情爭奪。 "愛爸爸多一點, 還是愛媽媽多一點?"這是阿欣經常問明明的問題。 如果哪一天丈夫剛給明明了買了個新玩具, 明明肯定會回答:"愛爸爸多一點點!"這個時候, 阿欣就會翹起嘴巴, 假裝做出生氣的樣子。 有時阿欣為一件明明不懂的事情生了丈夫的氣, 她就會抱起明明邊走邊說:"臭爸爸, 我們不理他!"明明還小, 他以為翹起嘴的媽媽是真的生氣, 他還以為爸爸有時候真的很壞很臭。 本來, 阿欣的丈夫工作很忙, 平時都是阿欣陪明明,

Advertisiment
這樣子時間長了, 明明似乎只喜歡媽媽了, 而且喜歡得有點過分。 那天阿欣帶明明到我家來玩, 大家見他長得可愛, 這個想親親, 那個要抱抱。 可是明明卻像一隻可憐的小老鼠, 躲在阿欣背後, 任大家怎麼哄、怎麼騙, 就是不肯與大家親近。

現在, 明明都3歲了, 還總是離不開阿欣, 玩的時候、睡覺的時候都要媽媽陪著。 平時, 只要媽媽在, 他就寸步不離地纏著阿欣, 明明對阿欣的依賴遠遠超過同齡的孩子。 到了他4歲時, 阿欣找了份工作上班, 於是決定將明明送去幼稚園。 她苦著臉對明明說:"到了幼稚園, 就見不到媽媽了, 沒有人保護你了。 "但明明還沒進幼稚園大門, 就緊緊拉著阿欣的衣角不肯放手。 一進大門, 就哭個不停,

Advertisiment
差點憋過氣去。 一直哭到中午, 不肯吃飯, 把喝水的小杯子也扔了。 其他小朋友都午睡了, 他還吵著要媽媽。 過了兩三天, 明明雖然不大哭鬧了, 但在幼稚園總是悶悶不樂的, 上課低著頭, 老掉眼淚, 下課也不願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下午早早地就站在門口, 等著阿欣來接。 回到家裡就一刻不停地跟著阿欣, 連上衛生間也不肯分開, 生怕阿欣離開。 晚上睡著了, 還常常驚叫"媽媽!""媽媽!"。

見兒子這樣離不開自己, 阿欣上班時也心神不寧, 總出岔子。 一天, 阿欣跟我說起此事, 聯想到那天明明在我家的表現, 又問了阿欣出生後的餵養和生長發育情況、教育方法等有關問題, 最後我坦誠地告訴阿欣:"你家明明肯定是患了兒童分離性焦慮征(俗稱"戀母情結")。

Advertisiment
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阿欣不太相信, 我又說:"我並沒說孩子不該想著媽, 我說的是'過分'。 說實話, 明明可以說就是讓你給寵壞的。 "

孩子在1歲半至3歲時是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強的時期, 如果媽媽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 就會人為地造成孩子嬰兒化心理期的延長, 干預了孩子獨立性的形成。 嬰兒時期, 媽媽的懷抱、愛☆禁☆撫等良性刺激對嬰兒的身心發育極為有利, 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 媽媽還如小嬰兒一般對待孩子, 就會不知不覺強化孩子的戀母心理。

我還向她解釋:一般來說, 過於"戀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媽媽的"感情私有"造成的。 有些媽媽希望孩子只愛她一個人、只對她一個人親熱, 孩子越依戀她越高興,

Advertisiment
不願意看到孩子對別人有感情, 認為這樣會沖淡孩子對自己的感情。 媽媽的這種私心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過分地依戀母親, 整日圍著媽媽轉, 生活圈子過於狹窄, 對孩子智慧發展、合群行為的養成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 還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 不能適應社會。 你應該認識到, 孩子是社會的一員, 他必須同各種人接觸, 必須具有社會化的感情, 將來才能融入社會中, 不然, 你就等於害了孩子。

阿欣聽後, 也認真起來, 說:"都怪我!那現在我該怎麼辦呢?" 我更加仔細地說了防治方法:"孩子過度'戀母', 當然應該重視, 及時矯治。 要不然, 隨著年齡增長, 往近的方面說,

Advertisiment
上學後可能發生學校恐怖症、考試緊張症;往遠的方面說, 成年後可能影響生活、就業、婚姻和家庭。 不過, 你不必過於擔心。 孩子還小, 可塑性很強。 只要改變教養方式, 完全可以慢慢調整過來。 "此時, 阿欣聽後臉上才露出點輕鬆。 最後我又給她提了幾條建議:

1.讓孩子同其他親人和陌生人多接觸, 培養廣泛的親情。 讓孩子適當離開媽媽, 消除他的依賴性。 讓他走出家門去接觸大自然環境,

2.多為孩子找小夥伴, 培養他對同伴的感情。 可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請朋友、同事帶他們的孩子到家裡做客, 告訴孩子將有一個小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和叔叔阿姨到我們家來, 你要做個稱職的小主人, 主動與姐姐弟弟玩。

3.不要經常對孩子做對待嬰兒般的親昵動作。 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已慢慢長大了,不需要媽媽像對待嬰兒那樣對待自己,逐漸淡化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4.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

5.不要過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要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提高孩子的情趣。

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已慢慢長大了,不需要媽媽像對待嬰兒那樣對待自己,逐漸淡化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4.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

5.不要過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要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提高孩子的情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