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乳媽媽的4大心理焦慮

世界上有一群人的生活作息很特別, 她們身上被“四小時”魔咒牢牢捆綁, 每四小時就固定要餵奶或擠奶一次, 若不這樣做, 很可能寶寶就不夠喝,

Advertisiment
或得面臨乳☆禁☆房腫脹的疼痛及乳腺塞住的風險。 所以, 她們不能離開小孩或擠奶器太久, 當然更不可能睡超過四小時。 這群人就是“母乳媽媽”。

臺灣母乳哺育數字成長的背後, 隱含的是哺乳媽媽的辛酸血淚, 哺乳碰到的問題絕非只是“有奶、沒有奶”的是非題。

今年三月才剛從台大醫院退休的資深產科護理長、國際泌乳顧問張桂玲在婦產科服務近三十年, 派駐婦女整合門診協助泌乳諮詢, 長期在第一線處理母乳媽媽們的疑難雜症。 她分享多年來的觀察, 母乳媽媽們常見的焦慮問題, 很多時候不只是生理上、還有心理上的壓力、有時來自與先生的教養差異, 甚至還可能衍生婆媳問題。

焦慮1:擔心存糧,

Advertisiment
結果日擠三千

哺乳問題中最常見的不外乎是奶水量, “奶太少是問題、奶太多更是困擾, ”張桂玲說, 過去常見媽媽奶水不足, 近年來則愈來愈多是奶水過於充沛, 讓人不堪其擾。 她曾碰過有媽媽原本只是想趁產假結束前替寶寶儲存“戰備糧”, 因而在喂完奶後, 又加碼擠奶和排空奶汁, 導致奶量不斷沖高, 最後奶量大到一日可產三千CC, 足以供應多寶的量。 過度頻繁的擠奶下, 這位媽媽的下場是, 每隔二至三小時就一定得擠奶, 否則就會一直塞住, 令人崩潰。

焦慮2:緊張嬰兒哭, 一哭就塞奶

另一種常碰到的狀況是, 無法分辨孩子為何而哭, 一哭就塞奶, 導致“孩子整天都掛在身上喝奶”。

張桂玲說, 曾有媽媽形容“每天在家中都在期待先生下班”,

Advertisiment
因為孩子老是哭著要喝奶, 喝飽了又吐, 一直在和孩子奮戰。 甚至她每天都得要在先生出門前, 先把當天的三餐放到電鍋或微波爐裡, 方便一指就能操作弄熟, 否則根本連吃東西的時間都沒有。

焦慮3:承受另一半過大的壓力

媽媽的心情狀況,

Advertisiment
也是影響母乳分泌重要因素。 很多時候媽媽們喂母奶順不順利和另一半的態度有很大關係。 常有媽媽反應, 先生希望她的母奶能喂到寶寶至少幾歲大、最好要能全母乳, 小孩才健康等, 似乎沒達成就十惡不赦, 但明明“累的人又不是他”。 為了喂母奶這件事情搞得夫妻關係緊張, 背後反映出的是兩人對教養孩子的觀念上有差距。

焦慮4:懷疑自己吃到有毒物質

張桂玲也曾碰過, 有媽媽用餐時, 發現新餐具掉漆, 溶入湯中, 為此求診, 希望檢驗有沒有吃進有毒物質, 影響乳汁品質。 乍聽之下有點像來亂的, 進一步詢問, 最後才發現, 關鍵在於這套新餐具是婆婆準備的, 媽媽懷疑長輩看不慣孩子到兩歲還在喝母奶, 疑神疑鬼,

Advertisiment
問題根源於婆媳相處關係緊張。

看過母乳媽媽五花八門的困擾, 張桂玲認為, 主要問題在於產前教育不完備, 產後教育又急就章。 例如在歐美, 婦女產前就會由婦產科醫師、助產士及泌乳顧問協助提供哺乳計畫的擬定及未來新生兒照顧的生活安排, 並教導哺乳的知識等, 可提早做好準備;反觀臺灣, 相關的衛教知識太欠缺, 媽媽們總是在生產完立刻面臨餵奶難題, 當然措手不及。

目前臺灣也有通過國際認證考試的“國際泌乳顧問”, 多分散在各大醫院或診所提供諮詢服務。 其審核資格非常嚴謹。 報考資格須完成九十小時的泌乳相關課程, 還須具有一千小時的泌乳諮詢經驗, 若無醫護背景者, 則需有五百小時經督導下的母乳支持經驗。

張桂玲說,不少母乳媽媽遇到乳腺塞住情況時,最常求助通乳師或芳療師,幫忙推開硬塊,但往往乳腺沒推通,卻把乳☆禁☆房肌肉推到發炎,甚至把乳管推破,造成更大片的硬塊。她提醒,當乳腺管塞住,絕對不能用力推,最好找專業人士諮詢,先找出導致塞住的原因,再進一步處理,否則“有時候做錯什麼,會比不做什麼更慘。”

張桂玲說,不少母乳媽媽遇到乳腺塞住情況時,最常求助通乳師或芳療師,幫忙推開硬塊,但往往乳腺沒推通,卻把乳☆禁☆房肌肉推到發炎,甚至把乳管推破,造成更大片的硬塊。她提醒,當乳腺管塞住,絕對不能用力推,最好找專業人士諮詢,先找出導致塞住的原因,再進一步處理,否則“有時候做錯什麼,會比不做什麼更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