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柴契爾夫人的“一面鏡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 得到了一種力量, 他便可以學會自信。 ”
父母積極的教育態度, 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學會鼓勵孩子也是需要父母做出努力的。 有這樣一位年輕的爸爸, 當他看到兩歲多的兒子打碎了奶杯, 奶灑了一地而呆呆發愣時, 立即跑到兒子面前安慰他說:“寶寶長大了, 手真巧, 會自己拿奶杯了。 ”接著, 年輕的媽媽也趕了過來說:“歲歲(碎碎)平安, 年年成長。 不要怕, 下次一定會拿得住。 ”
家長無論做什麼事情, 都要善於利用孩子心理特點。 抓住他點滴的進步和成功, 對他做出的努力給予讚賞和鼓勵。
Advertisiment
給予鼓勵就等於積累一些積極的情感, 讓孩子覺得自己還行。 積極的性格都是在你一次一次努力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 一個出身平民的女子, 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而且連續三次當選。 她在重大國際、國內問題上, 思路清晰, 觀點鮮明, 立場強硬, 做事果斷,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影響了整個英國乃至歐洲, 被譽為歐洲政壇上的“鐵娘子”。
然而, 柴契爾夫人絕非政治天才, 她的性格、氣質、興趣等都深受父親的影響, 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親培養起來的高度自信!
瑪格麗特的父親羅伯茨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通過自己的努力, 開了一個小雜貨店以維持生計。 父親愛好廣泛,
Advertisiment
熱衷於參加政治選舉。 瑪格麗特從小受父親的影響, 博覽政治、歷史、人物傳記等方面的書籍, 從小對政治就有相當多的瞭解。
瑪格麗特的家教是很嚴格的。 從小父親就要求她幫忙做家務, 10歲時就在雜貨店站櫃臺。 在父親看來他給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以不允許女兒說“我幹不了”或“太難了”的話, 借此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很小的時候, 羅伯茨先生就諄諄告誡她千萬不要盲目迎合他人。 等到瑪格麗特入學後, 隨著年齡的增長, 她才驚訝地發現:她的同學有著比自己更為自由和豐富的生活, 勞動、學習和禮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廣闊而多彩。 她的同學可以與他們的朋友一起在街上遊玩, 可以做遊戲、騎自行車。
Advertisiment
星期天, 他們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 一切都是那麼誘人, 那麼令人愉快。
幼小的瑪格麗特心裡癢癢的, 她幻想能有機會與同學們自由自在地玩耍。 有一天, 她回家鼓起勇氣跟充滿威嚴感的父親說:“爸爸, 我也想去玩。 ”
羅伯茨臉色一沉, 說:“你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 你就也得去。 你要自己決定你該怎麼辦, 不要隨波逐流。 ”
見孩子不說話, 羅伯茨緩和了語氣, 繼續勸導瑪格麗特:“孩子, 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 而是你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有自己的思想。 現在是你學習知識的大好時光, 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樣, 沉迷于遊樂, 那樣一定會一事無成。 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斷力, 你自己做決定吧。
Advertisiment

聽罷父親的話, 小瑪格麗特再也不吱聲了。 父親的一席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裡。 她想:是啊, 為什麼我要學別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 剛買回來的書我還沒看完呢。
羅伯茨經常這樣教育女兒, 要有主見, 有自己的理想, 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個性。 隨波逐流只能使個性的光輝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
這樣的家庭教育培養了瑪格麗特的高度的自信, 獨立不羈的個性使她常常有一種心理優越感。
瑪格麗特所在的學校經常請人來校演講, 每次演講結束, 她總是第一個站起來大膽提問。 不管她的問題是比較幼稚, 還是比較尖銳, 她總是充滿好奇地脫口而出, 而其他的女孩子則往往怯生生地不敢開口,
Advertisiment
她們只能面面相覷或抬眼望著天花板。
回家後, 瑪格麗特向父親彙報學校的情況時, 父親總是鼓勵她:“孩子, 你有這樣的信心, 我真為你感到驕傲。 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辯論家。 ”
父親的不斷鼓勵使瑪格麗特對自己的口才充滿了自信。 上中學的時候, 瑪格麗特是學校辯論俱樂部的成員, 演講從不怯場。 但老實說當時瑪格麗特的演講技巧一點也不高超, 用她同學的話說是根本不能振奮人心, 這自然不受同學歡迎。 瑪格麗特卻毫不顧忌, 一有機會就滔滔不絕上臺演講。 有一次, 因為她講的內容大家不感興趣, 而且她又講了很長時間, 那時儘管台下時有噓聲, 諷刺嘲笑隨之而起, 瑪格麗特自信好強的個性卻使她根本不把這些放在眼裡, 依然毫不臉紅地演講下去。
甚至到後來,聽她演講的人都跑光了,她卻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講的話講完才停止。許多同學對她這種突出個性不理解,但她對別人的議論也毫不在意,一直維持著獨立自信、我行我素的個性。
社會學家庫利認為:孩子掌握知識、發展人格的社會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鏡中我”的過程,即孩子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作一面鏡子,然後按照這面鏡子設計自己的人生軌跡。如果總說他學得不好,他自然會覺得學得沒勁,乾脆就不學了。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腦神經外科專家,自幼患了一種學習障礙症,小學三年級以前,數學老師從未在他的作業本上打過對號。看到滿本的錯號,他的頭脹得很大,可無論怎樣努力,還是做不對。四年級換了一位數學老師,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新老師拿起他的作業本,親切地說:“你太大意了,咱們再寫一遍。”第二遍還是沒對,可老師卻在本子上打了幾個對號。他激動得幾個晚上睡不著覺,這對他來說太重要了。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他竟迷上了數學。
如果從追求真實的角度講,教師也許不應該這樣做,可教育更是一門藝術,應該求善求美。對於一個從未獨立完成過作業的孩子,家長最好讓他先做幾道容易的習題,使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再調整作業的難度。反之如果期望過高,孩子會因達不到要求而苦惱,家長也會因孩子的裹足不前而失望。
依然毫不臉紅地演講下去。
甚至到後來,聽她演講的人都跑光了,她卻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講的話講完才停止。許多同學對她這種突出個性不理解,但她對別人的議論也毫不在意,一直維持著獨立自信、我行我素的個性。
社會學家庫利認為:孩子掌握知識、發展人格的社會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鏡中我”的過程,即孩子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作一面鏡子,然後按照這面鏡子設計自己的人生軌跡。如果總說他學得不好,他自然會覺得學得沒勁,乾脆就不學了。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腦神經外科專家,自幼患了一種學習障礙症,小學三年級以前,數學老師從未在他的作業本上打過對號。看到滿本的錯號,他的頭脹得很大,可無論怎樣努力,還是做不對。四年級換了一位數學老師,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新老師拿起他的作業本,親切地說:“你太大意了,咱們再寫一遍。”第二遍還是沒對,可老師卻在本子上打了幾個對號。他激動得幾個晚上睡不著覺,這對他來說太重要了。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他竟迷上了數學。
如果從追求真實的角度講,教師也許不應該這樣做,可教育更是一門藝術,應該求善求美。對於一個從未獨立完成過作業的孩子,家長最好讓他先做幾道容易的習題,使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再調整作業的難度。反之如果期望過高,孩子會因達不到要求而苦惱,家長也會因孩子的裹足不前而失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