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杜絕孩子“人來瘋”

家長經常會面臨這樣的情況, 孩子平時挺聽話, 規規矩矩, 也很乖巧可愛。 可是家裡一有客人來, 孩子就一反常態, 表現得特別淘氣, 有時甚至玩具丟得滿屋子都是;或者在客人面前跑來跑去, 顯得很“野”, 弄得家長很尷尬。 可是考慮到有客人在場, 也不好對孩子加以訓斥。

孩子的這種情形一般被稱為“人來瘋”。 它帶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它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 而是和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兒童在兩三歲時, 就開始將自己和周圍客體區分開來。 這以後, 獨立的自我意識日益增強, 他們也開始有了強烈的表現自己的欲望,

Advertisiment
想方設法讓別人注意自己。 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兒童自我中心”的表現。

平時, 孩子的這種需要總能獲得滿足, 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 家長對孩子憐愛有加,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幾乎都圍著一個“小皇帝”轉, 對孩子的各種要求也是儘量滿足, 對孩子表現自己的行為尤為放任, 一味鼓勵而不加以引導, 這就為“人來瘋”埋下了“隱患”。

家裡來了客人, 孩子也想表現自己, 引起客人的注意。 如果主客交談而不理睬孩子, 孩子就會在心理上覺得被冷落, 就會有意識地做出一些偏常行為, 實質上是在提醒客人:不要把我忘記了。

而與之相反的是, 有些家庭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厲, 一舉一動都有要求、限制,

Advertisiment
這就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一種壓抑。 這時如果家中來了客人, 孩子就會感到新鮮, 而且客人還往往誇獎孩子或與之嬉戲, 此時家長又顯得比較寬容, 不會當著客人的面訓斥孩子。 孩子察覺到這種變化, 就會利用這“天賜良機”來解放自己, 補充平時玩的不足, 也可能表現出“人來瘋”現象。

一般來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來瘋”現象會自然消失。 但為了讓孩子早日進步、成熟, 家長平時還是應該抓緊對孩子的教育。

幕後功課做到位

辛小強4歲了, 是個不折不扣的“人來瘋”。 一看見有客人來家, 他不是登高爬低, 就是把玩具扔到客人身上, 把爸爸媽媽氣個半死。 說一些指責和威脅的話, 如“你再這樣, 媽媽不理你了”、“不准亂鬧”都沒用;好言相勸“一會兒帶你出去買好吃的”,

Advertisiment
也無濟於事。

針對這個現象, 事後媽媽想, 孩子這會兒正是自我意識增強的時期, 精力也充沛, 家人平時都圍著他轉, 培養了他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而自己平時也忙於工作, 與孩子的交流時間也少, 平時都是老人帶的時候多, 想起來自己給孩子更多的是指責和說教, 而一味的指責, 只會增強他的逆反心理。

於是, 媽媽決定拿出更多的時間給孩子講故事、做遊戲, 並針對性地講一些有禮貌的小故事, 兒子也樂於與媽媽交流。 後來再來客人, 媽媽便讓他露兩手“絕技”, 或讓客人看看他畫的畫兒, 或讓他講個小故事。 有了關心和認可, 孩子也就不那麼張揚無禮了。

其實, 孩子“人來瘋”的初衷是想對客人表示熱情、友好,

Advertisiment
同時也是為了展示自我。 如果這個願望不能被家長理解, 反而覺得有損顏面, 誠惶誠恐地壓制, 那麼孩子性格中的反面勢必指引他將這場“人來瘋”愈演愈烈, 與他最初的自然表現也相差甚遠, 甚至成為無理取鬧。

家長不妨事先多下點工夫, 多與孩子交流。 比如客人來後第一件事是向客人表演節目, 時間為10分鐘;接下來是爸爸媽媽與客人談話時間, 雙方互不干擾。 這樣家長尊重了孩子, 也積極營造了讓孩子充分發揮自主行為的環境。

安排孩子做一些他樂意做的事

家裡來人時, 為了防止孩子“人來瘋”, 家長不妨給孩子安排一些功課。 比如跟孩子說“輝輝畫的畫兒可漂亮了, 今天給阿姨畫一幅吧”,

Advertisiment
這樣, 孩子就容易聽話, 也願意很驕傲地去完成自己的“大作”, 大人也有了充裕的時間談話。

當然, 孩子完成了“大作”, 別忘了在客人面前展示並誇獎他, 對他表示肯定。 這樣能讓大人有時間輕鬆會客, 還能訓練孩子的能力和自律性。

事先警告, 有懲罰或獎勵措施

家長都知道自己的孩子什麼情況下愛鬧“人來瘋”, 那麼就應該事先給予警告, 防患於未然。

比如, 家裡親友來聚會之前, 先跟孩子講清楚, 不許“人來瘋”, 否則就要受懲罰;如果表現好, 則會給予獎勵。 而且還要提出具體的懲罰或獎勵措施:如果犯了“人來瘋”, 下次到別的親友家聚會不帶他去, 或者取消某項外出遊玩的計畫;如果孩子聽家長的警告, 果然沒鬧“人來瘋”, 那就答應孩子一項正當的要求。關鍵是家長說了話要算數,不論該懲罰,還是該獎勵,都要認真兌現。

5歲的呂言平時在父母眼中是個聽話的孩子,可春節期間家裡一有客人來訪,言言就變得異常活躍、頑皮,上躥下跳,大喊大叫,還不斷地展示自己的“拳腳功夫”。父母實在看不下去,把言言拉到一邊狠狠地訓了一頓,弄得大家都很尷尬。可下次家中來客人時,言言的表現依然故我。

言言有一個愛好,就是非常喜歡看動物,家長幾乎每一兩周都會帶他去動物園或海洋館玩一趟。媽媽後來就想出一個辦法,和言言商量:如果下次有客人來言言還是這樣,那就取消一次去動物園或海洋館的計畫;如果言言表現好,那就增加一次。

開始言言並沒當真。一次,一個鄰居來串門時,言言又“人來瘋”了,媽媽當時就警告他:這週末的海洋館計畫取消。言言聽了媽媽的話,很快就安靜下來了。到了週末,言言吵著要去海洋館,媽媽就以言言上次家裡來客人表現不佳為由,拒絕帶他去。雖然言言大鬧了一通,媽媽還是沒有帶他去。

從那以後,家裡再來客人時,媽媽就會提前警告言言,而言言的“人來瘋”表現也逐漸控制住了。

其實,家裡來客人時,或者帶孩子外出時,家長也可以趁機給孩子講講“文明待客”,考考孩子:“你知道客人來了為什麼要倒茶嗎?”“請你幫我擺好桌子,想想讓客人坐在哪裡?”客人來了還可以讓孩子端上水果,或拿條擦手巾。

這樣一來,家長既增加了一個小幫手,又不致使孩子閑著沒事,瞎搗亂,同時還教孩子學會了如何禮貌待客。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知道有客人來時自己該怎麼做了。

所以,家長不要一見到孩子“人來瘋”就煩得不得了,只要注意教育和引導,孩子一定會變得懂事、有禮貌的。

那就答應孩子一項正當的要求。關鍵是家長說了話要算數,不論該懲罰,還是該獎勵,都要認真兌現。

5歲的呂言平時在父母眼中是個聽話的孩子,可春節期間家裡一有客人來訪,言言就變得異常活躍、頑皮,上躥下跳,大喊大叫,還不斷地展示自己的“拳腳功夫”。父母實在看不下去,把言言拉到一邊狠狠地訓了一頓,弄得大家都很尷尬。可下次家中來客人時,言言的表現依然故我。

言言有一個愛好,就是非常喜歡看動物,家長幾乎每一兩周都會帶他去動物園或海洋館玩一趟。媽媽後來就想出一個辦法,和言言商量:如果下次有客人來言言還是這樣,那就取消一次去動物園或海洋館的計畫;如果言言表現好,那就增加一次。

開始言言並沒當真。一次,一個鄰居來串門時,言言又“人來瘋”了,媽媽當時就警告他:這週末的海洋館計畫取消。言言聽了媽媽的話,很快就安靜下來了。到了週末,言言吵著要去海洋館,媽媽就以言言上次家裡來客人表現不佳為由,拒絕帶他去。雖然言言大鬧了一通,媽媽還是沒有帶他去。

從那以後,家裡再來客人時,媽媽就會提前警告言言,而言言的“人來瘋”表現也逐漸控制住了。

其實,家裡來客人時,或者帶孩子外出時,家長也可以趁機給孩子講講“文明待客”,考考孩子:“你知道客人來了為什麼要倒茶嗎?”“請你幫我擺好桌子,想想讓客人坐在哪裡?”客人來了還可以讓孩子端上水果,或拿條擦手巾。

這樣一來,家長既增加了一個小幫手,又不致使孩子閑著沒事,瞎搗亂,同時還教孩子學會了如何禮貌待客。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知道有客人來時自己該怎麼做了。

所以,家長不要一見到孩子“人來瘋”就煩得不得了,只要注意教育和引導,孩子一定會變得懂事、有禮貌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