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朗讀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對國家教育方針的完整體現和具體概括, 是對基礎教育性質、任務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 也是對理想教育的一種追求。 它越來越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如何讓素質教育不再是空泛的口號, 使其成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實踐, 已客觀地擺在教師們的面前。 這裡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怎樣實施素質教育談些體會。

一、通過朗讀培養語言的感受力

語感是基本的語言素質, 沒有較好的語言感受力, 就難以準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 讀通一段話, 聽清別人讀的一段話, 學生比較容易做到;困難的是要求學生全面地把握聽的內容,

Advertisiment
讀得流暢, 讀出課文的語感。 而後者又是培養語感的基本要求。

1.范讀引路

對一些學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現力的語段, 教師要范讀, 把文中含著的意思讀出來,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邊讀邊欣賞

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染力, 必須調動多種感覺器官, 眼、耳、口、腦並用。 讀時, 在腦中形成畫面, 感知現實生活。

3.深讀共鳴

每篇課文都是思想和情感的統一, 理是情的基礎, 情是理的表現形式, 讓學生悟情明理產生共鳴是培養語感的重要內容, 教師要創設情境, 讓學生深入情境, 用心去讀。

二、通過朗讀提高語言的理解力

理解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朗讀理解課文是傳統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

Advertisiment
也是傳統語文教學可供借鑒的精華之一。 通過朗讀理解字詞、瞭解課文大意, 學生容易做到, 讀出課文內容的特點, 讀出課文內容的感情, 是朗讀教學的重點。

1.借讀解疑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教師總要設計一系列疑問, 學生憑藉朗讀解決這些問題, 進而理解課文。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 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 針對學生易於忽略的地方設問;要有思考性, 要讓學生讀後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層次性, 保證每次讀後都有新的收穫, 新的體會;要有向心性, 要始終圍繞文章中心發問, 使學生每一次朗讀都對課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

2.借讀悟情

課文的感情借助朗讀去領悟, 課文的感情通過朗讀去表達。

Advertisiment
教師要運用多種形式的讀, 如對讀、引讀、分角色讀, 使學生在反復朗誦中領悟課文的情感。 《一夜的工作》最後兩段抒發了作者對周總理無限敬仰之情, 學生只有反復誦讀, 才能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 才能悟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通過朗讀發展思維能力

發展學生的思維是小學諸學科的共同任務, 語文學科既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又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載體, 通過朗讀可以培養思維能力。

1.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通過朗讀, 深入理解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性.深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十裡長街送總理》中寫到雙手拄著拐杖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周總理的靈車,

Advertisiment
在朗讀時突出“焦急”和“耐心”, 使學生明白“焦急”是想早點看到靈車, 而“耐心”則是非看到靈車不可, 不管大氣多麼惡劣, 身體多麼虛弱, 把看似矛盾實則統一的思想感情讀出來, 思維的深層訓練將隨朗讀的深入而得到加強。

2.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通過朗讀使學生明確課文的寫作技巧和思想內容, 從而做到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狼和小羊》一文, 通過朗讀, 學生明白狼的本性是貪婪殘暴、恃強淩弱,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相信它;《會搖尾巴的狼》《東郭先生和狼》讀後, 鞏固了對狼的認識;讀了《農夫和蛇》以後, 學生的認識就會提高, 就會推而廣之。 像狼、蛇這樣的動物永遠不會改掉吃人、害人的本性, 不能心存幻想, 只有以牙還牙。 除了整體訓練以外,

Advertisiment
一篇文章的某個語段, 甚至某個語句都可以通過朗讀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3.培養思維的求異性

通過朗讀使學生明確課文中人物的不同思維方向, 激發思維的獨創性。 《司馬光》一文中, 司馬光有超乎常人的思維。 一般來說, 人掉入水中, 首先應考慮怎樣使人離開水, 那些“哭著喊著去叫大人”的孩子們就是這樣想的, 但在特殊情況下也能考慮怎樣使水離開人, “司馬光砸缸”就是在這種思維指導下的行動, 其他小孩子的做法雖然沒有錯, 但延誤了時間。 《稱象》一文中, 我引導學生思考“曹沖除了用石頭, 還可以用其他東西嗎?”教學中讀議結合, 學生思路逐步開闊, 求異思維增強了。

當前, 朗讀教學要防止以下幾種傾向:①有口無心的讀。 這在教師佈置預習時就容易產生,這種朗讀缺乏目的性,或目的性不明確,不切合實際,不利於操作。②只求形式而不求實效的讀。在一節課中齊讀、指名讀、默讀、輕聲讀都要體現,且不管是否有這個必要。③只動口不動手的讀。朗讀之前有要求,讀中也可能有所恩,有所疑,可學生沒有及時將其記錄下來,課文讀完了,聲音停止了,思想也停下來了,忽視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這在教師佈置預習時就容易產生,這種朗讀缺乏目的性,或目的性不明確,不切合實際,不利於操作。②只求形式而不求實效的讀。在一節課中齊讀、指名讀、默讀、輕聲讀都要體現,且不管是否有這個必要。③只動口不動手的讀。朗讀之前有要求,讀中也可能有所恩,有所疑,可學生沒有及時將其記錄下來,課文讀完了,聲音停止了,思想也停下來了,忽視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