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了二寶 老大性情大變讓父母手足無措?

場景

“媽媽不愛我了。 ”

準備再要個寶寶時, 媽媽開始對大寶做動員工作, 但有老人故意開玩笑:“等媽媽生了小弟弟小妹妹, 就不喜歡你了,

Advertisiment
好吃的好玩的都要給弟弟妹妹了。 ”大寶聽了信以為真。

“我要變小!”

大寶看到什麼都不會的小寶得到了媽媽的愛, 自己也出現了行為上的倒退, 本來能做的事不肯做, 拖拉, 吃飯不乾淨、哭鬧、頻繁小便等行為比比皆是。 他哭訴道:“我吃飯沒擦嘴你罵我, 弟弟吃得滿桌都是你還誇他吃得好。 ”“我哭你就罵我, 弟弟哭那麼久你都抱在懷裡哄。 ”

“憑什麼我讓?”

妹妹撕壞了姐姐的畫, 姐姐要打妹妹, 媽媽趕快攔著說:“她還小, 你是大姐姐了, 要愛護她, 別打她。 ”姐姐嘟著小嘴不說話。 等媽媽一轉身, 立刻把妹妹打得哇哇大哭, 姐姐也哭了:“為什麼總要我讓著她, 那讓我做妹妹好了。 ”

“我不要和他分享愛。 ”

全家人都擔心小寶出生後冷落了大寶,

Advertisiment
他會有嫉妒和憤怒, 所以在大寶面前, 媽媽都不敢多抱小寶, 有好吃的都是先給大寶。 可是小寶出生後, 大寶還是很焦慮, 而且有很強的攻擊性。 別人一誇小寶好看, 他就說:“難看死了, 頭髮都沒有。 ”小寶一哭, 他就很煩地沖過去吼。

正常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 2歲以後, 孩子會慢慢產生憤怒、不安、恐懼等情緒, 並且由於渴望得到愛而自然萌發出嫉妒的心理, 最常見的嫉妒的物件就是身邊的人。 別的小朋友如果搶奪爸媽的擁抱, 那是絕對不可以的事情。 有些孩子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爸媽再給自己添一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

Advertisiment

你的親子關係管理

一、不要公平, 要最愛

有兩個孩子的家庭, 孩子自然會萌生嫉妒而不斷地問:“媽媽, 你愛我多還是妹妹多?”媽媽常常公平地回答:“一樣多, 因為你們兩個都是我的寶貝。 ”可是這回答卻不是寶寶心中想要的答案, 寶寶想要的不是公平, 而是全部的愛。 就如同我們回憶自己的父愛母愛時, 最感動的總是“夏天剛結出第一根黃瓜時, 媽媽把我拉到一邊兒偷偷地塞給我”,

Advertisiment
“那一次, 媽媽只帶我一個人去趕集, 買了無核蜜橘給我, 特別甜”。 這種愛是自己獨有的, 其他兄弟姐妹享受不到的, 有了這樣的愛, 大寶就會確定雖然媽媽較多時間在照看弟弟, 但她最愛我。 這樣, 大寶在行為和情緒上當然都快樂發展嘍。 那麼如何在大寶小寶都重要的情況下, 讓每一個都感覺到“雖然爸媽兩個都愛, 但自己才是爸媽的最愛”呢?

1.90%

研究表明, 人類靠語言接受的資訊是10%, 而另外90%的資訊都是靠其他途徑獲得的。 所以在對孩子表達愛時, 除了語言, 我們還要用歌曲《愛我你就抱抱我》裡所唱的“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陪陪我”等各種途徑來表達。 孩子站在你對面和你吵“你根本就不愛我,

Advertisiment
你只愛他”時, 不要和他爭辯, 直接走過去把他抱起來, 親昵地拍他的後背, 讓他感受到你的愛, 而不是“知道”你的愛。

2.創造高品質的獨處時間

媽媽要照顧新生的小生命, 對大寶的關注難免會有減少。 這時高品質的獨處時間就特別重要。 這個時間是專屬於大寶的, 在這段時間裡媽媽可以和大寶一起講故事、搭積木、去散步、看兒童劇, 甚至可以一起洗澡。 放下生活中的瑣事, 真正地和寶寶玩在一起, 關注對方, 兩個人在內心深處緊密地聯結, 這樣, 大寶一定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媽媽的最愛。

3.接受嫉妒情緒

在處理問題行為前, 我們要先確定的是:情緒本身沒有錯, 表達情緒的方式可能有問題。 大寶嫉妒情緒的出現大多是因為怕小寶搶了自己的愛, 要採取行為來保證自己擁有更多的愛。所以當大寶情緒出現時,我們不能壓制他,要理解和接受他的情緒,比如“你不想讓媽媽總抱著妹妹,想讓媽媽和你一起玩?”“你擔心爸爸媽媽不愛你,沒有時間陪你了是嗎?”接受了大寶的情緒,會讓大寶釋然,之後引導他主動去想:為了達成自己“想擁有更多愛”的需要,可以採取哪些更好的辦法。

4.打好群眾基礎

爸媽費心營造的哥哥愛弟弟的氛圍,常常會被其他大人的一句玩笑“有了弟弟,爸爸就不愛你了”,或者一句對小寶寶的恭維“喲,還是小寶可愛”而打破。所以爸爸媽媽要和周圍親戚達成一致,兩個都是爸媽的最愛,要誇的時候兩個都誇。就像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葛格和底迪”裡講到的,那些自己家裡有兩個孩子的朋友來看新寶寶的時候,會想到買一份禮物送給大寶,並且到了家中先看大寶,再看小寶。讓大寶感覺到大家不只是來看新寶寶的,更是來看他的。大孩子對弟弟妹妹的嫉妒是天性,但他們對弟弟妹妹的愛也是天性。每個孩子的骨子裡其實都有一種保護弱小的欲望,更何況這個弱小是那個仰望他、模仿他、追隨他的弟弟妹妹,血緣的關係會將他們緊密相連。而在嫉妒與愛之間,大孩子需要一個適應期來感受嫉妒帶來的憤怒和愛帶來的柔軟之間的衝突,然後在這份衝突的磨合中真正產生作為哥哥姐姐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作為家長,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愉快、自然地度過這個適應期。

5.關注寶寶的正面行為

有的時候批評也是一種關注,如果大寶乖了一天沒得到媽媽的關注,但當他打了小寶後,媽媽立即來批評他,想著辦法引導他愛小寶,大寶會迅速明白這是得到媽媽關注的最有效方式。所以,不要在大寶打了小寶後去批評他,而要在他表現出開心地自己玩,主動地愛小寶時,走到他身邊關注他,鼓勵他的好行為。就如同對待一個網癮的孩子,我們需要在他做作業時讚賞他,而不能只在他打遊戲時讓他做作業。所以,我們需要孩子保持什麼行為,就在那個行為出現時獎勵他。

二、嫉妒與愛都是天性

大孩子對弟弟妹妹的嫉妒是天性,但他們對弟弟妹妹的愛也是天性。每個孩子的骨子裡其實都有一種保護弱小的欲望,更何況這個弱小是那個仰望他、模仿他、追隨他的弟弟妹妹,血緣的關係會將他們緊密相連。而在嫉妒與愛之間,大孩子需要一個適應期來感受嫉妒帶來的憤怒和愛帶來的柔軟之間的衝突,然後在這份衝突的磨合中真正產生作為哥哥姐姐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作為家長,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愉快、自然地度過這個適應期。

1.鼓勵大寶小寶自己建立規則

很多家庭,兩個寶貝相處得非常好。我們首先要相信大寶有愛護小寶的天性,也要相信小寶有吸引大寶的本能。所以我們要學習放手,鼓勵他們自己來建立規則。比如兩個蘋果一大一小,該怎麼辦?讓媽媽決定該怎樣分配很難,這時可以讓大寶來分,孩子心中有一把無形的秤,他雖然這次自己想要最好的,但他下次會追求公平。再比如,哥哥在畫畫,弟弟也很想玩,該怎麼辦?大人的勸說會讓哥哥抗拒,“這是我的,我需要所有的顏色才能畫出漂亮的畫,沒法分給他。”但如果讓哥哥自己處理,他會感受到弟弟也想畫畫的渴望,受不了他那“眼巴巴”的眼神,而決定“這兩個顏色我用不上,給你用吧,畫到紙上別亂塗哦”。

2.運用心想事成法則

心想事成法則告訴我們人的意念會推動著事件的發展,好的預期不但決定了我們看待事件的眼光,也決定我們對待事件的方式。如果預期大寶拒絕分享,家長就會採用手段讓大寶服從,這時大寶也許在威逼利誘下做出分享的決定,但等反應過來了會明白:“他們就想騙我把東西給他,我以後再不分給他!”預期到大寶喜歡分享,家長會尊重大寶,讓大寶來自己做決定。比如,大寶看完《智慧樹》,該到小寶看《小小智慧樹》的時間了,如果家長走過去換台,大寶當然不情願;但如果是大寶自己換台給小寶看,那他就會非常自豪了。

3.形成有效語言模式

為了讓大寶更自律,我們常常會選擇給他講道理:“你不能再發脾氣了。”“小心點,離弟弟太近會壓到他。”“現在我沒空搭積木,我得先把報告寫完才行。”……打住!這些語言雖然正確,但是無效的,需要換成有效的語言模式來表達:“坐到媽媽身邊來,告訴媽媽怎麼了。”“弟弟在那兒你跳不開,到這邊寬敞的地方來跳。”“好呀,媽媽最喜歡和大寶搭積木了,你先搭,媽媽快點寫完報告就來。”有效語言模式的特點是說話角度要滿足大寶的利益。

4.“大象耳”嘉許法

當孩子聽到與自己有關的資訊,他們會豎起耳朵,集中精力搜集資訊。所以我們表揚孩子有時不需要太直接,可以轉個彎來表揚。比如,孩子正在玩賽車,父母在客廳說話:“最近呀,我們家大寶(這時,孩子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開始豎著耳朵聽嘍),越來越喜歡妹妹了,昨天我看到他在教妹妹開車。”或者說:“老師誇你在班裡最會照顧小同學了,說你在班裡都有大哥哥的樣子了。”孩子對直接的表揚也許會懷疑真實性,但對自己集中精力收集來的資訊會相信,並在潛意識內確信這就是自己的樣子。

每個孩子的骨子裡其實都有一種保護弱小的欲望,更何況這個弱小是那個仰望他、模仿他、追隨他的弟弟妹妹,血緣的關係會將他們緊密相連。

要採取行為來保證自己擁有更多的愛。所以當大寶情緒出現時,我們不能壓制他,要理解和接受他的情緒,比如“你不想讓媽媽總抱著妹妹,想讓媽媽和你一起玩?”“你擔心爸爸媽媽不愛你,沒有時間陪你了是嗎?”接受了大寶的情緒,會讓大寶釋然,之後引導他主動去想:為了達成自己“想擁有更多愛”的需要,可以採取哪些更好的辦法。

4.打好群眾基礎

爸媽費心營造的哥哥愛弟弟的氛圍,常常會被其他大人的一句玩笑“有了弟弟,爸爸就不愛你了”,或者一句對小寶寶的恭維“喲,還是小寶可愛”而打破。所以爸爸媽媽要和周圍親戚達成一致,兩個都是爸媽的最愛,要誇的時候兩個都誇。就像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葛格和底迪”裡講到的,那些自己家裡有兩個孩子的朋友來看新寶寶的時候,會想到買一份禮物送給大寶,並且到了家中先看大寶,再看小寶。讓大寶感覺到大家不只是來看新寶寶的,更是來看他的。大孩子對弟弟妹妹的嫉妒是天性,但他們對弟弟妹妹的愛也是天性。每個孩子的骨子裡其實都有一種保護弱小的欲望,更何況這個弱小是那個仰望他、模仿他、追隨他的弟弟妹妹,血緣的關係會將他們緊密相連。而在嫉妒與愛之間,大孩子需要一個適應期來感受嫉妒帶來的憤怒和愛帶來的柔軟之間的衝突,然後在這份衝突的磨合中真正產生作為哥哥姐姐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作為家長,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愉快、自然地度過這個適應期。

5.關注寶寶的正面行為

有的時候批評也是一種關注,如果大寶乖了一天沒得到媽媽的關注,但當他打了小寶後,媽媽立即來批評他,想著辦法引導他愛小寶,大寶會迅速明白這是得到媽媽關注的最有效方式。所以,不要在大寶打了小寶後去批評他,而要在他表現出開心地自己玩,主動地愛小寶時,走到他身邊關注他,鼓勵他的好行為。就如同對待一個網癮的孩子,我們需要在他做作業時讚賞他,而不能只在他打遊戲時讓他做作業。所以,我們需要孩子保持什麼行為,就在那個行為出現時獎勵他。

二、嫉妒與愛都是天性

大孩子對弟弟妹妹的嫉妒是天性,但他們對弟弟妹妹的愛也是天性。每個孩子的骨子裡其實都有一種保護弱小的欲望,更何況這個弱小是那個仰望他、模仿他、追隨他的弟弟妹妹,血緣的關係會將他們緊密相連。而在嫉妒與愛之間,大孩子需要一個適應期來感受嫉妒帶來的憤怒和愛帶來的柔軟之間的衝突,然後在這份衝突的磨合中真正產生作為哥哥姐姐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作為家長,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愉快、自然地度過這個適應期。

1.鼓勵大寶小寶自己建立規則

很多家庭,兩個寶貝相處得非常好。我們首先要相信大寶有愛護小寶的天性,也要相信小寶有吸引大寶的本能。所以我們要學習放手,鼓勵他們自己來建立規則。比如兩個蘋果一大一小,該怎麼辦?讓媽媽決定該怎樣分配很難,這時可以讓大寶來分,孩子心中有一把無形的秤,他雖然這次自己想要最好的,但他下次會追求公平。再比如,哥哥在畫畫,弟弟也很想玩,該怎麼辦?大人的勸說會讓哥哥抗拒,“這是我的,我需要所有的顏色才能畫出漂亮的畫,沒法分給他。”但如果讓哥哥自己處理,他會感受到弟弟也想畫畫的渴望,受不了他那“眼巴巴”的眼神,而決定“這兩個顏色我用不上,給你用吧,畫到紙上別亂塗哦”。

2.運用心想事成法則

心想事成法則告訴我們人的意念會推動著事件的發展,好的預期不但決定了我們看待事件的眼光,也決定我們對待事件的方式。如果預期大寶拒絕分享,家長就會採用手段讓大寶服從,這時大寶也許在威逼利誘下做出分享的決定,但等反應過來了會明白:“他們就想騙我把東西給他,我以後再不分給他!”預期到大寶喜歡分享,家長會尊重大寶,讓大寶來自己做決定。比如,大寶看完《智慧樹》,該到小寶看《小小智慧樹》的時間了,如果家長走過去換台,大寶當然不情願;但如果是大寶自己換台給小寶看,那他就會非常自豪了。

3.形成有效語言模式

為了讓大寶更自律,我們常常會選擇給他講道理:“你不能再發脾氣了。”“小心點,離弟弟太近會壓到他。”“現在我沒空搭積木,我得先把報告寫完才行。”……打住!這些語言雖然正確,但是無效的,需要換成有效的語言模式來表達:“坐到媽媽身邊來,告訴媽媽怎麼了。”“弟弟在那兒你跳不開,到這邊寬敞的地方來跳。”“好呀,媽媽最喜歡和大寶搭積木了,你先搭,媽媽快點寫完報告就來。”有效語言模式的特點是說話角度要滿足大寶的利益。

4.“大象耳”嘉許法

當孩子聽到與自己有關的資訊,他們會豎起耳朵,集中精力搜集資訊。所以我們表揚孩子有時不需要太直接,可以轉個彎來表揚。比如,孩子正在玩賽車,父母在客廳說話:“最近呀,我們家大寶(這時,孩子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開始豎著耳朵聽嘍),越來越喜歡妹妹了,昨天我看到他在教妹妹開車。”或者說:“老師誇你在班裡最會照顧小同學了,說你在班裡都有大哥哥的樣子了。”孩子對直接的表揚也許會懷疑真實性,但對自己集中精力收集來的資訊會相信,並在潛意識內確信這就是自己的樣子。

每個孩子的骨子裡其實都有一種保護弱小的欲望,更何況這個弱小是那個仰望他、模仿他、追隨他的弟弟妹妹,血緣的關係會將他們緊密相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