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時代不同寶寶安全教育也不同

父母為了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自我保護, 總是告誡他這樣那樣的“安全法則”, 然而, 世界隨時在變化, 許多原來看起來安全的法則有的已經不再適用。

不要與陌生人說話

父母常常教導孩子“不要與陌生人說話”。

事實上, 這一法則存在3個問題:

問題一:專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讓幾位母親反復告誡孩子, 不要與陌生人一道離開公園, 然後, 母親們丟下孩子躲到遠處觀察。 結果, 她們十分震驚地發現, 孩子居然與陌生人一起離開公園去尋找“丟失的媽媽”。 實驗表明, 平均只需花35秒鐘, 一位陌生人就可以將孩子引誘出公園。

Advertisiment

問題二:該法則暗示孩子, 陌生人是壞人, 意味著危險, 而他們認識的人都是好人, 意味著安全。 這種暗示會給居心不良的孩子的“熟人”有可乘之機。

問題三: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走失, 向陌生人求助極可能是孩子唯一的選擇, 而這一能力必須在平時與陌生人或陌生環境接觸後才能獲得。

如果你走失了, 去找員警.父母過多地教給孩子這種“大眾常識”, 忽略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許多員警的標誌、徽章都戴在頭上或肩上, 而孩子的視線主要集中在成人的腰部以下, 在人多的公共場所, 孩子很難辨別出誰是員警。

問題二:在某些場合, 孩子可能根本找不到員警。

任何地方都不安全

這種說法意在讓孩子更小心一點,

Advertisiment
警惕性更高一點。 但是, 這種教導是有副作用的, 它暗示著危險無處不在, 並且時時刻刻都會發生。 對孩子來說, 這不僅是種安全警告, 還是一個令人失望的資訊, 打擊了孩子自我保護的信心。

這一法則的另一問題是, 它的有效期過於短暫, 當父母警告孩子時, 他就會警覺起來, 可隨著時間的流逝, 危險並沒有發生, 孩子的警惕性就鬆懈下來, 認為父母的話是危言聳聽, 可往往這時危險才真正臨近。

外出時必須緊跟父母

要求孩子時刻緊跟父母是不現實的, 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不會長時間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 在這樣的告誡聲中, 孩子永遠都不可能獨立行動。

然而, 面對種種不安全的現實環境, 父母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Advertisiment

1、平時可做些訓練, 教孩子掌握與陌生人交往的方法。 例如, 媽媽特意讓5歲的兒子在公園裡詢問:到附近的兒童樂園怎樣走?而她自己則站在遠處觀察孩子如何選擇詢問的人, 並與之交談。 等孩子問完後, 馬上和他一起討論:為什麼他要選擇這個人, 他們談話的內容是什麼, 孩子的感受怎樣等。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學習了與陌生人交往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選擇什麼樣的陌生人, 培養了孩子觀察陌生人的直覺。 經過這樣訓練的孩子, 往往比那些從不與陌生人說話的孩子更不易上當受騙。

2、為了減少孩子與父母外出時走失, 對於較小的孩子, 可以給他穿上色彩鮮豔、有特點的衣服和帽子, 便於在人群中辨認。 如果到外地旅遊,

Advertisiment
父母可隨身帶著孩子的照片, 或給他的衣服縫上身份識別記號、家人的聯繫方式, 萬一孩子走失了也有線索尋找。

3、父母要給孩子灌輸一些保護自身安全的知識。 以孩子上學為例, 可以為他選擇上學的最佳路線, 沿途查明哪些地方可以安全停留, 哪些地方可以尋求幫助和庇護, 選定了的路線就要孩子堅持走, 並告訴他您會經常檢查, 看他是否有遵守這一規則, 必要時暗中跟隨孩子。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