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昂貴的全托造就“四宗罪”

當今, 很多家長會為孩子選擇全托。 有些因為工作原因, 有些卻是想要改掉孩子的一些壞習慣。 全托對於孩子來說有利有弊, 來看下全托的“四宗罪”。

案例一 從“將軍”到“士兵”——上全托, 讓寶寶更聽話?

主要表現: 注意力不夠集中, 遇事沒有主見

發生時段: 入園後

3歲的振剛, 在家裡是說一不二的“小霸王”, 有時主意上來, 任何一個人都管不了他。 例如, 他說了, 要看完動畫片才睡覺, 要聽一個故事才准關燈, 那就一定要這樣才行。 振剛的父母都是生意人, 根本沒時間照顧、管教他, 爺爺、奶奶經常向振剛父母抱怨:家裡的一切都要聽這孩子的命令,

Advertisiment
好像他是個小將軍, 我們是他的士兵。 他太有主意、太任性, 這樣下去不得了。

說者無心, 聽者有意。 振剛父母認為, 以振剛現在的情況, 有必要把他放進寄宿制幼稚園, 讓他學學與人相處的方式, 同時也能學些知識。 於是, 他們每月向當地的一家私立全托幼稚園交2000元, 把振剛“全托”了起來。

一段時間之後, 振剛果然發生了變化, 變得十分乖巧、聽話, 甚至學會了看眼色行事。

有一次, 振剛被爸爸接回來, 和爺爺、奶奶看電視, 看到電視裡一頭獅子追趕小羊的鏡頭。 爺爺和奶奶故意逗他:“看, 那條大狗真厲害, 把小羊追得四處跑。 ” “是啊, 那是大狗, 大狗都厲害。 ”沒想到, 振剛竟然也隨聲附和:“小羊當然怕大狗了。

Advertisiment
而且, 它可能是牧羊犬呢。 ”爺爺奶奶把他抱在懷裡:“傻孩子, 那是獅子呀, 你不認識獅子嗎?”“是獅子嗎?”小振剛掙扎著扭過頭去, 仔細看了看:“真的是獅子呀, 和獅子王一樣呢。 ”於是, 祖孫三人都笑了。

振剛的父母感到, 送孩子進全托幼稚園是件絕對正確的事情。 現在, 讓他什麼時候睡覺, 他就什麼時候睡, 雖然有時也會有不同意見, 但只要大人稍稍強制, 就立即遵從, 儘管有不滿, 但不會有異議。

“‘全托’好啊, ”爺爺感歎, “把振剛從小‘將軍’變成了小‘士兵’!”

振剛的爸爸聽了這話, 感到心裡怪怪的。 將軍畢竟是有主見的人, 而士兵卻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他是個生意人, 隱隱地覺得其中有些什麼不對, 但究竟是哪裡不對, 卻又沒有頭緒……

事件分析: 在很多家長看來,

Advertisiment
孩子“全托”後, 會變得有合作性, 會改變他不良的習慣。 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是, 在“全托”幼稚園裡, 老師作為成年人, 始終控制著孩子的活動過程和結果評價, 是絕對的權威, 而且, 老師很快會指定某個自己喜歡的孩子, 由他來帶領大家進行活動及生活、內務自理, 其他的孩子就由主動變成了配合, 漸漸喪失了思維的自主性, 遇事喜歡往後縮, 而幼稚園由於管理方面的需要, 更是對這種退縮給以鼓勵, 久而久之, 孩子自然視自主思維的缺失為正常。 這種隱性的傷害, 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漸漸呈現出來。

解決對策:在家庭環境中, 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多與孩子商量, 把意見耐心地傳遞給孩子,

Advertisiment
讓孩子信服和自主判斷。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對於孩子合理的要求儘量滿足, 不合理的要求加以強制。 多讓孩子自己計畫自己的事情, 家長在旁邊充當鼓勵監督的角色。

案例二 全托幼稚園, 給寶寶帶來無法控制的情緒化

主要表現:人格機構中情緒和情感的極化, 精神障礙

發生時段:脫離基礎教育後

當年, 小郭夫婦是從外地來這個城市打拼的年輕人, 在同一所學校做教師。 女兒3歲多時, 他們學校需要上“等級”, 工作一下子變得繁重起來, 沒辦法, 他們把孩子送進了寄宿制幼稚園。 他們想, 孩子在幼稚園就開始學習知識, 起步要比其他孩子早, 相信只要通過努力, 就可以獲得比自己更好的未來。

然而,

Advertisiment
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 孩子不願進幼稚園。 她不願離開自己的爸爸媽媽, 她認為爸爸媽媽在幼稚園門前離開後, 就再也不會回來。 孩子哭得小郭夫婦肝腸寸斷, 真想帶著她一走了之。 可是, 錢也交了, 而且現實情況的確不允許兩個人帶孩子, 所以, 還是硬起心腸, 把她留下了。

後來的一段時間裡, 小郭夫婦經常能接到幼稚園老師的電話。

“您女兒不吃飯, 只要沒有活動, 就跑到幼稚園門口去等你們, 說什麼也不願回教室。 ”老師的語氣裡帶著焦慮, 同時也有些誇耀、表功的成分, “後來是我把她硬拉回教室的。 晚上她也不願睡覺, 影響了其他小朋友的休息。 不過, 你們放心, 我一定會把她管好的。 ”

“謝謝, ”說這兩個字時, 小郭感到心裡很不是滋味, “讓您多費心了。”

這樣的電話多了,小郭還真就打算給老師買點禮物。小郭的妻子每次接到電話,想的卻是自己的女兒,她想去看看女兒,被小郭阻止住了,他不想讓孩子的情緒有太大的起伏。送了幾次禮物後,小郭接到電話的內容變了:孩子終於適應了幼稚園的環境,變得聽話了許多。小郭夫婦這才安心。

時間過得飛快,學校如願以償地上了“等級”,孩子幼稚園畢業上了小學、中學,一切都在向成熟和完美發展。然而,小郭卻發現,女兒變得非常情緒化,有一件事不順心,她就會摔東西,如果批評她兩句,竟然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整天。有一次,她半夜才回家,小郭的妻子批評了她,她第二天就離家出走了,急得小郭夫婦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差點把整個城市翻過來找她。兩天后,她卻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回來了,原來,她去同學家住了兩晚……

事件分析:孩子在幼兒期,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溫暖的情感紐帶。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幼稚園,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無法排解的分離焦慮。他們時刻地期待著父母親的到來,但都是以失望而歸,有種被家庭拋棄的感覺。而且,在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孩子生理、心理上的無力感,讓他覺得完全被孤立了起來,會產生一種絕望的不安全情緒,加上有些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水準及承受力不強,可能無法完成老師規定的活動,被拋棄的感覺將越來越強烈,並根植於他記憶與情緒體驗中,長大後,將造成他人格價值中的透視點,輕易地便發生情緒與情感的衝突。

主要表現:心理年齡滯後,對父母撒嬌,服飾、語言、行為幼兒化,慣于用孩子的行為方式作反應

發生時段:初中以後

張航不明白,自己的兒子怎麼了,已經上了初中,說話還是奶聲奶氣的,向媽媽撒嬌,像個長不大的孩子。而且,最近他發現,兒子竟然開始用奶瓶喝水了,雖然沒有奶嘴,但一個大小夥子,拿著個奶瓶,看起來要多彆扭有多彆扭。

他想在自己的家庭教育方面尋找原因,但找來找去也沒查找到相應的失誤。忽然,他腦中靈光一閃:難道是孩子小時全托出來的問題?這個念頭一閃就過去了,他並沒有去深想其中的問題。

兒子出生後,張航的單位正在對張航進行考核。這項考核直接決定張航政途的發展,他當然要全力以赴,家務就都落到了妻子身上。可是,妻子恰好被單位派到外地工作。雖然張航也知道,不應該讓孩子這麼早就離開父母,但萬般無奈之下,也只能把孩子送去“全托”。

不過,張航對兒子的表現還是滿意的,他並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大哭大鬧,而且,很快就融入幼稚園的小夥伴中去了。

有一次,張航不放心,趁著有時間,就到幼稚園去看看兒子。

隔著柵欄,遠遠地,他看到兒子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其他小朋友圍成一圈做遊戲。那位老師很年輕,也很活潑,帶著孩子們玩得非常開心。張航覺得放心了,只要兒子開心,他的負疚感也就減輕了很多。

兒子從幼稚園畢業,上了小學,張航也沒發現兒子身上存在的問題。雖然兒子經常會像小孩子一樣,向他和妻子撒嬌,要求這要求那,但張航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孩子麼,無論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更何況,作為家長,自己和妻子還是對兒子有所虧欠的。

只是有一次,張航覺得兒子表現得過火了:那天,他帶著已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到超市買東西。兒子看中了一個公仔玩具,那個玩具價格挺貴,而且,分明是給小孩子玩的,張航就沒有同意。沒想到,兒子竟然坐到地上大哭起來,引得周圍的人都過來,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張航只好難堪地把那個公仔玩具放進購物車。

回家的路上,張航狠狠地批評了兒子,誰知兒子並不認錯,而且噘著嘴,一臉不願意地回到家,竟然接連幾天都不和張航說話。

當時,張航用孩子還小來安慰自己,長大了就好了。

現在,兒子上了初中,這種情形不但沒有消減,反而愈演愈烈。張航禁不住問自己:兒子已經大了,但什麼時候才能在言行上真正地“斷奶”呢?

事件分析:孩子進入寄宿制幼稚園,表面上看來,似乎鍛煉了他的人際交往能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不足取的。在家庭裡,家長就是家長,是可供孩子模仿的物件。在寄宿制幼稚園裡,孩子接觸最多的成人就是老師,然而,幼稚園老師由於職業關係,會永遠保持童心四溢的職業特質,並不自覺地在生活和工作中表達出來,這會影響到孩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同時,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中間,缺少不同年齡人物的樣板,年齡和行為之間的空間被迫壓縮,行為風格被固定,因此,他們在與父母及社會接觸時,本能地傾向于用幼兒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只有這樣,他才感到舒適,而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所以也樂於接受這種表達方式,也就更強化了他的這種心理和行為反應形式。

解決對策:孩子慣用幼兒的行為方式表達自己時,父母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不能總認為對孩子有愧疚和認為孩子還小,就樂於接受這種表達方式。增加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讓孩子多接觸不同年齡的人物,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案例四 全托,讓寶寶變成情感“鐵甲人”

主要表現:行為刻板、偏執、恃強淩弱,少情感變通,親情淡漠

發生時段:入園中後期

芒芒今年5歲,不過,她的園齡卻已經2年了。

芒芒的父母都是工薪階層,收入不高,本來不想讓芒芒進寄宿制幼稚園,因為“全托”的費用很高。不過,由於幾個親戚的孩子都是“全托”,芒芒的父母覺得,自己的面子事小,不能因為家裡的經濟情況,就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起碼也不能讓她覺得自己低人一頭,所以,省吃儉用地把孩子送到本市最貴的一所寄宿制幼稚園。

開始也沒覺得怎麼樣,放假時接芒芒回來,芒芒背唐詩,整理自己的衣物,表現得還是蠻大方、得體的,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芒芒的父母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孩子根本沒有親情的概念,對父母的態度非常生硬。

有兩件事,芒芒的父母至今記憶猶新:有一年春節,芒芒的小姨帶著孩子來家裡玩。兩家大人在一起聊些家常,小姨家那比芒芒小一歲半的小弟弟,完全交給了芒芒。剛開始,兩個孩子還玩得挺好。不過,不大一會兒,小弟弟就大哭起來,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兩家父母忙跑過去,發現芒芒正板著臉,手裡拿著小弟弟的棒棒糖。

“為什麼搶弟弟的糖?”芒芒爸問她,“你要愛護小弟弟。”

“我的糖!”芒芒針鋒相對,“我要吃糖,他不是我家人,讓他走!”

“這糖是小弟弟自己帶過來的,”爸爸搶過她手裡的糖,“怎麼會是你的?”

最後,小姨息事寧人地把棒棒糖送給了芒芒。芒芒馬上躲到角落裡,滿足地捏著棒棒糖,看起了電視。她並沒有吃,不過,她卻要求小弟弟看也不能看棒棒糖,因為那是她的。

另外一件事是,媽媽在做飯時,手被刀劃傷了。爸爸讓芒芒為媽媽找“創可貼”。芒芒當時正在看一本有趣的圖畫書,坐在那裡一動也沒動。後來,爸爸因為急著找“創可貼”,不小心踩到了芒芒的書,芒芒急得狠狠地踢了爸爸一腳……

芒芒爸看著一臉冷漠的芒芒,愣住了:這還是自己最疼愛的女兒麼?

事件分析:孩子對家長、環境的安全感依戀,是孩子成長的親子心理對應機制。孩子需要這種對應機制,因為只有如此,家長和孩子才能直覺地對對方的需求和反應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關係,將對孩子與父母間架構起安全、穩固的親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全托”卻把這種對應關係,轉移到了老師與幼稚園身上。隨著教師的更換和學業的深入,這種依戀也不斷地發生著轉變,造成孩子認知失調,無法與親情正確地對接,造成人際關係的思維落差和情感上的冷漠,長大後,也不善與人交往,缺少交際的真誠心理基礎。

解決對策:父母再忙也應保持與孩子交流 ,防止孩子容易對照顧自己的人產生一種依戀的情感,從而造成感情偏離,反倒對父母的感情淡薄疏遠。在休息日節假日,父母要親自照料“全托”孩子的飲食起居,滿足孩子對親情的需要,帶領他們出去接觸大自然,盡情地玩耍,加強親子間的交流互動。

“讓您多費心了。”

這樣的電話多了,小郭還真就打算給老師買點禮物。小郭的妻子每次接到電話,想的卻是自己的女兒,她想去看看女兒,被小郭阻止住了,他不想讓孩子的情緒有太大的起伏。送了幾次禮物後,小郭接到電話的內容變了:孩子終於適應了幼稚園的環境,變得聽話了許多。小郭夫婦這才安心。

時間過得飛快,學校如願以償地上了“等級”,孩子幼稚園畢業上了小學、中學,一切都在向成熟和完美發展。然而,小郭卻發現,女兒變得非常情緒化,有一件事不順心,她就會摔東西,如果批評她兩句,竟然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整天。有一次,她半夜才回家,小郭的妻子批評了她,她第二天就離家出走了,急得小郭夫婦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差點把整個城市翻過來找她。兩天后,她卻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回來了,原來,她去同學家住了兩晚……

事件分析:孩子在幼兒期,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溫暖的情感紐帶。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幼稚園,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無法排解的分離焦慮。他們時刻地期待著父母親的到來,但都是以失望而歸,有種被家庭拋棄的感覺。而且,在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孩子生理、心理上的無力感,讓他覺得完全被孤立了起來,會產生一種絕望的不安全情緒,加上有些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水準及承受力不強,可能無法完成老師規定的活動,被拋棄的感覺將越來越強烈,並根植於他記憶與情緒體驗中,長大後,將造成他人格價值中的透視點,輕易地便發生情緒與情感的衝突。

主要表現:心理年齡滯後,對父母撒嬌,服飾、語言、行為幼兒化,慣于用孩子的行為方式作反應

發生時段:初中以後

張航不明白,自己的兒子怎麼了,已經上了初中,說話還是奶聲奶氣的,向媽媽撒嬌,像個長不大的孩子。而且,最近他發現,兒子竟然開始用奶瓶喝水了,雖然沒有奶嘴,但一個大小夥子,拿著個奶瓶,看起來要多彆扭有多彆扭。

他想在自己的家庭教育方面尋找原因,但找來找去也沒查找到相應的失誤。忽然,他腦中靈光一閃:難道是孩子小時全托出來的問題?這個念頭一閃就過去了,他並沒有去深想其中的問題。

兒子出生後,張航的單位正在對張航進行考核。這項考核直接決定張航政途的發展,他當然要全力以赴,家務就都落到了妻子身上。可是,妻子恰好被單位派到外地工作。雖然張航也知道,不應該讓孩子這麼早就離開父母,但萬般無奈之下,也只能把孩子送去“全托”。

不過,張航對兒子的表現還是滿意的,他並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大哭大鬧,而且,很快就融入幼稚園的小夥伴中去了。

有一次,張航不放心,趁著有時間,就到幼稚園去看看兒子。

隔著柵欄,遠遠地,他看到兒子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其他小朋友圍成一圈做遊戲。那位老師很年輕,也很活潑,帶著孩子們玩得非常開心。張航覺得放心了,只要兒子開心,他的負疚感也就減輕了很多。

兒子從幼稚園畢業,上了小學,張航也沒發現兒子身上存在的問題。雖然兒子經常會像小孩子一樣,向他和妻子撒嬌,要求這要求那,但張航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孩子麼,無論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更何況,作為家長,自己和妻子還是對兒子有所虧欠的。

只是有一次,張航覺得兒子表現得過火了:那天,他帶著已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到超市買東西。兒子看中了一個公仔玩具,那個玩具價格挺貴,而且,分明是給小孩子玩的,張航就沒有同意。沒想到,兒子竟然坐到地上大哭起來,引得周圍的人都過來,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張航只好難堪地把那個公仔玩具放進購物車。

回家的路上,張航狠狠地批評了兒子,誰知兒子並不認錯,而且噘著嘴,一臉不願意地回到家,竟然接連幾天都不和張航說話。

當時,張航用孩子還小來安慰自己,長大了就好了。

現在,兒子上了初中,這種情形不但沒有消減,反而愈演愈烈。張航禁不住問自己:兒子已經大了,但什麼時候才能在言行上真正地“斷奶”呢?

事件分析:孩子進入寄宿制幼稚園,表面上看來,似乎鍛煉了他的人際交往能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不足取的。在家庭裡,家長就是家長,是可供孩子模仿的物件。在寄宿制幼稚園裡,孩子接觸最多的成人就是老師,然而,幼稚園老師由於職業關係,會永遠保持童心四溢的職業特質,並不自覺地在生活和工作中表達出來,這會影響到孩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同時,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中間,缺少不同年齡人物的樣板,年齡和行為之間的空間被迫壓縮,行為風格被固定,因此,他們在與父母及社會接觸時,本能地傾向于用幼兒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只有這樣,他才感到舒適,而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所以也樂於接受這種表達方式,也就更強化了他的這種心理和行為反應形式。

解決對策:孩子慣用幼兒的行為方式表達自己時,父母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不能總認為對孩子有愧疚和認為孩子還小,就樂於接受這種表達方式。增加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讓孩子多接觸不同年齡的人物,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案例四 全托,讓寶寶變成情感“鐵甲人”

主要表現:行為刻板、偏執、恃強淩弱,少情感變通,親情淡漠

發生時段:入園中後期

芒芒今年5歲,不過,她的園齡卻已經2年了。

芒芒的父母都是工薪階層,收入不高,本來不想讓芒芒進寄宿制幼稚園,因為“全托”的費用很高。不過,由於幾個親戚的孩子都是“全托”,芒芒的父母覺得,自己的面子事小,不能因為家裡的經濟情況,就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起碼也不能讓她覺得自己低人一頭,所以,省吃儉用地把孩子送到本市最貴的一所寄宿制幼稚園。

開始也沒覺得怎麼樣,放假時接芒芒回來,芒芒背唐詩,整理自己的衣物,表現得還是蠻大方、得體的,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芒芒的父母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孩子根本沒有親情的概念,對父母的態度非常生硬。

有兩件事,芒芒的父母至今記憶猶新:有一年春節,芒芒的小姨帶著孩子來家裡玩。兩家大人在一起聊些家常,小姨家那比芒芒小一歲半的小弟弟,完全交給了芒芒。剛開始,兩個孩子還玩得挺好。不過,不大一會兒,小弟弟就大哭起來,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兩家父母忙跑過去,發現芒芒正板著臉,手裡拿著小弟弟的棒棒糖。

“為什麼搶弟弟的糖?”芒芒爸問她,“你要愛護小弟弟。”

“我的糖!”芒芒針鋒相對,“我要吃糖,他不是我家人,讓他走!”

“這糖是小弟弟自己帶過來的,”爸爸搶過她手裡的糖,“怎麼會是你的?”

最後,小姨息事寧人地把棒棒糖送給了芒芒。芒芒馬上躲到角落裡,滿足地捏著棒棒糖,看起了電視。她並沒有吃,不過,她卻要求小弟弟看也不能看棒棒糖,因為那是她的。

另外一件事是,媽媽在做飯時,手被刀劃傷了。爸爸讓芒芒為媽媽找“創可貼”。芒芒當時正在看一本有趣的圖畫書,坐在那裡一動也沒動。後來,爸爸因為急著找“創可貼”,不小心踩到了芒芒的書,芒芒急得狠狠地踢了爸爸一腳……

芒芒爸看著一臉冷漠的芒芒,愣住了:這還是自己最疼愛的女兒麼?

事件分析:孩子對家長、環境的安全感依戀,是孩子成長的親子心理對應機制。孩子需要這種對應機制,因為只有如此,家長和孩子才能直覺地對對方的需求和反應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關係,將對孩子與父母間架構起安全、穩固的親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全托”卻把這種對應關係,轉移到了老師與幼稚園身上。隨著教師的更換和學業的深入,這種依戀也不斷地發生著轉變,造成孩子認知失調,無法與親情正確地對接,造成人際關係的思維落差和情感上的冷漠,長大後,也不善與人交往,缺少交際的真誠心理基礎。

解決對策:父母再忙也應保持與孩子交流 ,防止孩子容易對照顧自己的人產生一種依戀的情感,從而造成感情偏離,反倒對父母的感情淡薄疏遠。在休息日節假日,父母要親自照料“全托”孩子的飲食起居,滿足孩子對親情的需要,帶領他們出去接觸大自然,盡情地玩耍,加強親子間的交流互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