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期家庭教育中“紅臉白臉”的弊端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往往有意或無意地扮演了兩種不同的角色――紅臉與白臉, 表面上看似一打一拉、一嚴一寬、一硬一軟, 夫妻配合默契, 實則對孩子的道德品質培育極為不利。

早期家庭教育中“紅臉白臉”的弊端
吃飯時間到了, 明明卻又玩又鬧, 不好好吃東西。 媽媽要管, 爸爸卻說:“隨他去吧, 小孩子, 餓了就會回到餐桌旁的。 ” 結果, 飯後媽媽好不容易把一切收拾乾淨, 一扭身卻見兒子用一雙髒手在廚房裡的菜盤子裡抓著吃。 母親當然不能允許, 父親卻說:“飯還沒有涼, 讓他去吃好了。 ”孩子認為父親才是自己的救星,
Advertisiment
媽媽居然不讓自己吃飯, 真不是一個好媽媽。 以後每當明明做了不應該的事都要向爸爸求救, 只要用乞求的眼神望著爸爸, 爸爸就會為他解圍, 媽媽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漸漸地, 媽媽反倒沒了地位, 也沒有了說話的餘地。
這位父親所表現出的一切並不能體現教育和指導的意義, 而是有意偏袒、庇護, 是一種溺愛。 往往母親正費力糾正的毛病, 被爸爸一個贊許的眼神給肯定了。 父母在教子問題上不能很好地溝通, 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難以協調, 孩子在無形中對個別親人產生過分的依賴。 反正有爸爸撐腰, 有爸爸管著、護著, 媽媽也不能把我怎麼樣, 從此放任自流。 孩子在父親的支持下打敗了母親, 挫敗了母親糾正他錯誤行為的意圖,
Advertisiment
更助長了孩子的錯誤傾向。
有的家庭恰恰相反, 父親嚴厲管教, 母親卻時時流露出對孩子的一種歉意。 父親剛剛教訓完, 孩子哭泣的淚還沒幹, 母親就迫不及待地將孩子叫到另一間屋中, 又是發糖果, 又是擁抱, 仿佛孩子接受的不是教育而是無端的責難和懲罰。
實際上, 無論父母哪一方過於嚴厲或過於放縱, 若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暴露出矛盾, 都會帶來副作用。 那麼,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若夫妻之間存在分歧該怎麼辦呢?
爸爸媽媽對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看法, 這一點斌斌早已得知, 而更讓斌斌認為有機可乘的是爸爸願意為自己辯護, 這樣斌斌可以用父親作擋箭牌, 為自己的行為打掩護。
Advertisiment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能意見一致, 更不能相互配合, 是一件憾事。 而因此引起爭端, 使孩子能利用父母間的矛盾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 就更是可悲。 事實上, 大多數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看法有異, 並非就一定會有壞的效果, 關鍵在於父母雙方應怎樣處理這種分歧。
對孩子的教育父母都有責任與權利, 但並不等於一方可以干預另一方的決定。 而且儘管父母都可能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正確的, 但究竟是否完全正確, 或誰的更正確, 卻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即使雙方在基本點上的認識一致, 遇到有些具體問題也可能產生分歧, 這時誰有權威來做裁決?一般來講, 現代的家庭中沒有絕對的權威, 父母可以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處理與孩子的關係。
Advertisiment
而對於孩子, 就應該懂得與媽媽之間的問題要與媽媽解決, 而不應去搬爸爸當救兵, 這是對自己和父母的尊重。 而父母不應交叉參與相互關係問題的解決, 也是對孩子能處理好這一問題的信任。 對來自父母雙方不同的教育觀點下成長的孩子, 應有能力學會取捨, 而不為分歧所迷惑。 在大部分情況下, 如果父母能尊重對方的觀點, 不加干涉, 兩種方式可以和諧相處, 而孩子也可以從每一對關係中獲取對自己成長最大的益處。
小編總結:家庭教育是一門內容豐富的科學, 夫妻應共同認真學習, 在實踐中邊做邊學, 統一認識, 通力合作, 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 有所分工, 有所側重,
Advertisiment
但切忌扮不同的“臉譜”。 即使發現對方教育子女有不當之處, 也不要唱反調, 不要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 而是事後再協調, 否則會降低教育效果, 不利於孩子成長。
(兼職編輯:鄒利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