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中的紀律與自由

紀律與自由通常情況下是一對矛盾。 但是在一定條件下, 可以成為統一的有機體。 比如說在孩子的教育方面, 過去我們講究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 講究紀律。 但是現在我們的教育強調個性發展, 主流總是在變, 我們應當如何選擇?我覺得應當去粗取精, 將兩種方法的優點分情況統一使用。

紀律是對寶寶的成長保護, 自由是給寶寶的發展機會。

父母們總是認為自己的想法比較成熟, 並以此規劃寶寶的發展, 以大人的準則來衡量寶寶的行為, 在大人眼裡, 寶寶只是個孩子, 缺乏鑒別能力, 但實際上寶寶需要自由的發展環境,

Advertisiment
寶寶在不同的月齡, 在生理與心理會有不同的發展需求, 父母要根據寶寶的需求提供適時適性的環境條件, 要做到這點, 實際上比較難的。

社會為了保障公平與自由, 制訂了許多行為與道德規範, 讓個人去服從, 寶寶需要遵循紀律與規範, 人的發展依賴於社會群體, 遵循規範的, 就獲得安全與自由, 相反, 就失去安全與自由。 寶寶的社會性還不是很清。 有很強的自我意圖, 他有自己的“工作準則”, 並不希望受到大人的干擾。

當父母不以俯瞰的姿態, 而以蹲下來平等的姿態看待寶寶, 那麼寶寶容易獲得真自由。 因此, 在這些行為與道德規範面前, 我們又必須教育寶寶去遵循。 比如, 在寶寶眼裡, 怎樣過馬路都可以,

Advertisiment
而父母必須告訴他要看紅綠燈, 要走斑馬線, 這顯然限制了行走的

自由, 而卻讓他獲得社會的安全。

父母通常在一歲多時發現寶寶開始我行我素。 寶寶開始不聽話的階段, 是他個體意識發展的階段, 擁有個性, 不願隨意聽從別人的安排。 多數父母已習慣于讓寶寶聽從自己的指令, 凡事替他作安排, 一方面是出於父母之愛, 另一方面出於自我意識的狹隘, 總是從自己的想法出發, 讓寶寶服從于自己。

所有大多數父母總是會有認為寶寶不聽話的一段時期。 父母應當正確的看待這種衝突。 若是嚴加管教, 會讓孩子失去主見, 若是放任不管, 孩子容易危險, 家長應該把給孩子的自由和紀律掌握在一個很好的度上,

Advertisiment
同時還要分情況處理。 這樣可以讓寶寶健康的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