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寶寶護理9大焦點新解

專家指出, 對於許多新生寶寶都會出現的護理問題, 很多地區都會有一些傳統習俗, 年輕的父母和家中的長輩也常常會因此產生一些矛盾。 到底怎樣的護理方法才更科學, 對寶寶的健康更有利呢?

1、“馬牙”要擦掉

小寶寶出生3~5天后, 內牙床上或上齶兩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狀白色顆粒, 數目不一, 看起來像剛剛萌出的牙齒, 人們把這種現象俗稱為“馬牙”。 很多傳統習俗認為, “馬牙”不乾淨, 要用布擦掉才行。

專家點評:擦“馬牙”有害無益。

嬰兒出生後, 口腔上齶中線兩旁或牙齦邊緣可見散在的黃白色小點,

Advertisiment
俗稱“馬牙”, 在醫學上稱為“上皮珠”。 “馬牙”既不是病態, 對寶寶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它往往會隨著進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脫落。 因為正常的小兒口腔內平時就有細菌存在, 一旦馬牙被挑破或擦破, 細菌便會乘機侵入, 很容易造成口腔黏膜感染, 嚴重時甚至可引起新生寶寶敗血症。

媽媽這樣做:有的爸爸媽媽特別是一些老人認為剛出生的寶寶口腔內有羊水、血等髒的東西, 因此, 喜歡用紗布或手帕擦洗口腔, 這樣很容易擦破口腔黏膜而引起感染。 其實, 這個時期的寶寶口腔一般不需要特別清洗, 因為這時口腔內尚無牙齒。 如果確實需要清洗時, 可以用棉簽蘸水輕輕塗抹口腔黏膜, 注意幹萬不要擦破。

2、女寶寶更要擠“乳☆禁☆頭”

Advertisiment

很多新生寶寶在出生後的幾天內出現乳☆禁☆房腫大, 甚至分泌少許的乳汁樣液體, 民間認為這種情況需要幫寶寶把乳汁擠出來。 特別是女寶寶, 認為不擠壓乳☆禁☆頭, 以後給後代餵奶就會比較困難。

專家點評:沒有科學根據, 易引發乳腺發炎

新生寶寶出生3~5天后, 不論男寶寶還是女寶寶, 都會出現乳腺腫脹的生理現象。 用手可捫及7毫米左右大小的結節, 而且有少量淡黃色乳汁樣物流出, 這是由於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的結果, 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 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如果是女寶寶, 擠壓造成乳腺發炎, 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 當寶寶發育為成年女性時, 還會影響到泌乳。

媽媽這樣做:新生寶寶乳☆禁☆房周圍的皮膚和組織都是非常嬌嫩的,

Advertisiment
因此千萬不能擠壓。 成年人用指甲擠掐寶寶的乳☆禁☆頭, 很容易造成乳☆禁☆頭破裂。 而這種傷口很容易使寶寶受到感染, 從而引起其他疾病。 對於很多人擔心的不擠乳☆禁☆頭女寶寶成年後哺乳會出現困難, 這大多是由乳☆禁☆頭內陷造成的, 屬於先天發育不良, 可以在青春期對乳☆禁☆頭進行牽拉矯正治療。

3、“螳螂齒”影響美觀要去掉

寶寶剛出生時, 一些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兩側頰部常有稍隆起的豐厚而又堅實的脂肪墊, 民間常稱“螳螂齒”或“螳螂嘴”。 有些父母認為這兩塊隆起的東西會妨礙寶寶吃奶, 因此常要求割治。

專家點評:“螳螂齒”對新生寶寶有益無害。

作為俗稱“螳螂嘴”兩坨隆起的“疙瘩肉”, 醫學上叫“吸奶墊”,

Advertisiment
此系發達的阻嚼肌, 是適應嬰兒吸奶的需要而存在的, 因個體差異, 有的寶寶更為明顯, 但也屬於正常現象。 在寶寶吮吸奶水時, 口腔黏膜下脂肪組織的隆起會使口腔內的負壓增大, 使乳汁易於流出, 幫助寶寶有力地吮吸。 隨著乳牙的萌出, 這種高出的脂肪墊就會漸漸變平, 所以不需要處理。

媽媽這樣做:對於新生寶寶的“螳螂齒”, 媽媽千萬不能用針挑或用粗布擦拭。 因為在新生兒時期, 唾液腺的功能尚未發育成熟, 口腔黏膜極為柔嫩, 比較乾燥, 易受破損, 加之口腔黏膜血管豐富, 所以細菌極易由損傷的黏膜處侵入, 發生感染。 輕者局部出血或發生口腔炎, 重者可引起敗血症, 危及新生寶寶的生命, 其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Advertisiment

4、囟門太軟不能碰

過去的觀念認為新生的囟門是命門, 不允許碰, 碰了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因此對於囟門附近的頭垢, 新手爸媽更是不敢輕易觸碰, 更不敢清洗。

專家點評:碰了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 毫無科學根據。

囟門, 俗稱“天頂蓋”, 是寶寶顱骨與顱骨之間尚末完全銜接的部分, 偏前囟門和後囟門。 隨著寶寶顱骨的不斷生長, 前囟內通常在生後18個月前閉合, 後囟門在生後3個月內閉合。 囟門固然很重要, 要注意保護, 但傳統育兒經驗中“碰了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的說法, 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媽媽這樣做:有接父母認為頭垢有保護寶寶前囟的作用, 不願意把它洗掉, 但實際上頭垢是寶寶出生時頭皮上的脂肪, 加上以後頭皮分泌的皮脂, 再粘上灰塵而形成的,留著極不衛生,還會影響寶寶頭皮的正常作用,所以應當洗掉。在清洗頭垢時,如果硬剝硬洗根容易損傷頭皮,引起細菌感染。新手媽媽可用煮熟冷卻後(手觸沒有熱感)的植物油輕輕塗抹在寶寶的頭垢上,使頭垢軟化,然後再用嬰兒專用清洗液和溫水洗淨。如果雖然洗得很乾淨,但很快又長出來,這種情況可能是寶寶患了脂溢性皮炎,應帶寶寶到醫院皮膚科請醫生處理。

5、聲音易讓寶寶受“驚嚇”

一些老人認為新生寶寶怕聲響,易受驚,於是把坐月子的媽媽和新生寶寶的房間搞得靜悄悄的,連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聲響驚嚇了寶寶。

專家點評:太安靜反而不利於寶寶神經系統發育。

寶寶剛出生就可以聽到聲音。由於神經尚未發育完善,新生寶寶對刺激還缺乏定向力,他(她)們還不能分辨不同的聲音。有時看起來像被驚嚇了,其實這並不是寶寶的異常行為,而是正常的神經反射——驚跳。如果媽媽做一下試驗,輕輕碰碰寶寶任何一個部位,寶寶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四肢伸開,並很快向軀體屈曲。這種現象會隨著寶寶長大會逐漸減少、消失。

媽媽這樣做:寶寶真正需要的是媽媽營造的良好生活環境,科學的訓練聽覺。首先媽媽要給寶寶一個有聲的環境,如:走路聲、水聲、刷洗聲、說話聲等,這些聲音會給寶寶聽覺的刺激,促進聽覺的發育。此外在寶寶清醒時,爸爸媽媽還可人為地給寶寶創造一個有聲的世界,用親切的語調和寶寶說話,用搖鈴在寶寶耳邊輕輕搖動等,不僅能促進寶寶聽覺的發展,還會使寶寶感受到初步的感情交流。

6、新生寶寶怕冷不怕熱

看著剛剛出生的小寶寶是那麼的嬌嫩和柔弱,很多父母愛子心切,唯恐寶寶被凍著,即使是6、7月份的大熱天,也會給寶寶包裹得密不透風。

專家點評:沒有科學根據,如果保暖過度易得“脫水熱”。

正常新生寶寶出生後第1天的環境溫度為33℃~35℃,以後逐漸降低,但由於新生寶寶皮下脂肪少,排汗散熱能力弱,身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差,一旦環境溫度的改變超過了寶寶機體調節的能力,就會造成寶寶體溫過低或過高。在寒冷的冬季,如果保暖不好,體溫就會下降,甚至出現硬腫。但是過分保暖也是不正確的,如果寶寶體溫升高到39℃~40℃,就有可能引脫水熱,甚至引起抽風。

媽媽這樣做:寶寶居室的溫度宜保持在20℃~22℃,既不能過冷,也不能過熱,而且濕度也應保持在40%~50%。如果寶寶是在夏天出生,衣服不能穿得過多,包裹不能太緊,房間要開窗開門通氣,地上可灑些水。天氣很熱時寶寶不需穿衣服,睡眠時在腹部蓋條毛巾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空調溫度不要調得太低,電風扇或空調的風應避免直接吹到寶寶身上。

7、“蠟燭包”、沙袋塑腿型

在傳統的育兒習俗中,有兩種類似的做法,一種是把寶寶像蠟燭一樣包起來,一種是在被子周圍壓上沙袋或枕頭,認為這樣寶寶睡得穩,而旦還能糾正“羅圈腿”。

專家點評:“蠟燭包”、沙袋影響寶寶運動功能的正常發育。

寶寶在母親子宮內生活的時候,可以自由自在地伸伸手、踢踢腳,不受任何約束。如果在出生之後,爸爸媽媽反而把他(她)捆裹在“蠟燭包”內或壓上沙袋,四肢的活動受到限制失去了自由。其實寶寶四肢屈曲的姿勢是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的反映,隨著年齡的長大,四肢會自然地伸直。如果把寶寶包裹太緊,反而容易造成寶寶髓關節脫位。

媽媽這樣做:寶寶衣著應以寬鬆、透氣為主。一方面由於新生寶寶皮膚嬌嫩,容易出汗,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小寶寶手腳好動,寬鬆的衣物可以給寶寶充分運動的空間。衣服的式樣最好是和尚領斜襟,在一邊打結的,這樣的衣服容易穿脫,並且胸圍可以隨著寶寶長大而隨意放鬆。如果睡覺時需要為寶寶蓋上小毯子,也應該注意要保證寶寶的手腳能夠自由活動。

8、月子裡的寶寶怕見光

“月子裡的寶寶怕見光!”很多家長認為強烈的光線會損害寶寶的眼睛,影響視力發育。因此常常把房間弄得暗暗的,生怕把寶寶的眼睛給刺壞了。

專家點評:不能見光對新生寶寶視覺發育不利。

新生寶寶不能被強烈光線照射,強烈光線會傷害寶寶,但這並不等於說新生寶寶不能見光。對新生寶寶而言,離開陰暗的子宮後,眼睛將為寶寶提供外界70%~80%的資訊,尤其是在寶寶出生後的前6個月,是視覺發育至關重要的時期,如果在關鍵期內得不到足夠的刺激滿足,反而會影響寶寶日後的視力發育。因此說新生寶寶不能見光是錯誤的。

媽媽這樣做:合理安排新生寶寶的生活環境。由於新生寶寶喜歡有明暗對比或顏色對比鮮明的圖像,因此讓寶寶多看五顏六色的東西,使寶寶視覺受到相當的光和色的刺激,以提高寶寶視覺的靈敏度。此外,白天不要給寶寶的居室掛窗簾,晩上可以使用柔和的照明燈。讓寶寶感覺到白天亮、晩上暗,開燈亮、關燈暗,有利於建立條件反射。但需要注意光線不能直射寶寶的眼睛。

9、硬枕頭更適合寶寶睡頭形

新生寶寶由於頭部顱骨發育還未定型,因此很多父母都會通過調整睡姿等方法塑造寶寶的頭形,但有些習慣做法卻是讓新生寶寶睡硬枕頭,比如豌豆枕頭、綠豆枕頭等,認為這樣才能夠更快更好地睡出好頭形。

專家點評:枕頭不當容易損傷寶寶顱骨,影響發育。

寶寶在出生後第1個月的時間裡,頭部發育的速度比任何時期都要快,新生寶寶顱骨容易變形,主要是由於骨縫尚未閉合,受到擠壓時會出現骨縫重疊或分離,使頭形發生變化。因此1歲以內的寶寶或多或少都出現頭部偏斜或左右形狀不勻稱。對於以睡硬枕頭來糾正頭形的做法則是錯誤的。枕頭太軟或太硬都對健康不利,而新生兒階段寶寶還沒有形成頸軀,因此不主張使用枕頭。

媽媽這樣做:枕頭對於新生寶寶來說不是必需的。越來越多的健康專家建議新生兒不要使用枕頭。這是因為新生兒的脊柱是直的,加上新生兒的頭大,幾乎與肩同寬,如果頭部被墊高了,反而容易形成頭頸彎曲。當寶寶長到三四個月時,其頸椎開始向前彎曲,這時睡覺時可枕1釐米高的枕頭。七八個月學坐時,寶寶睡覺時可枕3釐米高的枕頭。過高、過硬都不利於其睡眠和身體正常發育。

再粘上灰塵而形成的,留著極不衛生,還會影響寶寶頭皮的正常作用,所以應當洗掉。在清洗頭垢時,如果硬剝硬洗根容易損傷頭皮,引起細菌感染。新手媽媽可用煮熟冷卻後(手觸沒有熱感)的植物油輕輕塗抹在寶寶的頭垢上,使頭垢軟化,然後再用嬰兒專用清洗液和溫水洗淨。如果雖然洗得很乾淨,但很快又長出來,這種情況可能是寶寶患了脂溢性皮炎,應帶寶寶到醫院皮膚科請醫生處理。

5、聲音易讓寶寶受“驚嚇”

一些老人認為新生寶寶怕聲響,易受驚,於是把坐月子的媽媽和新生寶寶的房間搞得靜悄悄的,連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聲響驚嚇了寶寶。

專家點評:太安靜反而不利於寶寶神經系統發育。

寶寶剛出生就可以聽到聲音。由於神經尚未發育完善,新生寶寶對刺激還缺乏定向力,他(她)們還不能分辨不同的聲音。有時看起來像被驚嚇了,其實這並不是寶寶的異常行為,而是正常的神經反射——驚跳。如果媽媽做一下試驗,輕輕碰碰寶寶任何一個部位,寶寶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四肢伸開,並很快向軀體屈曲。這種現象會隨著寶寶長大會逐漸減少、消失。

媽媽這樣做:寶寶真正需要的是媽媽營造的良好生活環境,科學的訓練聽覺。首先媽媽要給寶寶一個有聲的環境,如:走路聲、水聲、刷洗聲、說話聲等,這些聲音會給寶寶聽覺的刺激,促進聽覺的發育。此外在寶寶清醒時,爸爸媽媽還可人為地給寶寶創造一個有聲的世界,用親切的語調和寶寶說話,用搖鈴在寶寶耳邊輕輕搖動等,不僅能促進寶寶聽覺的發展,還會使寶寶感受到初步的感情交流。

6、新生寶寶怕冷不怕熱

看著剛剛出生的小寶寶是那麼的嬌嫩和柔弱,很多父母愛子心切,唯恐寶寶被凍著,即使是6、7月份的大熱天,也會給寶寶包裹得密不透風。

專家點評:沒有科學根據,如果保暖過度易得“脫水熱”。

正常新生寶寶出生後第1天的環境溫度為33℃~35℃,以後逐漸降低,但由於新生寶寶皮下脂肪少,排汗散熱能力弱,身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差,一旦環境溫度的改變超過了寶寶機體調節的能力,就會造成寶寶體溫過低或過高。在寒冷的冬季,如果保暖不好,體溫就會下降,甚至出現硬腫。但是過分保暖也是不正確的,如果寶寶體溫升高到39℃~40℃,就有可能引脫水熱,甚至引起抽風。

媽媽這樣做:寶寶居室的溫度宜保持在20℃~22℃,既不能過冷,也不能過熱,而且濕度也應保持在40%~50%。如果寶寶是在夏天出生,衣服不能穿得過多,包裹不能太緊,房間要開窗開門通氣,地上可灑些水。天氣很熱時寶寶不需穿衣服,睡眠時在腹部蓋條毛巾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空調溫度不要調得太低,電風扇或空調的風應避免直接吹到寶寶身上。

7、“蠟燭包”、沙袋塑腿型

在傳統的育兒習俗中,有兩種類似的做法,一種是把寶寶像蠟燭一樣包起來,一種是在被子周圍壓上沙袋或枕頭,認為這樣寶寶睡得穩,而旦還能糾正“羅圈腿”。

專家點評:“蠟燭包”、沙袋影響寶寶運動功能的正常發育。

寶寶在母親子宮內生活的時候,可以自由自在地伸伸手、踢踢腳,不受任何約束。如果在出生之後,爸爸媽媽反而把他(她)捆裹在“蠟燭包”內或壓上沙袋,四肢的活動受到限制失去了自由。其實寶寶四肢屈曲的姿勢是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的反映,隨著年齡的長大,四肢會自然地伸直。如果把寶寶包裹太緊,反而容易造成寶寶髓關節脫位。

媽媽這樣做:寶寶衣著應以寬鬆、透氣為主。一方面由於新生寶寶皮膚嬌嫩,容易出汗,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小寶寶手腳好動,寬鬆的衣物可以給寶寶充分運動的空間。衣服的式樣最好是和尚領斜襟,在一邊打結的,這樣的衣服容易穿脫,並且胸圍可以隨著寶寶長大而隨意放鬆。如果睡覺時需要為寶寶蓋上小毯子,也應該注意要保證寶寶的手腳能夠自由活動。

8、月子裡的寶寶怕見光

“月子裡的寶寶怕見光!”很多家長認為強烈的光線會損害寶寶的眼睛,影響視力發育。因此常常把房間弄得暗暗的,生怕把寶寶的眼睛給刺壞了。

專家點評:不能見光對新生寶寶視覺發育不利。

新生寶寶不能被強烈光線照射,強烈光線會傷害寶寶,但這並不等於說新生寶寶不能見光。對新生寶寶而言,離開陰暗的子宮後,眼睛將為寶寶提供外界70%~80%的資訊,尤其是在寶寶出生後的前6個月,是視覺發育至關重要的時期,如果在關鍵期內得不到足夠的刺激滿足,反而會影響寶寶日後的視力發育。因此說新生寶寶不能見光是錯誤的。

媽媽這樣做:合理安排新生寶寶的生活環境。由於新生寶寶喜歡有明暗對比或顏色對比鮮明的圖像,因此讓寶寶多看五顏六色的東西,使寶寶視覺受到相當的光和色的刺激,以提高寶寶視覺的靈敏度。此外,白天不要給寶寶的居室掛窗簾,晩上可以使用柔和的照明燈。讓寶寶感覺到白天亮、晩上暗,開燈亮、關燈暗,有利於建立條件反射。但需要注意光線不能直射寶寶的眼睛。

9、硬枕頭更適合寶寶睡頭形

新生寶寶由於頭部顱骨發育還未定型,因此很多父母都會通過調整睡姿等方法塑造寶寶的頭形,但有些習慣做法卻是讓新生寶寶睡硬枕頭,比如豌豆枕頭、綠豆枕頭等,認為這樣才能夠更快更好地睡出好頭形。

專家點評:枕頭不當容易損傷寶寶顱骨,影響發育。

寶寶在出生後第1個月的時間裡,頭部發育的速度比任何時期都要快,新生寶寶顱骨容易變形,主要是由於骨縫尚未閉合,受到擠壓時會出現骨縫重疊或分離,使頭形發生變化。因此1歲以內的寶寶或多或少都出現頭部偏斜或左右形狀不勻稱。對於以睡硬枕頭來糾正頭形的做法則是錯誤的。枕頭太軟或太硬都對健康不利,而新生兒階段寶寶還沒有形成頸軀,因此不主張使用枕頭。

媽媽這樣做:枕頭對於新生寶寶來說不是必需的。越來越多的健康專家建議新生兒不要使用枕頭。這是因為新生兒的脊柱是直的,加上新生兒的頭大,幾乎與肩同寬,如果頭部被墊高了,反而容易形成頭頸彎曲。當寶寶長到三四個月時,其頸椎開始向前彎曲,這時睡覺時可枕1釐米高的枕頭。七八個月學坐時,寶寶睡覺時可枕3釐米高的枕頭。過高、過硬都不利於其睡眠和身體正常發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