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黃疸與母乳餵養

許多媽媽在生寶寶前沒上過准媽媽課堂, 新生兒的餵養和護理也全託付給老人或者保姆, 而傳統的老人都會認為坐月子都應該門窗緊閉連窗簾都要拉上, 把家裡搞得很暗, 生怕寶寶被聲音和光刺激嚇著了每天只要給寶寶喂好奶就萬事大吉了。 在昏暗的光線下, 寶寶是否出了黃疸了都很難察覺, 許多寶寶在滿月那天, 被家中來的客人發現有黃疸才抱去看醫生, 還有的年輕媽媽, 聽人說黃疸是由母乳餵養所引起的。 就馬上停止哺乳, 希望這樣能減輕症狀, 殊不知寶寶此時最需要的就是母親的乳汁。

Advertisiment

那麼如何判斷和識別新生兒黃疸, 以及黃疸兒是否應該堅持母乳餵養, 讓與我們一起去瞭解一下吧!

在家裡如何判斷新生兒黃疸的程度

孩子的皮膚呈檸檬黃或胡蘿蔔黃, 都應該是病理性黃疸。 可在自然光線下進一步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 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 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 觀察皮膚的情況。 軀幹部皮膚黃為中度黃染,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 如果也出現黃染, 即為重度黃染, 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新生兒黃疸的類型

生理性黃疸

一般情況下, 大約有50%~60%的足月新生寶寶和80%以上的早產寶寶, 在出生後2~3天就會出現生理性黃疸, 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決定的。

Advertisiment
如果黃疸的程度較輕, 屬於生理性黃疸, 這種黃疸在4~5天達到高峰, 一般表現比較輕微, 僅有皮膚和鞏膜(白眼球部分)輕微發黃。 寶寶的全身狀態通常較好, 每天照樣能吃能喝, 精神活潑, 2周左右黃疸就會自行消退。 當然, 早產兒黃疸持續時間可能會稍微長一些, 但一般也不會超過3~4周, 延遲餵奶(開奶晚)、嘔吐、出生時及出生後缺氧、寒冷、胎糞排出晚均可加重生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是由於某種疾病而引發的黃疸, 主要特點是黃疸出現得比較早, 一般在出生後24小時之內就會出現, 而且黃疸的程度較重, 持續時間也較長或黃疸消退後又複現, 引發病理性黃疸的疾病較多。 常見的有新生兒BO溶血、RH溶血、先天性膽道閉鎖、嬰兒肝炎綜合症、新生兒敗血症等。

Advertisiment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 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特別是未成熟兒, 月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一般可於重黃疸發生後12~48小時之內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等症狀, 此時如及時治療, 可以完全恢復。 但如果沒有及時診治, 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 嚴重的可引起死亡。

因此,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 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 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 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 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 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母乳性黃疸

大約有1%母乳餵養的寶貝可能發生母乳性黃疸。

Advertisiment
母乳性黃疸是由於, 母乳中一種酶的活性過高, 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 一般是在出生後3天左右出現, 開始常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在一起, 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黃疸應該消退時, 黃疸卻持續不退或又緩慢地加重。 如果寶貝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 但全身狀態仍然很好一般考慮是母乳性黃疸, 停止母乳餵養3天, 如果黃疸減輕就可以確定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如果較輕, 可以繼續吃母乳;如果較重, 暫停幾天母乳, 待黃疸減輕後再恢復母乳餵養。 只要寶寶其它方面都健康正常, 那麼黃疸只是短時間而且無害的, 母乳所產生的黃疸大約會在1~3個月內完全消失。 如果寶寶的黃疸是由於某些健康問題造成,

Advertisiment
那你就更應該繼續哺乳, 你的母乳對寶寶來說非常寶貴, 黃疸有時會讓寶寶睡得比較多, 不大喜歡吃奶, 你可能必須喚醒他鼓勵他多吃奶, 並確保哺乳姿勢正確, 寶寶吸吮始終有效。

如何區分母乳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研究發現, 有些母乳餵養的新生兒膽紅素的濃度往往比人工餵養的要高, 因此發生黃疸的時間比較長, 往往7~8天達到高峰, 20天左右或更長時間才能消退, 這種黃疸被稱為母乳性黃疸。 發生這類黃疸的新生兒, 一般情況好, 不會引起大腦損傷, 大多數情況下, 不需要特別處理, 根據目前研究認為,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可能與母乳中脂肪酸濃度較高, 抑制對膽紅素的排泄有關, 而真正的母乳性黃疸發生率僅占母乳餵養兒的1%~2%。

那麼如何區分母乳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呢?如果您的孩子黃疸的表現基本與母乳性黃疸相似,精神好,吃奶好,就不必過分焦慮,只有當黃疸特別嚴重的時候,以及孩子的精神狀態不好時,該考慮病理性黃疸。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有專業人員幫助,正確區分母乳性和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多因血型不合或感染等因素引起,黃疸多在24小時內出現,進展快,程度重,孩子一般情況不好,可出現嗜睡、食欲下降、抽搐等現象,這是因為過高的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造成腦細胞損害,後果較為嚴重。但是,一般病理性黃疸發生率很低,新媽媽不必為此過分緊張。

早哺乳可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黃疸的形成是與血清膽紅素的水準高低直接關聯的,血清膽紅素水準越高則黃疸越重,反之則輕。儘管新生兒於生後3~4天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但超過正常血清膽紅素水準的黃疸,即病理性黃疸,將對嬰兒的生長發育和生命健康很是不利。

期哺乳可以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水準,是預防病理性黃疸簡便有效的方法之一,從生理學角度來講,由於新生兒肝臟生成膽紅素多,所生成的膽紅素主要經腸道排泄。如果新生兒排便和排便次數多,進入腸道的膽紅素可糞便排出。反之,如果胎便排出延遲,排便次數少,量小,則使腸道膽紅素大量經腸肝迴圈又返回肝臟和血液,從而造成高膽紅素血症而加重黃疸。

樣看胎便是否排乾淨呢?從臨床觀察來看,正常新生兒出生10~12小時即初次排便,3~4天開始排黃便。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乾淨了,另外一點就是要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判斷新生兒液體攝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攝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泄,我們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攝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新生兒的這一規律與是否早期哺乳及哺乳次數有關,如果能儘早開奶,並且每日哺乳不少於8次。頻繁有效地哺乳不僅可促進乳汁分泌,而且增加新生兒母乳攝入量,還可通過吸吮反射促進腸蠕動,使胎便順利排出。腸道內膽紅素排出增多,減少小腸重吸收膽紅素,這樣就有利於降低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減少高膽紅素血症發生,防止黃疸過重而引起病理性過程,所以產後要儘早實施哺乳,採取不定時按需哺乳的方法,每天哺乳次數不少於8次,並注意觀察新生兒初次排便時間和排黃便時間。

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對寶寶來說是無害的,而通常的治療手段卻會干擾正常的母乳餵養。因此,醫護人員和父母們應該注意治療可能會帶來比疾病本身更大的問題。

治療病理性黃疸的原理和方法

黃疸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濃度升高而引起的,因為新生兒不需要那麼多的紅血球,紅血球被破壞的代謝產物就是膽紅素。如果膽紅素太高,即“高膽紅素症”,會引起黃疸,一般黃疸分為直接型與間接型。直接型的黃疸主要是肝臟膽道的問題,因為感染造成肝臟功能有問題,或者肝、膽道有先天性異常都會導致黃疸升高;間接型的黃疸是由於紅血球破壞過多,使膽紅素太高,這可能會造成腦部核黃疸,所以都需注意。

目前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多數是採用照光治療。通過照光,能讓體內的膽紅素轉換成其他物質,使得體內不斷堆積的膽紅素找到另一個出口,黃疸的症狀就能改善。而照光對肝功能並沒有影響,等到寶寶的肝臟成熟後,能夠自己處理膽紅素時,才算達到正常狀態。

但是照光後仍無法改善的寶寶,必須以藥物或換血來治療。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備齊血及各種藥品、物品,嚴格操作規程。如果黃疸是由於膽道閉鎖所形成的,就需要用手術治療了。

新生兒黃疸的預防與護理

中醫認為,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饑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婦女如曾生過有胎黃的嬰兒,再妊娠時應作預防,按時服用中藥。

嬰兒出生後就密切觀察其鞏膜黃染情況,發現黃染應儘早治療,並觀察黃染色澤變化以瞭解胎黃的進退。

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症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而真正的母乳性黃疸發生率僅占母乳餵養兒的1%~2%。

那麼如何區分母乳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呢?如果您的孩子黃疸的表現基本與母乳性黃疸相似,精神好,吃奶好,就不必過分焦慮,只有當黃疸特別嚴重的時候,以及孩子的精神狀態不好時,該考慮病理性黃疸。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有專業人員幫助,正確區分母乳性和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多因血型不合或感染等因素引起,黃疸多在24小時內出現,進展快,程度重,孩子一般情況不好,可出現嗜睡、食欲下降、抽搐等現象,這是因為過高的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造成腦細胞損害,後果較為嚴重。但是,一般病理性黃疸發生率很低,新媽媽不必為此過分緊張。

早哺乳可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黃疸的形成是與血清膽紅素的水準高低直接關聯的,血清膽紅素水準越高則黃疸越重,反之則輕。儘管新生兒於生後3~4天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但超過正常血清膽紅素水準的黃疸,即病理性黃疸,將對嬰兒的生長發育和生命健康很是不利。

期哺乳可以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水準,是預防病理性黃疸簡便有效的方法之一,從生理學角度來講,由於新生兒肝臟生成膽紅素多,所生成的膽紅素主要經腸道排泄。如果新生兒排便和排便次數多,進入腸道的膽紅素可糞便排出。反之,如果胎便排出延遲,排便次數少,量小,則使腸道膽紅素大量經腸肝迴圈又返回肝臟和血液,從而造成高膽紅素血症而加重黃疸。

樣看胎便是否排乾淨呢?從臨床觀察來看,正常新生兒出生10~12小時即初次排便,3~4天開始排黃便。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乾淨了,另外一點就是要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判斷新生兒液體攝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攝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泄,我們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攝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新生兒的這一規律與是否早期哺乳及哺乳次數有關,如果能儘早開奶,並且每日哺乳不少於8次。頻繁有效地哺乳不僅可促進乳汁分泌,而且增加新生兒母乳攝入量,還可通過吸吮反射促進腸蠕動,使胎便順利排出。腸道內膽紅素排出增多,減少小腸重吸收膽紅素,這樣就有利於降低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減少高膽紅素血症發生,防止黃疸過重而引起病理性過程,所以產後要儘早實施哺乳,採取不定時按需哺乳的方法,每天哺乳次數不少於8次,並注意觀察新生兒初次排便時間和排黃便時間。

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對寶寶來說是無害的,而通常的治療手段卻會干擾正常的母乳餵養。因此,醫護人員和父母們應該注意治療可能會帶來比疾病本身更大的問題。

治療病理性黃疸的原理和方法

黃疸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濃度升高而引起的,因為新生兒不需要那麼多的紅血球,紅血球被破壞的代謝產物就是膽紅素。如果膽紅素太高,即“高膽紅素症”,會引起黃疸,一般黃疸分為直接型與間接型。直接型的黃疸主要是肝臟膽道的問題,因為感染造成肝臟功能有問題,或者肝、膽道有先天性異常都會導致黃疸升高;間接型的黃疸是由於紅血球破壞過多,使膽紅素太高,這可能會造成腦部核黃疸,所以都需注意。

目前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多數是採用照光治療。通過照光,能讓體內的膽紅素轉換成其他物質,使得體內不斷堆積的膽紅素找到另一個出口,黃疸的症狀就能改善。而照光對肝功能並沒有影響,等到寶寶的肝臟成熟後,能夠自己處理膽紅素時,才算達到正常狀態。

但是照光後仍無法改善的寶寶,必須以藥物或換血來治療。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備齊血及各種藥品、物品,嚴格操作規程。如果黃疸是由於膽道閉鎖所形成的,就需要用手術治療了。

新生兒黃疸的預防與護理

中醫認為,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饑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婦女如曾生過有胎黃的嬰兒,再妊娠時應作預防,按時服用中藥。

嬰兒出生後就密切觀察其鞏膜黃染情況,發現黃染應儘早治療,並觀察黃染色澤變化以瞭解胎黃的進退。

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症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