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黃疸禁用茵梔黃注射液 媽媽們們一定要注意

有很大一部分寶寶, 在剛剛出生的時候都會的新生兒黃疸, 但是新生兒黃疸嚴重的話會對寶寶的生命有危害。 所以, 爸爸媽媽都希望能夠快速的幫寶寶度過這個難關。 但是, 作為新生兒黃疸治療的常用藥茵梔黃卻是被藥監總局禁用了!

8月31日,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發佈修改茵梔黃注射液說明書的公告, 提出“本品不良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後面的不良反應還列了整整8條), 第一次明確了“新生兒、嬰幼兒禁用”。

其實茵梔黃一直存在各種爭議, 卻也一直穩坐新生兒黃疸治療的“頭把交椅”。

Advertisiment
所以消息一出, 曾給寶寶用過這個藥的媽媽們紛紛表示“震驚了”。

“我寶寶小時候就吃過, 醫生都推薦這個……”

“什麼鬼!身邊的寶寶基本都用過!”

“賣了幾個億了你才說, 也太遲鈍了吧!”

“好多醫生正在家裡打臉~~”

現在公告雖然只對注射液的不良過敏反應作了明令禁止, 但相關的顆粒、沖劑、口服液也不建議媽媽再給寶寶使用了。

很多剛出生時白白嫩嫩的寶寶, 兩三天后眼睛、臉上會顯出黃黃的顏色。 家裡有經驗的老人就說這是在出黃疸, 多曬曬太陽就好了;

有的醫生還會建議, 繼續變黃的話就先停掉母乳觀察一下。 如果黃疸持續一段時間不退, 吃茵梔黃肯定沒錯!

親愛的你造麼, 曬太陽、停母乳、茵梔黃, 這應對新生兒黃疸的“三駕馬車”,

Advertisiment
統統是錯誤的!

新生兒黃疸到底是什麼?

新生兒黃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媽媽們都知道, 胎兒期的寶寶是通過胎盤進行新陳代謝的。 當他出生後開始獨立呼吸, 子宮環境內用於攜氧的紅細胞就完成使命了。 但此時肝臟功能還不完善, 大量紅細胞“退休”產生的膽紅素沒辦法代謝掉, 積蓄在寶寶體內就形成了生理性新生兒黃疸。

出生28天內新生兒大部分出現的都是生理性黃疸, 一般在寶寶出生後3~5天出現、出現一周後消散。 母乳餵養的寶寶, 黃疸持續時間會比吃配方奶的寶寶略長。

坊間流傳的秘訣:曬太陽真的可以“褪黃”嗎?

曬太陽褪黃, 這絕對是大部分媽媽聽到並實踐過的方法, 甚至有些醫生也會建議這樣做——簡單方便零成本,

Advertisiment
堪稱低配版“藍光治療”。

醫療藍光是特殊波長的光, 並且需要足夠的照射面積和時長才能起到治療作用, 所以醫院採用的都是雙面藍光箱, 在家曬太陽根本無法達成。

並且新生寶寶非常嬌嫩, 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傷害他的眼睛、皮膚, 陽光的溫度引起寶寶體溫升高, 造成二次傷害。 在室內曬太陽看起來能控制溫度讓寶寶更舒適, 但玻璃其實已經把能起到一點點作用的光線波段阻隔了(沒錯, 隔著玻璃等於白曬)。

黃疸是母乳惹得禍?母乳表示:這鍋我不背!

母乳性黃疸分早髮型“母乳餵養性黃疸”和晚髮型“母乳性黃疸”, 兩字之差, 天上地下!

“母乳餵養性黃疸”大部分在寶寶出生一周內就會發生, 主要是因為母乳不足導致寶寶吃不飽、不能及時排泄降低了代謝速度。

Advertisiment

需要暫停母乳的是出生兩到三周後比較嚴重的“母乳性黃疸”, 持續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暫停母乳2~3天后黃疸就會明顯減輕, 但是具體發病原因目前尚無定論, 還是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判斷才能確診。

盲目的通過停母乳來控制黃疸, 剝奪新生兒“最好的糧食”, 是不負責任。

病理性黃疸的徵兆

需要注意的是, 以下幾種可能是病理性黃疸的徵兆, 一旦出現, 媽媽一定要帶寶寶去醫院及時就診:

出生後寶寶黃疸水準就偏高且持續升高;

寶寶的腹部、手臂或是腿也逐漸呈現黃色;

寶寶的眼白是黃色的;

寶寶因黃疸變得很難叫醒, 煩躁, 或是不吃奶。

當遇到新生兒黃疸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每天餵養寶寶8-12次, 讓他吃飽, 增加代謝, 促進膽紅素排出。

當你覺得孩子很嚴重, 自己沒有能力判斷的時候, 去看靠譜的兒童保健科醫生, 請醫生來幫你做出正確的判斷。 然後給予寶寶最好的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