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發熱 慎用退燒藥

使用不當可引起代謝紊亂

正常新生兒核心溫度( 肛溫) 在36.5~37.5℃之間, 腋下溫度在36~37℃之間;新生兒肛溫超過37.5℃, 腋溫超過37℃, 即為發熱。 新生兒發熱常由環境因素、感染引起。

於慕剛表示, 新生兒發熱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是由產熱和散熱之間複雜關係的紊亂造成的。 新生兒期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 汗腺組織發育也不完善, 無論產熱和散熱功能都不完善, 調節能力較差, 加上新生兒皮下脂肪薄, 體表面積相對較大, 體溫易受周圍環境溫度影響, 因此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新生兒發熱。

新生兒高熱可迅速引起全身代謝紊亂及器官功能變化,

Advertisiment
如迴圈障礙、抽搐等, 應及時處理。

新生兒發熱有哪些原因

於慕剛介紹, 新生兒發熱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環境因素 室溫過高, 新生兒包裹過嚴過多, 用熱水袋等, 都可能會引起新生兒發熱。 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健全, 不能維持產熱和散熱的平衡, 環境因素可引起新生兒體溫迅速升高。

新生兒脫水熱 多發生在生後2~4天, 新生兒出生後經呼吸、皮膚蒸發以及排出大小便等丟失相當量的水分, 而生後2~4天內母乳量較少, 嬰兒進乳量少或攝入水分不足可造成體內水分丟失過多, 導致新生兒血液濃縮而發熱。 體溫升高達38~40℃不等, 但新生兒一般情況好, 精神反應正常, 給予喂水或補液後體溫會迅速下降,

Advertisiment
發熱很少超過一天以上, 待補充水分及降低環境溫度後即可緩解。

新生兒感染 常分為產前感染、產時感染及產後感染。 產前感染(羊水早破、第二產程延長)及產時感染, 一般在產後1~2天開始發熱, 產後感染一般發生在產後1周左右。 各種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包括:呼吸道感染、臍炎、皮膚膿皰、腸炎、泌尿系感染、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 以及各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等。 但是要注意, 不是新生兒感染都會有發熱, 有些嚴重感染的新生兒並不表現發熱而是出現低體溫。 這種類型的發熱最主要的是找出發熱原因, 然後再對症治療。 當發熱超過39℃以上時, 可用物理方法降溫(如溫水擦浴), 效果較好, 必要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退熱藥,

Advertisiment
切不可濫用藥物而發生不良後果。

其他 新生兒體溫升高也可由新生兒代謝率升高引起, 如骨骼肌強直和癲癇持續狀態。 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的患兒, 因汗腺缺乏, 散熱障礙, 可引起發熱。 新生兒顱內出血可引起中樞性發熱。 母親分娩時接受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母親和新生兒發熱。

新生兒發熱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檢查環境溫度是否過高, 以及衣物或包裹是否過多或過緊。 適當調整, 鬆開衣物或包裹後, 觀察體溫是否下降。

瞭解母乳量及餵養量是否足夠。 可以用每天尿量、尿次和體重增長情況來評估攝入的奶量是否充足, 攝入量不足者應加喂母乳次數並酌情補液, 觀察體溫是否下降。

經上述處理仍有發熱的新生兒,

Advertisiment
家長應及時將孩子送到醫院做全面的體檢。 檢查有無感染病灶, 並做血常規檢測。 針對病情和檢測結果決定是否給予抗生素等藥物治療。

新生兒體溫過高, 超過39℃以上時, 應給予物理降溫。 可用冷水袋枕於新生兒枕部, 體溫過高可以溫水洗澡或溫水擦浴。 水溫控制在33~36℃為宜。 擦浴部位為前額、枕部、頸部、四肢、腋下和腹股溝處。 不建議使用酒精為新生兒擦浴。

體溫過高者應該在醫生指導下謹慎使用退熱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