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常見疾病

新生兒常見哪些疾病

滿28天的初生嬰兒稱之為新生兒, 新生的寶寶可愛卻嬌嫩, 容易發生不適, 生男生女幫介紹以下內容讓年輕的父母們應該多瞭解一些新生兒常見疾病的知識, 從而在寶寶患病時從容應付。

新生兒常見疾病有新生兒肺炎、敗血症、缺氧缺血腦病(或顱內出血)及化膿性腦膜炎等。 病種雖不同, 但有其共同的症狀, 那就是四不:不吃、不哭、體溫不升、體重不增, 這幾個症狀常先後出現, 或某個症狀明顯些, 也可能幾乎同時出現, 這是新生兒病的共性, 但非早期症狀, 等到這些症狀出現,

Advertisiment
治療恐怕就要耽誤了, 因此, 還應掌握新生兒常見病的早期症狀及這些新生兒病的特異性。

新生兒肺炎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費力或呼吸不規則、咳嗽、吐沫等症狀, 患兒有不同程度口周、鼻周發青, 部分足月反應良好的新生兒可有鼻翼扇動等症狀。 常見於母親有急產、胎膜早破, 母親或與嬰兒密切接觸的人近期曾患上呼吸道感染者。

新生兒敗血症主要表現先是食欲低下、精神欠佳、發熱(早產兒或病情重也可表現體溫不升)、面白、好睡、黃疸加重、身上有出血點、腹脹及肝脾腫大等。 多見於孕母有發熱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混濁, 新生兒有臍部感染或皮膚膿皰疹、破損等。

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主要表現為過度興奮、肢體顫抖、睜眼時間長,

Advertisiment
甚至抽風, 重病兒一開始可表現嗜睡、昏迷、肢體發軟、前囪飽滿, 觸之像面鼓。 在患兒病史中常有宮內、產時缺氧, 伴有顱內出血等, 作頭部CT、顱腦B超、磁共振及必要的化驗等可明確診斷。

化膿性腦膜炎表現為面白或青紫, 拒乳、反應差、體溫不升或有發熱、哭聲弱或尖叫、雙眼凝視、前囟飽滿, 重者出現抽風。 症狀類似缺氧缺血性腦病、敗血症, 且常與敗血症同時存在。

如何防治新生兒常見疾病

新生兒疾病有其自身發生發展的規律。 細心的家長要學會觀察孩子是正常還是異常, 有病了大約是常見病的哪一種, 應怎樣去就醫, 要做到心中有數。

病症:小嬰兒皮膚柔嫩, 角質層薄, 抗病力弱, 皮脂腺分泌較多, 如果不注意清潔皮膚,

Advertisiment
皺褶處通風不好, 常在寶寶的頸部、腋下及大腿根部生有小膿皰, 大小不等, 並且膿皰周圍皮膚微紅, 皰內含有透明或混濁的液體, 膿皰破潰後液體流出, 留下像灼傷一樣的痕跡, 這就是膿皰病。 膿皰病嚴重時還會引起敗血症。 而膿皰的致病菌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

處理方法:膿皰病重在預防, 應注意小寶寶皮膚的護理, 平常生活中, 要注意給寶寶勤洗澡、勤換衣, 並且寶寶的衣服應選擇柔軟, 吸濕性強, 透氣性良好的。 一旦發生膿皰, 可用75%酒精液消毒局部, 再以消毒棉簽擦去膿汁, 不久就會乾燥自愈。 但如果膿皰較多, 並且寶寶有發燒、精神欠佳等症狀時, 則應請醫生診治, 可進行抗生素全身治療。

Advertisiment

怎樣護理嬰兒濕疹

病症:嬰兒濕疹即我們俗稱的“奶癬”, 這是一種常見的嬰兒過敏性疾病。 “奶癬”好發於面頰、額、頸、胸等部位, 急性期患處奇癢, 呈紅血疹, 很快變成小水皰, 破後流水結痂, 滲出後紅腫逐漸減輕, 進入非急性期時則以丘疹為主。 由於患奶癬後又癢又痛, 寶寶常會哭鬧不安, 甚至影響餵養和睡眠, 尤其是喂牛奶的寶寶多見此病。 並且這種疾病還跟寶寶本身皮膚特點和過敏體質有關, 與某些食物及外界因素(如日光、紫外線、濕熱等)有關。 隨著輔食的添加和寶寶的長大, 濕疹會逐漸減輕, 1歲時大部分消失。

處理方法:這種病在護理時要注意, 平常在寶寶的飲食上避免喂過量的食物, 以保持消化正常。 如果懷疑是牛奶過敏,

Advertisiment
可將奶煮得時間長一些, 使蛋白變性, 減少致敏物。 此外, 父母在此時, 一定要注意小心食用魚蝦、蛋清等食物, 尤其是寶寶發病時, 最好不要吃。 並且還要記住, 以後給寶寶添加這些輔食時, 也要比別的寶寶添加得晚一些, 發病時千萬不要吃。 除此之外, 還要注意急性期水皰破後不要洗澡, 局部每天用l%~4%硼酸溶液濕敷外洗15分鐘, 外塗15%氧化鋅軟膏。 到紅丘疹為主時, 可以用溫水洗澡, 不要使用浴液或肥皂, 仍可用1%~4%硼酸溶液外洗, 塗以爐甘石呋喃西林洗劑。 家長如分不清病情, 要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先天性髖脫位的防治

病症:先天性髖脫位是新生兒四肢畸形中較為常見的一種, 它的病因目前不十分清楚, 可能與遺傳、內分泌因素及臀位分娩有關。 此病主要表現為:把寶寶平放在床上,使其雙下肢併攏,屈髖屈膝,雙腳平放於床面,雙膝不一樣高。如果讓寶寶平臥,屈髖屈膝,正常情況下將雙膝外展時,肢體可觸及床面,而有髖關節脫位時,不能觸及。並且還可明顯的看出寶寶的雙腿不等長,雙側臀部皮紋不對稱等等,一般是,患肢比健肢短,患側皮紋增多或皮紋升高等等。

處理方法:此病在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寶寶出現上述症狀,就應該儘早去醫院就診,確診還需拍x光片。治療時,寶寶1歲以內可用手法復位或鋁板支架固定,1歲~3歲的寶寶除上述方法外,還需加石膏固定,3歲以上可能要採取手術治療了。護理方面需注意做好臀部清潔護理,防止大小便污染。如果是石膏固定的,應注意雙腳的顏色、溫度及有無腫痛,有異常情況及時請醫生處置。

新生兒常見疾病大匯總

新生兒一旦患病,就會出現“四不”:不吃、不哭、體溫不升、體重不增。這幾個症狀有時會先後出現,有時同時出現,有的患兒某個症狀會特別明顯。但這只是新生兒患病的共有表現,而非早期症狀。如果等到寶寶出現這些症狀,那就說明早就患上疾病了,這時去治療,恐怕就要耽誤了。父母應掌握新生兒常見病的早期症狀以及這些新生兒疾病的特異性,知道如何對待。

膿皰病的處理

哭是寶寶尋求説明的唯一方式。新生兒哭時一般不流淚,父母親常無法根據他的哭聲來識別他需要什麼。正常新生兒的哭,常是因為餓、口渴或尿布濕、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引起的。

哭又可以是新生兒有病的一種徵兆:當寶寶兩眼發呆,哭聲是突然的、短促而不婉轉的尖聲高音調時,常是腦部有病的跡象;當觸及寶寶某一部位哭聲加劇時,應仔細檢查該部位有無異常,例如新生兒皮下壞疽主要累及背部和骶尾部,抱起和換尿布時哭聲往往加劇;寶寶哭聲無力或哭不出聲則提示病情嚴重。

哭還是寶寶的語言,正常新生兒每天總會哭幾陣的。假如他很安靜,不哭不鬧,顯得太"乖"了,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斷一下他的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呻吟

如果新生兒因呼吸道或心臟疾患,導致肺功能明顯紊亂,或因腦部有疾患,呼氣時有哼哼呻吟聲,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持續呻吟要比間斷呻吟病情更重,應毫不遲疑地送醫院診治。

嘔吐

嘔吐是指乳汁自胃經口吐出時有較大的衝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經口溢出,一般衝力不大,並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不論嘔吐或漾奶,既可能是餵養方法不當,或食物攝入量過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腸道功能紊亂或先天性腸閉鎖、食道閉鎖等疾病造成。一般來說,只要孩子食欲好,日見長胖,有大便,這就不要緊,但要注意餵養方法,餵奶時可取右側臥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嘔吐或漾奶伴生男生女幫提醒:有下列表現時,應引起重視,請醫生檢查:

①食欲減退,精神萎靡。

②發燒或前囟飽滿。

③體重減輕或有失水表現。

④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

⑤常吐泡沫狀液體或流涎。

⑥腹脹或可見到胃、腸的蠕動波型。

⑦便秘或生後未排出胎糞。

黃疸

新生兒在生後三至十天大多出現輕微黃疸,這是生理現象。但是,由於新生兒生理的特點,使得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黃疸。因此,當黃疸出現時,要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如果黃疸具備下列情況之一時,可能並非生理性:

①在生後二十四小時內黃疸即相當明顯。

②黃疸遍及全身,呈澄黃色,並在短期內明顯加深。

③黃疸一度減退後又加深或生後二至三周仍很明顯。

④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黃。

⑤全身狀況不正常:發燒、食欲不佳、精神不好、兩眼發呆。

呼吸異常

新生兒正常呼吸時不費勁,每分鐘四十次左右。呼吸稍有些快慢不勻、幅度時深時淺,但不伴有皮膚青紫或心跳減慢等現象,則屬正常,呼吸異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暫停:

①呼吸窘迫:呼吸很費勁,吸氣時胸廓的軟組織及上腹部凹陷。呼氣時發出哼哼的呻吟聲,呼吸時兩側鼻翼翕動,呼吸速率明顯增快(每分鐘六十次以上)或減慢(每分鐘三十次以下),常伴有皮膚青紫。

②呼吸暫停:呼吸暫停指病兒的呼吸停頓十五秒以上,並且伴有面色青灰、心跳減慢。早產兒發生率較高。

腹瀉

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四至六次,外觀呈厚糊狀,有時稍帶綠色,是正常的。腹瀉是指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湯樣或為綠色稀便;嚴重者水分甚多而糞質很少。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餵奶量或乳中含糖量過多;受涼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數孩子是因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過少時大便次數也可增多,稱為"饑餓性腹瀉",這時大便較松、色綠、次數雖多但量少,應與其他腹瀉相區別。

皮膚青紫

這是指皮膚呈藍紫色。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生活環境驟然改變,心肺功能需要調整,皮膚有些青紫,但在出生二十分鐘以後應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是病態。引起新生兒皮膚青紫的原因很多:單純青紫多為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陣陣發青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嚴重感染所致。另外,環境溫度低時,小兒會發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經保暖可隨之消失。有的小兒在宮內受壓,局部瘀血,生後面部會有紫色斑,稱"損傷性出血",生後可逐漸消失。

蒼白

皮膚和粘膜蒼白也是一種病態,原因有:

①表淺血管收縮:見於環境溫度過低或孩子有疾病時。

②貧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

發燒

發燒也是新生兒在細菌或病毒感染時的重要表現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時,媽媽感覺到孩子口腔發燙,才知道孩子生了病。可是新生兒感染後不一定都發燒,特別是出生體重輕或病情重的孩子,甚至體溫低於正常。另外,環境溫度過高,也可使體溫上升,因此,不能單純看體溫來判斷寶寶是否生了病。

驚厥

新生兒驚厥很少有典型的抽搐,有時只表現為:

①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

②口部反復地作咀嚼、吸吮動作。

③呼吸不規則、暫停並伴有皮膚青紫。

④面部肌肉抽動。

⑤少數新生兒表現為:全身或一側肢體肌肉一陣陣地抽顫或肌肉持續強直緊張。

驚厥是一種神經系統症狀,但不一定都是腦子裡有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發高燒、水電解質紊亂(低鈣、低鎂、高鈉等)、先天性心臟病引起腦缺氧、黃疸太重;敗血症等,一旦發生,要查清原因,及時處理,切勿延誤。

 新生兒在睡眠時,出現手指、足趾小抽動,醒後又一切正常,這不要誤認為驚厥。

新生兒常見疾病是通過哪些傳染

新生的寶寶可愛卻嬌嫩,容易發生不適,那哪些新生兒常見疾病是通過什麼傳染的呢!年輕的父母們應該瞭解,從而在寶寶患病時從容應付。

國家法定傳染病分甲,乙,丙三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禁☆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如何護理新生兒常見疾病呢

在新生兒生病期間及恢復期間,如果護理得當,將有助於孩子擺脫疾病,儘快恢復健康。生男生女幫建議家長除需要給生病的孩子定時喂藥外,還需注意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

(1)休息:“孩子不會裝病”,孩子生病後確實不像平時那樣愛活動了,這是機體要求“休息”的信號。休息時,孩子很難控制自己,安靜休息。此時,媽媽可以陪孩子安靜地躺著,與他聊天,撫摸他的頭部、背部,還可以把他抱在懷裡,給他講故事、聽音樂、玩玩具等。

(2)新鮮的空氣:新鮮的空氣對生病的孩子有好處,通風並不會引起感冒,而乾燥、通風不良的環境則會加重呼吸道疾病。因此,應儘量讓房間空氣保持通暢。另外,生病的孩子並不一定只能呆在家裡,如果外面氣候適宜,可以用推車把孩子帶出去享受陽光、新鮮的空氣。

(3)喝水:因為發燒、流汗、氣喘、嘔吐、腹瀉、流涕等均可使體液流失很多,所以生病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喝水,以補充液體量。另外,多喝水可以緩解咽部的乾燥感及疼痛,使孩子感覺舒服一些。除喝白開水外,可以喝自己榨的稀釋果汁。不需要一次喂夠水量,應隨時隨地、小口地喂,以適應生病的孩子。

(4)選擇飲食:孩子生病後,往往不想吃東西。有的父母給孩子準備了平時愛吃的食物,希望增加他的食欲,但往往效果不佳。生病期最適宜的食物就是流質、半流質食品,如:大米粥、軟雞蛋面、涼果汁、水果、優酪乳等。

(5)餵食方法:

①少食多餐適宜生病孩子的胃口及需要。生病時餵食的次數基本上是平時的兩倍。

②因為孩子胃腸功能減弱,雞蛋湯麵、大米粥等需要煮得爛一些。其中的青菜需切短、煮爛,最好不加入蝦、肉等難消化的食物。③可以用涼一些的果汁、優酪乳等飲品,讓孩子用吸管喝,但一次不能喝得太多。

(6)耐心:孩子生病後,往往很粘人,有的孩子還容易煩躁、惱人。這是他們希望你能幫助他、瞭解他的願望的信號。因此,父母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對待他的無理取鬧,要有很大耐心。

(7)恢復期仍需小心謹慎:當孩子逐漸好起來時,往往胃口大開,見到什麼都想吃。父母也往往會儘量滿足他的要求。但是,這樣做會使孩子的胃腸功能無法適應,使病情反復。因此,在疾病(尤其是腸道疾病)的恢復期,特別需要注意漸進地增加飲食,切勿暴飲暴食。

(8)穿著適當:孩子生病後,父母習慣于給孩子增加衣服。其實沒有這個必要。尤其對於發燒的孩子,如果捂得過嚴,容易引起高熱驚厥。因此,家長需要根據環境要求給生病孩子適當地增減衣服。

此病主要表現為:把寶寶平放在床上,使其雙下肢併攏,屈髖屈膝,雙腳平放於床面,雙膝不一樣高。如果讓寶寶平臥,屈髖屈膝,正常情況下將雙膝外展時,肢體可觸及床面,而有髖關節脫位時,不能觸及。並且還可明顯的看出寶寶的雙腿不等長,雙側臀部皮紋不對稱等等,一般是,患肢比健肢短,患側皮紋增多或皮紋升高等等。

處理方法:此病在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寶寶出現上述症狀,就應該儘早去醫院就診,確診還需拍x光片。治療時,寶寶1歲以內可用手法復位或鋁板支架固定,1歲~3歲的寶寶除上述方法外,還需加石膏固定,3歲以上可能要採取手術治療了。護理方面需注意做好臀部清潔護理,防止大小便污染。如果是石膏固定的,應注意雙腳的顏色、溫度及有無腫痛,有異常情況及時請醫生處置。

新生兒常見疾病大匯總

新生兒一旦患病,就會出現“四不”:不吃、不哭、體溫不升、體重不增。這幾個症狀有時會先後出現,有時同時出現,有的患兒某個症狀會特別明顯。但這只是新生兒患病的共有表現,而非早期症狀。如果等到寶寶出現這些症狀,那就說明早就患上疾病了,這時去治療,恐怕就要耽誤了。父母應掌握新生兒常見病的早期症狀以及這些新生兒疾病的特異性,知道如何對待。

膿皰病的處理

哭是寶寶尋求説明的唯一方式。新生兒哭時一般不流淚,父母親常無法根據他的哭聲來識別他需要什麼。正常新生兒的哭,常是因為餓、口渴或尿布濕、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引起的。

哭又可以是新生兒有病的一種徵兆:當寶寶兩眼發呆,哭聲是突然的、短促而不婉轉的尖聲高音調時,常是腦部有病的跡象;當觸及寶寶某一部位哭聲加劇時,應仔細檢查該部位有無異常,例如新生兒皮下壞疽主要累及背部和骶尾部,抱起和換尿布時哭聲往往加劇;寶寶哭聲無力或哭不出聲則提示病情嚴重。

哭還是寶寶的語言,正常新生兒每天總會哭幾陣的。假如他很安靜,不哭不鬧,顯得太"乖"了,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斷一下他的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呻吟

如果新生兒因呼吸道或心臟疾患,導致肺功能明顯紊亂,或因腦部有疾患,呼氣時有哼哼呻吟聲,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持續呻吟要比間斷呻吟病情更重,應毫不遲疑地送醫院診治。

嘔吐

嘔吐是指乳汁自胃經口吐出時有較大的衝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經口溢出,一般衝力不大,並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不論嘔吐或漾奶,既可能是餵養方法不當,或食物攝入量過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腸道功能紊亂或先天性腸閉鎖、食道閉鎖等疾病造成。一般來說,只要孩子食欲好,日見長胖,有大便,這就不要緊,但要注意餵養方法,餵奶時可取右側臥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嘔吐或漾奶伴生男生女幫提醒:有下列表現時,應引起重視,請醫生檢查:

①食欲減退,精神萎靡。

②發燒或前囟飽滿。

③體重減輕或有失水表現。

④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

⑤常吐泡沫狀液體或流涎。

⑥腹脹或可見到胃、腸的蠕動波型。

⑦便秘或生後未排出胎糞。

黃疸

新生兒在生後三至十天大多出現輕微黃疸,這是生理現象。但是,由於新生兒生理的特點,使得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黃疸。因此,當黃疸出現時,要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如果黃疸具備下列情況之一時,可能並非生理性:

①在生後二十四小時內黃疸即相當明顯。

②黃疸遍及全身,呈澄黃色,並在短期內明顯加深。

③黃疸一度減退後又加深或生後二至三周仍很明顯。

④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黃。

⑤全身狀況不正常:發燒、食欲不佳、精神不好、兩眼發呆。

呼吸異常

新生兒正常呼吸時不費勁,每分鐘四十次左右。呼吸稍有些快慢不勻、幅度時深時淺,但不伴有皮膚青紫或心跳減慢等現象,則屬正常,呼吸異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暫停:

①呼吸窘迫:呼吸很費勁,吸氣時胸廓的軟組織及上腹部凹陷。呼氣時發出哼哼的呻吟聲,呼吸時兩側鼻翼翕動,呼吸速率明顯增快(每分鐘六十次以上)或減慢(每分鐘三十次以下),常伴有皮膚青紫。

②呼吸暫停:呼吸暫停指病兒的呼吸停頓十五秒以上,並且伴有面色青灰、心跳減慢。早產兒發生率較高。

腹瀉

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四至六次,外觀呈厚糊狀,有時稍帶綠色,是正常的。腹瀉是指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湯樣或為綠色稀便;嚴重者水分甚多而糞質很少。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餵奶量或乳中含糖量過多;受涼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數孩子是因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過少時大便次數也可增多,稱為"饑餓性腹瀉",這時大便較松、色綠、次數雖多但量少,應與其他腹瀉相區別。

皮膚青紫

這是指皮膚呈藍紫色。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生活環境驟然改變,心肺功能需要調整,皮膚有些青紫,但在出生二十分鐘以後應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是病態。引起新生兒皮膚青紫的原因很多:單純青紫多為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陣陣發青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嚴重感染所致。另外,環境溫度低時,小兒會發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經保暖可隨之消失。有的小兒在宮內受壓,局部瘀血,生後面部會有紫色斑,稱"損傷性出血",生後可逐漸消失。

蒼白

皮膚和粘膜蒼白也是一種病態,原因有:

①表淺血管收縮:見於環境溫度過低或孩子有疾病時。

②貧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

發燒

發燒也是新生兒在細菌或病毒感染時的重要表現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時,媽媽感覺到孩子口腔發燙,才知道孩子生了病。可是新生兒感染後不一定都發燒,特別是出生體重輕或病情重的孩子,甚至體溫低於正常。另外,環境溫度過高,也可使體溫上升,因此,不能單純看體溫來判斷寶寶是否生了病。

驚厥

新生兒驚厥很少有典型的抽搐,有時只表現為:

①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

②口部反復地作咀嚼、吸吮動作。

③呼吸不規則、暫停並伴有皮膚青紫。

④面部肌肉抽動。

⑤少數新生兒表現為:全身或一側肢體肌肉一陣陣地抽顫或肌肉持續強直緊張。

驚厥是一種神經系統症狀,但不一定都是腦子裡有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發高燒、水電解質紊亂(低鈣、低鎂、高鈉等)、先天性心臟病引起腦缺氧、黃疸太重;敗血症等,一旦發生,要查清原因,及時處理,切勿延誤。

 新生兒在睡眠時,出現手指、足趾小抽動,醒後又一切正常,這不要誤認為驚厥。

新生兒常見疾病是通過哪些傳染

新生的寶寶可愛卻嬌嫩,容易發生不適,那哪些新生兒常見疾病是通過什麼傳染的呢!年輕的父母們應該瞭解,從而在寶寶患病時從容應付。

國家法定傳染病分甲,乙,丙三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禁☆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如何護理新生兒常見疾病呢

在新生兒生病期間及恢復期間,如果護理得當,將有助於孩子擺脫疾病,儘快恢復健康。生男生女幫建議家長除需要給生病的孩子定時喂藥外,還需注意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

(1)休息:“孩子不會裝病”,孩子生病後確實不像平時那樣愛活動了,這是機體要求“休息”的信號。休息時,孩子很難控制自己,安靜休息。此時,媽媽可以陪孩子安靜地躺著,與他聊天,撫摸他的頭部、背部,還可以把他抱在懷裡,給他講故事、聽音樂、玩玩具等。

(2)新鮮的空氣:新鮮的空氣對生病的孩子有好處,通風並不會引起感冒,而乾燥、通風不良的環境則會加重呼吸道疾病。因此,應儘量讓房間空氣保持通暢。另外,生病的孩子並不一定只能呆在家裡,如果外面氣候適宜,可以用推車把孩子帶出去享受陽光、新鮮的空氣。

(3)喝水:因為發燒、流汗、氣喘、嘔吐、腹瀉、流涕等均可使體液流失很多,所以生病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喝水,以補充液體量。另外,多喝水可以緩解咽部的乾燥感及疼痛,使孩子感覺舒服一些。除喝白開水外,可以喝自己榨的稀釋果汁。不需要一次喂夠水量,應隨時隨地、小口地喂,以適應生病的孩子。

(4)選擇飲食:孩子生病後,往往不想吃東西。有的父母給孩子準備了平時愛吃的食物,希望增加他的食欲,但往往效果不佳。生病期最適宜的食物就是流質、半流質食品,如:大米粥、軟雞蛋面、涼果汁、水果、優酪乳等。

(5)餵食方法:

①少食多餐適宜生病孩子的胃口及需要。生病時餵食的次數基本上是平時的兩倍。

②因為孩子胃腸功能減弱,雞蛋湯麵、大米粥等需要煮得爛一些。其中的青菜需切短、煮爛,最好不加入蝦、肉等難消化的食物。③可以用涼一些的果汁、優酪乳等飲品,讓孩子用吸管喝,但一次不能喝得太多。

(6)耐心:孩子生病後,往往很粘人,有的孩子還容易煩躁、惱人。這是他們希望你能幫助他、瞭解他的願望的信號。因此,父母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對待他的無理取鬧,要有很大耐心。

(7)恢復期仍需小心謹慎:當孩子逐漸好起來時,往往胃口大開,見到什麼都想吃。父母也往往會儘量滿足他的要求。但是,這樣做會使孩子的胃腸功能無法適應,使病情反復。因此,在疾病(尤其是腸道疾病)的恢復期,特別需要注意漸進地增加飲食,切勿暴飲暴食。

(8)穿著適當:孩子生病後,父母習慣于給孩子增加衣服。其實沒有這個必要。尤其對於發燒的孩子,如果捂得過嚴,容易引起高熱驚厥。因此,家長需要根據環境要求給生病孩子適當地增減衣服。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新生兒的常見疾病如何護理?

    新出生的寶寶一般常見的疾病就是發熱 感冒 肺炎 缺鐵性貧血 維生素D缺乏性的佝僂病 腸道蛔蟲病 腹瀉之類的 這些都是小寶寶常見的病 這些病都是不怎麼嚴重的 但是我建議你無論大病小病 得了病最好都是帶... [詳細答案]

  • 1回答

    新生兒有哪些常見疾病?

    新生兒常見疾病在身體的各個系統的都會有,從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眼科等都可以發生。特殊疾病:分娩過程中容易引起的窒息,缺血,血氧,吸入性肺炎等特有的疾病。新生兒肺炎很典型,有感染性的,吸入性的。黃... [詳細答案]

  • 7回答

    嬰兒常見疾病有哪些?

    新生兒敗血症。 [詳細答案]

  • 6回答

    如何預防嬰兒常見疾病?

    預防臍炎的發生的方法:保持臍部的清潔乾燥。臍帶未脫落時,給寶寶洗澡要分成上、下兩部分洗,不要讓臍帶及包紮臍帶的敷料沾上水。如果臍帶上的敷料濕了,要及時更換。應注意保持嬰兒的清潔衛生,也要在替嬰兒處理... [詳細答案]

  • 7回答

    嬰兒常見疾病護理方法?

    流行性☆禁☆感冒發生於每年冬季到第二年春季,發高燒、流涕、鼻塞等症狀很明顯。家長們要注意,房間要保持溫暖和安靜。如果寶寶容易引起高熱驚厥,要先服用退燒藥。沒有食欲不必強迫他吃,但要補充水分,並吃容易消化、...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