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常見異常狀況如何處理

新生兒是指從出生後臍帶結紮開始到整28天的一段時間。 新生兒不僅是胎兒期的延續, 更是給新爸爸、新媽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很多新爸爸、新媽媽在第一次接觸到自己寶寶時手忙腳亂, 遇到一些異常狀況更是不知所措。 新生兒經常會出現哪些異常狀況?應該怎麼辦呢?

新生兒常見的特殊生理狀態

生理性黃疸 人類初生時膽紅素產量大於膽紅素排泄量。 其特點: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黃疸, 4~5天達高峰, 5~7天消退, 最遲不超過兩周;早產兒黃疸多於生後3~5天出現, 5~7天達高峰, 7~9天消退, 最長可延遲至3~4周。

Advertisiment
黃疸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家長自己很難判斷, 一定要聽從兒科醫生的建議。

“馬牙”和“螳螂嘴” 在上齶中線和齒齦部位, 由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所形成的黃白色小顆粒, 俗稱“馬牙”, 數周內可自然消退, 對於新生兒吃奶無任何影響。 新生兒兩側頰部各有一塊隆起的脂肪墊, 俗稱“螳螂嘴”, 有利於乳汁吸吮。 “馬牙”和“螳螂嘴”均屬於新生兒正常生理表現, 不可擦拭或挑破, 以免發生感染。

乳腺腫大 由於來自母體的雌激素中斷, 負反饋作用減弱, 使嬰兒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 性激素分泌一過性增加, 於生後4~7天均可出現乳腺腫大, 如蠶豆或核桃大小, 2~3周自然消退, 切勿擠壓, 以免發生感染。

假月經 部分女嬰於生後5~7天(有些更早),

Advertisiment
陰☆禁☆道流出少許血性分泌物, 俗稱“假月經”, 也是雌激素的中斷所致, 可持續一周左右。

新生兒紅斑 生後1~2天, 在頭部、軀幹及四肢的皮膚可見大小不等的多形紅斑, 俗稱“新生兒紅斑”, 嬰兒無不適感, 皮疹多在1~2天內迅速消退。

粟粒疹 在鼻尖、鼻翼、頰、顏面等處常可見到因皮脂堆積形成小米粒大小黃白色皮疹, 稱之為“新生兒粟粒疹”, 幾天後自然消失。

青記 一些新生兒在背部、臀部常有藍綠色色斑, 此為特殊色素細胞沉著所致, 俗稱青記或胎生青痣。 一般僅見於黃色人種, 隨年齡生長而消退。

橙紅斑 分佈於新生兒前額和眼瞼上的微血管痣, 數月內可消失。

新生兒常見異常情況的處理

發熱 發熱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

Advertisiment
通常將新生兒的核心溫度高於37.5℃定義為發熱。 下面一些症狀可以簡單鑒別是保暖過度發熱還是感染發熱, 但不適用於保暖過度引起的超高熱者。 如考慮感染發熱請求助兒科醫生, 多數需轉新生兒室進一步治療。

保暖過度 肛溫升高、手足熱、腹壁皮膚溫度低於足部皮膚溫度(<2℃)、皮膚紅色、姿勢伸展、外觀健康。

感染發熱 肛溫升高、手足較涼、腹壁皮膚溫度超過足部皮膚溫度(>3℃)、皮膚較蒼白、精神萎靡、一般狀態欠佳。

嘔吐 新生兒胃容量小, 呈水準位元, 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 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分泌胃酸及蛋白酶的功能較差, 所以新生兒很容易發生嘔吐。 但是也有很多病理性情況會導致嘔吐,

Advertisiment
一般嘔吐較重, 新生兒一般狀態不佳者需請兒科醫生會診, 明確嘔吐原因。

哭鬧 哭鬧是表達感覺和要求的一種方式, 饑餓時要吃, 尿布濕了要換, 過熱或過冷要更衣, 這是正常的要求, 屬於生理現象, 這種哭鬧音調一般不會很高。 但另一種情況是對不舒適和對疼痛的表達, 身上被蟲咬後感到癢, 發生皮膚褶爛, 腸絞痛、頭痛、耳痛時的疼痛感, 更要哭鬧, 屬於病理現象, 哭聲高尖, 時間長, 有時身體還搖動, 哭的程度與感覺的輕重相關。 如果為病理性哭鬧, 請求助兒科醫生。

妊娠糖尿病母親兒 由於現在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母親孕期患糖尿病的比例逐年提高, 除要求孕母控制飲食外, 在寶寶出生後需要監測血糖1~3天, 防止因血液中過多的胰島素或者餵養過少導致低血糖。

Advertisiment
持續且頑固的低血糖對寶寶各臟器的發育均有不利影響。

假性血尿 新生兒早期由於生理性排泄尿酸鹽多, 且母乳不足或餵養不足造成尿液濃縮, 可引起小便呈磚紅色, 一般多餵養, 72小時後消失。

臍疝 腹腔臟器由臍環處向外突出到皮下, 形成臍疝, 為新生兒常見的一種預後良好的先天性發育缺陷, 大多數有自愈的傾向。 4歲以上臍疝仍不癒合者, 可手術修補。

隱睾 生後男嬰兩側睾丸多下降至陰囊, 但也有在腹股溝中或異位於會陰、股內側筋膜或恥骨上筋膜等處, 稱為隱睾。 3個月內89%能自然下降, 1歲以後下降機會明顯減少, 應用激素或手術治療。

鞘膜積液 陰囊較正常偏大, 常於生後2個月吸收,一般晚於1歲自愈可能下降,需手術糾正。

常於生後2個月吸收,一般晚於1歲自愈可能下降,需手術糾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