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吐奶,媽媽先別慌張

媽媽們看到寶寶吐奶, 總是驚慌得不知所措。 也許很多媽媽已經知道這和寶寶的生理機能有關, 可是不能看著寶寶“吃嘛嘛香”還是有些憂慮。 現在, 來為媽媽們解開疑惑吧。

寶寶吐奶的原因

其實, 新生兒發生吐奶, 不僅僅是因為吃奶後改變抱姿引起的, 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嬰兒生理上的特點。

首先, 讓我們一起瞭解一下嬰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新生兒容易吐奶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新生兒的胃部, 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 呈不穩定狀態, 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 大人吃飯時, 當食物進入胃部後, 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 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

另外, 與大人相比, 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 再加上他們含乳☆禁☆頭的方式比較笨拙, 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 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 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寶寶吐奶怎麼辦?

1、吃奶瓶的寶寶:奶嘴孔如果過小, 孩子就要用力吸吮, 從而導致空氣與奶汁被一起吸了進去, 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過大, 孩子吸吮時就容易被嗆著而引起劇烈的咳嗽。 所以,

Advertisiment
在選擇奶嘴時, 我們要考慮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如果每次吃奶後孩子都要吐奶的話, 就需要我們對每次餵奶的數量以及間隔進行適當的調整了。 也就是說, 餵奶最好做到少而勤, 並且每次餵奶後最好能幫助孩子拍嗝。 防止吐奶的最好辦法就是幫助孩子拍嗝。

孩子在3-4個月大之後, 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 而且賁門的收縮功能也已發育成熟, 所以吐奶的次數也就會明顯減少了。 而在此之前, 每次餵奶後我們最好還是要幫助孩子拍嗝。

2、母乳餵養的寶寶:吐奶在新生兒是正常現象, 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頭幾個月基本上每天都要吐幾次奶。 新生兒的賁門很松, 胃裡的內容比較容易返回來。 有時是因為他吃得太多,

Advertisiment
身體以嘔吐的方式來扔掉多餘的奶;有時是因為他吃奶時吞咽進空氣, 沒有打出嗝來, 胃一旦收縮, 就會漾奶。 待到孩子長大一些, 賁門長結實一些, 自己會坐立會打嗝時, 吐奶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防止的手段有幾條:

1、注意不要讓寶寶吃的太急, 如果奶脹、噴射出來, 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

2、餵奶中以及吃飽後注意拍嗝;

3、餵奶後最好讓寶寶豎立20到30分鐘, 也別急著忽悠寶寶玩兒。

吃母奶的孩子在這方面要優於吃奶瓶的孩子, 吃奶瓶會吞咽大量空氣, 吃母乳則不會, 因為寶寶的嘴和媽媽的乳☆禁☆頭形成一個真空吸附, 空氣不容易侵入。 至於吐奶量, 只是看上去很多, 其實大部分是胃液, 孩子不會因此而餓肚子。 所以呀,

Advertisiment
年輕的媽媽們, 讓寶寶們吃母乳也是可以使寶寶不容易吐奶的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