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時尚:兩百萬美國父親全職育兒

養兒育女在美國, 曾完全被當成母親的職責。 後來, 女權主義者從男女平等, 提高婦女地位的角度出發, 呼籲父親多分擔育兒義務。 可是, 近二十年來, 心理學家與兒童發展專家逐漸發現, 父親分擔育兒職責, 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 某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父親分擔育兒職責因而成為一種時尚, 在關心子女成長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為風行。  
在美國, 很少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 祖父母沒有撫養孫輩的義務。 又因人工貴, 只有極為富裕的家庭才請得起保姆, 因此育兒的擔子只能落到父母身上。

Advertisiment
已婚美國人休閒活動慣常以家庭為主體, 週末在參觀點、購物中、各種遊樂場所, 到處可見抱著、用小籃提著、背著、或是推著孩子的大男人。 甚至在一些學術會議上, 我也曾多次見到媽媽專心開會而爸爸在旁照顧嬰兒的場景。  
爸爸們做的還不止這些。 有的爸爸與妻子平分育兒任務。 我很喜愛的一本育兒雜誌的編輯, 特麗莎和費萊德, 他們兩人是真正的合作者, 兩人在雜誌上的署名是“聯合編輯”, 在生活中則聯合育兒, 每人都上兩星期班, 在家帶兩星期孩子。 兩人輪換, 所以他們的一雙女兒問:“這周是爸爸還是媽媽?”從這種安排裡, 他們覺得獲益匪淺;他們得以親身體會不同環境中的父母的感受, 促進了他們的編輯工作。
Advertisiment
更重要的是, 他們覺得孩子從這種安排中獲益良多。 孩子吸取雙方的優點, 充滿了活力。 據報導, 有兩百萬美國父親選擇留在家裡帶孩子, 而讓收入比丈夫高的妻子專心工作。 有的是因為丈夫更有耐心, 更喜愛教養孩子。 這些“全職爸爸”樂此不疲, 還利用互聯網互相鼓勵, 組織“全職爸爸協會”。  
專家們研究發現, 由於大多數男性與女性行為方式的不同, 比如, 母親抱起孩子時, 動作往往非常溫柔, 可很多父親卻扔扔抱抱, 從生理和心理上給孩子帶來更高程度的興奮。 有研究表明, 嬰兒早在兩個月大時, 就能分清來抱他的是男性還是女性。 如果是父親來了, 他會全身緊張, 心跳和呼吸加快, 準備好和父親“瘋一場”。
Advertisiment
這種外在刺激對嬰兒的大腦發育很有好處。  
很多父親在孩子面臨挑戰和難題時, 更傾向于鼓勵孩子堅持, 而母親有時則想:孩子還小, 先算了吧。 父母在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可以互補, 孩子在得到鼓勵、推動的同時, 也不乏耐心的呵護, 這樣才能既發揮孩子的潛力, 又不致傷害孩子的心靈。 在父母分擔育兒職責的過程中, 雙方也能更瞭解對方的想法, 更理解對方的行為, 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育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