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整體化的歸類

前一篇提到的是給出規則和物件讓孩子去根據規則去選取, 目的是鍛煉孩子分析規則和物件的能力。 這只是歸類訓練的一部分, 嚴格說還算不上真正的歸類, 而是對規則和物件的理解運用的能力, 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幼兒歸類訓練能帶給孩子的絕不僅僅只是這。

拿一堆東西給孩子, 讓他放到不同的筐裡, 這是歸類訓練最重要的一部分。 這就要求孩子能分析物件, 發現物件之間彼此的聯繫和區別, 進而自己總結出一套規則。 這對孩子的觀察, 辨析, 歸納能力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雖然從內容講,

Advertisiment
它不依賴前篇文章的孩子對已具體給出規則的歸類的理解運用能力, 但我覺得還是先經過一定程度的給出具體規則的歸類訓練為好。

總結規則是件容易又複雜的事, 容易在於歸類的的方式有很多種, 只要找到一種就可以了。 複雜在於要能從物件中發現合適的區分的元素, 比如顏色, 味道, 形狀等, 並要決定採用哪一種或幾種組合來作為區分的原則, 最不易混淆也最快, 這就有很大的難度了。

家長在孩子這類歸類訓練中怎麼幫助和啟發他呢?我覺得不要干涉孩子的總結規則的過程, 可以提示他沒發現的區分方法, 也可以根據他總結的規則, 找到混淆的單件提示他這規則不完善的地方。 但只要是孩子總結出的規則沒有混淆,

Advertisiment
是可行的就不要因為不是最“合適”就去改變他, 而是要和他一起按他總結的規則和他一起歸類完畢。 過幾天再通過類似的物件的“指定規則”訓練來啟發他沒總結出的規則, 再一起來完成, 讓他自己在實踐中對比兩種方式的好壞。 這種對比的目的只是要孩子認識到其它可行的歸類法則, 開闊他的思路, 絕不是要孩子以後按這法則去分, 那就是限制。 如果對比多次過後, 依然按原來的方式去歸類, 那一定有他的道理。 該做的, 是去理解他選擇這法則的原因而不是改變。 歸類訓練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去發現總結盡可能多的法則, 而不是比較出幾種“好”的法則。

對於發現總結規則啟發的關鍵,

Advertisiment
在於引導孩子分析物件。 舉個例來說明:

給一堆幾何形體, 有 紅三角型, 綠三角型, 紅圓型, 綠的圓型。 然後讓孩子分為兩類。

這是孩子可以根據 顏色:紅, 綠 來分;也可以根據 形狀: 三角, 圓來分。

如果再加點 黃三角型, 黃圓型 進去。 再讓孩子分。

這時孩子就會發現顏色分了3種, 形狀還是2種, 按形狀分是合適的選擇。

再把黃三角型, 黃圓型 拿出來, 放點 綠方型, 紅方型進去。 再讓孩子分。

不要說孩子了, 看到這的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按 顏色:紅, 綠 分。

如果是這樣, 我就不用寫這麼一長串了。 人的思維是有固化傾向的, 對已經形成的觀念習慣於承襲下來。 一看見方的, 就把他和三角, 和圓分開了。 因為單純看三角和圓的話, 是單純地具體外型區別,

Advertisiment
如果這樣, 方的當然是一類了。 但仔細一想, 就發現, 不是可以按 多邊型, 不是多邊型;(對孩子說 有角的, 沒角的)來分麼?依然是按形狀分, 但這時的形狀的概念已經改變, 不再是單純的具體形狀了, 而是一類。 這就要求孩子去打破成規, 突破腦子裡已有的框架, 靈活應變。 這對培養孩子的創造性, 思維細密都有很大好處。 這一類的訓練, 雖然幼兒就可以進行, 但我覺得就是對小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也是大有好處。

孩子一般這時是會按 紅, 綠 分的, 不會想到按 有角, 沒角 來分, 這時不要直接告訴他。 而是再放點黃三角 或 黃方, 黃圓 進去, 這樣。 呈現在孩子面前的顏色是三種, 形狀也是三種, 然後明確告訴他, 現在依然是有辦法分成兩類的。

Advertisiment
讓他再重新觀察, 如果不會, 再在適當的時機提醒他。 剛開始突破思維定式是很困難的, 開闊了思路, 以後就能習慣了。

<>

> 對歸類訓練的思考目前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