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難題 如何教育愛打人的孩子

【成長問題】

我家有個剛滿三歲的男寶寶, 最近特別喜歡打人, 每次帶他出去玩, 他總能找到攻擊目標, 有時看見遠處的小弟弟, 都會跑過去打一下再跑開。 昨天帶他下樓玩, 他又打了一個坐在手推車裡的寶寶, 每次我都溫和地制止他, 他當時答應不打人了, 可下一次又故態萌發。 請問, 我到底該怎麼“修理”他呢?

【專家分析】

義大利兒童教育專家指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會進入一個“打人敏感期”, 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如果他本能地覺得受到了侵犯, 語言能力又沒有發展到可以有效地跟別人溝通,

Advertisiment
那就只好用拳頭“說話”了;二是他不過是想跟別的寶寶交朋友, 但又不知道怎麼更有禮貌地跟人家說“hello”, 只好“以武會友”。

但是, 千萬別認為“孩子小, 不懂事, 大了自然就會改”, 幼兒期“打人”的習慣會影響寶寶一生!

曾有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 3歲半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後的攻擊性行為。 所以, 寶寶攻擊性的強弱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 當小寶寶第一次有攻擊性行為時, 父母就要想方設法來制止他, 因勢利導來消解他的攻擊性行為。

【寶寶動手的原因】

父母的“稱讚”不恰當

寶寶9月齡左右的時候, 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發展, 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

Advertisiment
打人會讓他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 就像我們突然之間會了某種技能一樣, 很願意使用。

家長抱著寶寶嬉戲的時候, 有時寶寶會無意識地拍打家長的臉, 而且發出快樂的笑聲。 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這個動作, 誇他們長了本領, 或者覺得動作卡通, 乾脆親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 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打人其實在試探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 進入群體交往時會去打小夥伴。 有時打人, 是因為他還不會與別的孩子交往, 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時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是在用肢體語言與別人交流, 只是他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幅度和力度。

有的孩子打人, 是因為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

Advertisiment
所以他就會用打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表達自己的願望。

不甘受冷落

兩歲左右的小孩, 處於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 會很在乎媽媽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 當發現自己被冷落時, 常會產生不安的情緒, 哭鬧、摔東西、打人等異常行為便隨之出現。 有時孩子打人, 並非討厭客人, 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媽媽的注意力。 為了讓媽媽轉過頭來注意她, 攻擊行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即使換來的是媽媽的一頓責駡, 但對一個兩歲的孩子而言, 可能尚無法將“打人”和“被罵”相聯繫!

內心缺乏安全感

家長工作忙或耽于玩樂, 很少照料寶寶, 很少跟寶寶溝通, 寶寶內心孤獨, 也會以打人行為來宣洩。

模仿動手行為

Advertisiment

寶寶無意中看到暴力, 有打鬥場面的電視節目, 包括某些進口的動畫片, 開始模仿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場面。 又或者某些家長有愛打人、動作粗魯等不良的習慣, 或存在家庭暴力, 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有可能會傳給寶寶。

鉛中毒或其他重金屬中毒

由於汽車尾氣污染和裝修污染, 可能會導致寶寶鉛中毒或其他重金屬中毒, 因而會引發的煩躁和打人行為越來越多發。

【如何“修理”愛動手的寶寶】

其實, 阻止孩子打人行為出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防患於未然。 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欲望, 然後搶先有所行動。 先回想一下, 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餓了以後就會愛打人?還是當他在人多的場合愛攻擊人?或者是當他去一些陌生場所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如果帶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遊玩, 無論是在途中還是到了終點, 父母都要確保自己的孩子按原來的習慣午睡, 並為他準備一些小甜點。 如果你的寶寶以前就因為想要好朋友喜愛的玩具而打了人, 那麼就告訴那個孩子的媽媽當他們一起玩的時候, 把這根“導火線”藏起來。

但是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不能完全杜絕孩子打人的行為, 那下面這些方法可能會幫到你。

1、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靜。 當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 那麼你的孩子就會向你學習, 在緊迫關頭保持耐心。

2、父母要表達你的想法和感受。 關心一下被你孩子打的小朋友, 即便被打物件是自己也要表現得很關心。 而且向孩子解釋打人使其他人受傷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告訴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會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傷心。

3、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應該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另外,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4、給孩子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替代攻擊的方法。對於學會說話的孩子們來說,使用語言是一個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議。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

5、表揚孩子積極的努力行為。應該尋找機會鼓勵孩子,可以誇獎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這次沒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試著這樣做。”

6、循環往復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打人行為的重現,1歲的孩子需要花很長時間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忍耐性,鍛煉自己皮膚的抗攻擊性,加強自己的幽默感。

而且向孩子解釋打人使其他人受傷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告訴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會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傷心。

3、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應該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另外,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4、給孩子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替代攻擊的方法。對於學會說話的孩子們來說,使用語言是一個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議。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

5、表揚孩子積極的努力行為。應該尋找機會鼓勵孩子,可以誇獎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這次沒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試著這樣做。”

6、循環往復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打人行為的重現,1歲的孩子需要花很長時間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忍耐性,鍛煉自己皮膚的抗攻擊性,加強自己的幽默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