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注意“三分教七分等”

許多父母從寶寶上幼稚園開始, 就為其“定制”了詳細的學習計畫, 兩歲學心算、繪畫, 三歲背唐詩、四歲練鋼琴、五歲學數學, 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出息, 自己心裡也更踏實。 還有些父母經常會有這樣的苦惱和擔心:“隔壁小張家的孩子早就會說話了, 我家孩子怎麼還不開口?”

其實,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都有自己的成長表。 古話說, “樹不修不直, 人不教不乖”。 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 常用“修理”來形容自己的教育。 然而, 農夫種田要尊重作物的生長規律, 按時澆水、施肥、除草, 剩下的時間, 則由它們自己生長。

Advertisiment
教育孩子也一樣, 要“三分教, 七分等”。 孩子什麼時候開花, 什麼時候結果, 什麼時候明白, 什麼時候覺醒, 都有自己的規律, 家長不能由著自己的性情, 去影響他們的成長。 否則, 急於求成的心態可能會導致“揠苗助長”的悲劇。

三分教是指教誨要適量。 說教過多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適得其反。 具體說起來, 父母應注意以下3點。

第一, 正確認識孩子的認知能力。 根據發展心理學理論,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會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超前教育往往適得其反。 比如3~6歲的孩子才能養成自我控制能力, 可以坐在教室聽講, 如果讓一個兩歲孩子認真聽講, 無疑是不切實際的。

第二, 用簡潔、易懂的方式表達。 為了讓孩子愛讀書, 猶太人會在書中悄悄夾一塊巧克力或擦上蜂蜜,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第一次接觸到書就形成“書本是甜的”這一概念。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首次感知”。 對0~3歲的嬰幼兒而言, 首次感知的經驗如同白紙上畫的第一條線。 當孩子稍大一些, 父母會問孩子, 如果發生火災, 你會帶什麼離開?孩子的回答可能各不相同, 但父母會啟發他們:書本是最珍貴的財富, 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 當孩子犯錯時, 父母也要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指出他錯在哪裡, 以及如何改正。

第三, 不當“馴獸師”, 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 他們只能依據他人的回饋來認識自己, 而父母的回饋作用即“鏡子作用”就很重要了。 建議父母以自己為榜樣, 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

Advertisiment
讓其不害怕父母的“權威”, 轉而和父母溝通。

七分等是指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賦秉性、成長步調、敏感期等, 等待孩子自我學習, 讓他自己去嘗試、去體驗、去失敗、去成功。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 不管它, 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 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 人體有一定的自愈功能, 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 父母不要過於頻繁地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給孩子自我學習和消化的時間。 孩子的成長, 需要時日和世事的打磨, 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