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時,拋開家長身份再教育

坐地鐵的時候, 我特別留意帶著孩子的父母。 在如此“人才擠擠”的環境中, 必然產生身體之接觸, 產生意念之分歧, 孕育出應時應景的教育。 這種突如其來的“教育”恰恰反映了家長的教育藝術與教育水準, 在這種擁擠不堪的惡劣環境裡, 能夠免費體驗教育案例, 也是我的一種運氣了。

某天, 我和其他人一樣被其他人“擁護”著上了地鐵。 “被進入”地鐵車廂的有男人、女人、兒童和各種包裹, 從進入車廂方式來看, 真正做到了“眾生平等”。

站在我前面的是一對母女倆, 她們之間的一舉一動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

Advertisiment

地鐵駕駛員也是人, 也會受情緒情感的影響, 這輛車就開得很“飄逸”。 在顛簸的過程中, 小女孩脫離了母親的懷抱, 伸手去夠前方不遠處的門欄杆。 她的執著與蹣跚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就在這個時候, 母親大人突然發話了:“幹什麼去啊?”孩子用力握住了門欄杆, 方才說道:“我怕摔倒啊!”母親大人又說:“到我這裡靠著, 摔不著的!”之後, 孩子不再說話, 而有意思的是, 她一隻手拉著媽媽, 另一隻手依舊死死地抓住那個欄杆。

在地鐵這種擁擠的環境中, 人都會有一種尋求安全的需要。 通常情況下, 大人會找扶手, 女人會找男人, 小孩會找家長。  

當孩子有意識地遠離家長, 尋求扶手的時候, 表明他已經開始具備“獨立”的意識了。  

也許是出於模仿,

Advertisiment
也許是出於新鮮, 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行為是“成熟”的, 是應該得到讚美和強化的。 眼前的這位母親, 非但沒有鼓勵, 反而要求孩子回到她的身邊, 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引導, 一句話就阻礙了孩子的心理成長。  

根據我對年齡性格的劃分, 30歲左右的年輕家長正處於支配期。 此時具有很強的支配欲、控制欲甚至領導欲。 他們希望孩子聽話, 聽從他們口中說出的每一句命令。 而0~6歲的孩子恰恰處於性格的服從期階段, 由於缺少完全行為能力, 他們也需要家長的全方位指引。 0~6歲, 尤其4~6歲是最佳的親子教育時期。 在這個時期, 父母給予的社會教育要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的意識, 培養獨立生存能力。 而不無遺憾的是, 大多數家長在這個需要“狠”的年齡,

Advertisiment
施予了太多的“柔”, 把孩子們徹底給教“軟”了。 在這個真正需要理性教育的時候, 家長們往往憑藉著衝動與意氣, 指揮著孩子們的言行。  

地鐵裡的母親呼喚著孩子, 滿足了自己內心的一種控制欲望, 還打著關心孩子的旗幟, 來操控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進行反駁的時候, 她感到權威性被挑戰, 頓時說道:“到我這裡靠著, 摔不著的!”她以自己的高大身材來捍衛失去的權威性。 這就好比, 人們在坐新手司機開的車, 總往後座閃, 司機這時候保證會表現出很不爽的樣子, 說道:“我開得不錯了, 好不好?”失去對方的信任自然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落差, 但那位母親也許存在一種意識上的偏差。 孩子的獨立或反叛本身並不代表不信任家長,

Advertisiment
是他們渴望接受社會化, 體現個人能力、價值或成就感的一種表現。  

所以尷尬如上, 孩子一隻手拉著母親, 一隻手仍舊扶著欄杆。 叛逆的種子就此埋下, 而那位母親卻渾然不覺。 那只拉著母親的手滿足了母親, 那只扶著欄杆的手滿足了自己。 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和諧”!事實上, 家長退一步, 孩子就會進一步。 當你有意識地發現孩子的獨立意向或行為, 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與肯定, 而不是讓他們一味地迎合你的腳步, 服從你的口味。 倘若孩子自己去扶欄杆, 你大可以說, 孩子你真棒!這樣可以讓你站得更穩、更安全!

我們太多的錯誤, 是因為我們永遠不能拋開家長這個身份。 為了孩子的獨立,

Advertisiment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拋開家長這個身份。 你的溺愛與憤怒, 都會讓我們的孩子混淆人際關係的正確認識, 從而不會正確的做人、做事。 保持理性, 減除感性, 運用科學, 摒棄主觀, 才是對孩子負責任的教育與愛。

我相信教育的能力, 也同樣相信教育的破壞力。 很多時候, 我們忽視了孩子成長的細節, 把我們的家長身份濃濃地披在了教育的身上。 在更多的時候, 教育是觀察與傾聽, 它不是一種權力, 而是一種理解與支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