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孩子應對身邊的危險

寶寶安全事故防不勝防, 家長應盡可能採取措施預防事故的發生, 除了做好各項準備:

一、陳舊的嬰兒小床

特里爾是一個6個月大的天真活潑的男孩。 有一天, 當他的母親安得爾上午9點注意到他停止哭鬧而去叫醒他時, 驚駭地發現寶貝兒子正懸吊在床欄上。 由於床墊從骨架上脫落使得掛鉤松脫, 從而導致床墊和掛鉤倒塌, 將特里爾的頭牢牢地卡在了床欄之間。 他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停止了呼吸。

1992年以來, 至少有83名兒童被有缺陷的嬰兒小床奪去了生命。 1996年, 針對舊嬰兒小床的設計缺陷所做的改動達到了一定效果,

Advertisiment
但還有一部分未做改動的陳舊嬰兒小床仍在使用。 事實上, 在過去的10年裡, 有不少小孩是在陳舊的嬰兒小床上因窒息而死亡的, 這些嬰兒小床由於床板隔得太開、太容易松脫等原因, 而使得小床主體易於塌落。

預防措施:如果嬰兒小床已使用10年以上, 就應當不再使用了。

二、氣球

愛得蒙頓一位9歲的男孩在嘴含沒吹氣的氣球掉頭對同學發笑時, 不小心吞下了氣球, 因不能呼吸而倒在地上。 老師忙把這孩子送往醫院進行緊急氣管切開手術, 但仍無力回天, 男孩第二天便死去了。

專家指出:橡膠氣球是引起兒童窒息的致命殺手, 它能根據兒童咽喉的大小而改變形狀, 從而堵塞氣管。

預防措施:不要讓孩子玩沒吹氣的氣球,

Advertisiment
也不要玩氣球碎片。

三、小孩睡成人床

瑪麗婭有了一個可愛的小寶寶, 自從這個金髮碧眼的女兒出世後, 瑪麗婭一刻也捨不得離開她。 但有一天, 當丈夫答應會好好照看寶寶後, 瑪麗婭才和她的表姐一同外出了一段時間。 當她回家發現4個月大的女兒不在嬰兒床上時, 她焦急地問道:"女兒呢?"睡夢中的丈夫伸開手腳躺在床上, 睡意朦朧地喃喃道:"女兒就在這裡, 和我在一起呀!"瑪麗婭定睛一看, 不覺大驚失色, 丈夫的手臂使床單的皺褶堵塞了女兒的呼吸, 一個活生生的小生命就這樣夭折了。

自1991年以來, 加拿大至少有20名小孩因睡在成人床上而死亡。 有的是因為頭被卡在了床墊和床架或靠背之間,

Advertisiment
有的則是因為放在軟床的凹陷上而窒息。

專家建議:小孩在一定時期內應當睡在自己的小床上。

四、桶的危險性

當加麗和米爾斯夫婦用水桶清潔地板時, 他們的孩子安德魯正在一旁的兒童學步車裡學步。 他們因出去修理越野車耽擱了一會兒時間, 當他們夫妻倆回到室內時, 發現學步車傾倒, 安德魯已被淹死在水桶裡。 根據加拿大紅十字協會的調查表明, 1991年至1993年的3年時間裡, 就有35名4歲及以下的小孩淹死在自家的浴缸、便池、洗衣機或熱水桶裡。

專家指出:小孩的身體與頭部不成比例, 頭重腳輕, 腹肌和頸肌不發達, 他們一旦掉進水桶或浴缸裡, 往往無法自救。

預防措施:不要把水桶放在小孩能接近的地方, 在沒有人陪伴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不要讓孩子獨自呆在浴室裡。

五、購物手推車

一天, 2歲大的丹妮坐在購物手推車上跟著祖父逛建材商店時, 由於購物手推車突然翻倒, 32公斤重的木材把她壓翻在地, 造成嚴重的腦部受傷而死亡。

預防措施:專家提醒年輕父母:小孩應坐在專門為他設置的地方, 不要隨意亂坐。 如果小孩不適合坐手推車, 就不要把他放在上面。

六、寬鬆的服裝

1992年以來, 加拿大至少有15名孩子因衣服被操場上的運動設施纏住而死亡。

預防措施:兒童寧可穿高領衫, 也不要戴圍巾。 家長決不要在孩子脖子上系(包括手套在內的)任何東西。

衛生部門提醒家長、學校教師和幼托中心的保育人員:要注意到圍巾、寬鬆的服裝及頭巾等潛在危險因素。

Advertisiment

七、自動售貨機

在安大略的一個貨車場, 當加里跑向自動售貨機為朋友購買果汁飲料時, 由於沒投錢, 他扳動售貨機向前傾斜以使罐裝飲料倒出來。 由於過於傾斜, 自動售貨機倒在了地上……加里遲遲未歸, 讓朋友們甚覺奇怪, 最後他們發現他已被自動售貨機壓死了。

預防措施:警告兒童決不要搖晃或傾倒自動售貨機。

不可能時刻不離的保護孩子, 更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試想一下, 如果每次離開寶寶我們都要提心吊膽,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假如我們每離開寶寶一刻, 他都將自身難保, 那又是怎樣一種悲哀!其實孩子從小就有一定的認識危險和保護自己的本能, 我們需要做的是發展這種能力而不是去簡單的代替孩子戰勝困難。

儘管害怕孩子遭遇危險,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他們關到籠子里加以保護,最積極的辦法是教給孩子掌握識別和抵禦危險的本領.人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一個魚講的是在別人饑餓的時候,我們送給他一條魚充饑,第二個漁則是說別人需要時我們教給他打魚的本領,顯而易見,授之以魚只能惠及一時,而授之以漁才能夠恩及永遠.

面對幼小的孩子,任何一位元家長都會出於本能地進行保護,但如果我們做的過度了,不僅會限制孩子能力的發展,還會讓他在心理上產生依賴,喪失自信,喪失獨立自主的精神。我經常看到扶著欄杆靈活上下樓梯的寶寶卻不會放手走路,儘管孩子總有一天不再需要牽著家長的大手,可到那個時候他就已經很難追上同齡的夥伴了。還有的家長因為怕寶寶生病,恨不得把家裡變成無菌室,不讓寶寶接觸任何未經消毒的東西,結果孩子反倒嬌嫩的弱不禁風.

示範而不說教

教給寶寶識別危險千萬不能性急,也不能空談道理.孩子認識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還必須具體形象的去感知.家長教寶寶正面的東西相對容易,我們可以讓孩子去看、去聽、去觸摸、去體驗,然後不斷重複總結經驗。可是危險的東西就完全不能這樣,躲還來不及怎麼可以讓寶寶身臨其境呢?所以“危險”常常是抽象的概念,寶寶理解起來會更難一些,家長的努力也就需要更多一些.

教給孩子識別和抵禦危險大概包括三個方面,首先要讓寶寶認識什麼是危險.家長需要提醒孩子注意危險的事物和危險的活動,關鍵要做到引起寶寶的注意而不要激起他的興趣.其次要讓寶寶理解它們為什麼危險.這時一定要適應寶寶的認知能力,利用曾經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不良體驗,通過歸納、總結或類比等方法幫助孩子理解.比如孩子曾經被溫熱水燙過或者見過塑膠玩具被開水燙變了形,家長就可以利用寶寶已經知道的概念來做比喻.

第三要讓寶寶學會應對危險的辦法,包括提高運動和操作技能,主動避開危險,積極尋求幫助等等.注意應該是鍛煉寶寶增長技能事先抵禦危險,而不是讓孩子遭受傷害以後簡單的發洩情緒.比如,看到小狗沖自己跑過來,可以跳到一邊躲到樹後大叫兩聲,而不是嚇的坐在地下大哭。再比如,遇到小朋友之間的衝突,不要教孩子動武反抗,因為這樣常常帶來更大的危險,較好的辦法是抵消對方的進攻,比如大叫、求救、跑掉、告狀等等。總之家長要運用形象的示範幫助孩子學會戰勝危險的本領。

有一個有趣的心理學試驗叫做“視崖”反應,就是在平地上畫一個懸崖,讓寶寶從一側爬過去,結果幾乎所有的寶寶都在“懸崖”邊上停了下來,有的轉身就爬回來,有的坐在“懸崖”邊上大哭不止。我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家長,其實孩子從小就有一定的認識危險和保護自己的本能,我們需要做的是發展這種能力而不是去簡單的代替孩子戰勝困難。

儘管害怕孩子遭遇危險,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他們關到籠子里加以保護,最積極的辦法是教給孩子掌握識別和抵禦危險的本領.人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一個魚講的是在別人饑餓的時候,我們送給他一條魚充饑,第二個漁則是說別人需要時我們教給他打魚的本領,顯而易見,授之以魚只能惠及一時,而授之以漁才能夠恩及永遠.

面對幼小的孩子,任何一位元家長都會出於本能地進行保護,但如果我們做的過度了,不僅會限制孩子能力的發展,還會讓他在心理上產生依賴,喪失自信,喪失獨立自主的精神。我經常看到扶著欄杆靈活上下樓梯的寶寶卻不會放手走路,儘管孩子總有一天不再需要牽著家長的大手,可到那個時候他就已經很難追上同齡的夥伴了。還有的家長因為怕寶寶生病,恨不得把家裡變成無菌室,不讓寶寶接觸任何未經消毒的東西,結果孩子反倒嬌嫩的弱不禁風.

示範而不說教

教給寶寶識別危險千萬不能性急,也不能空談道理.孩子認識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還必須具體形象的去感知.家長教寶寶正面的東西相對容易,我們可以讓孩子去看、去聽、去觸摸、去體驗,然後不斷重複總結經驗。可是危險的東西就完全不能這樣,躲還來不及怎麼可以讓寶寶身臨其境呢?所以“危險”常常是抽象的概念,寶寶理解起來會更難一些,家長的努力也就需要更多一些.

教給孩子識別和抵禦危險大概包括三個方面,首先要讓寶寶認識什麼是危險.家長需要提醒孩子注意危險的事物和危險的活動,關鍵要做到引起寶寶的注意而不要激起他的興趣.其次要讓寶寶理解它們為什麼危險.這時一定要適應寶寶的認知能力,利用曾經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不良體驗,通過歸納、總結或類比等方法幫助孩子理解.比如孩子曾經被溫熱水燙過或者見過塑膠玩具被開水燙變了形,家長就可以利用寶寶已經知道的概念來做比喻.

第三要讓寶寶學會應對危險的辦法,包括提高運動和操作技能,主動避開危險,積極尋求幫助等等.注意應該是鍛煉寶寶增長技能事先抵禦危險,而不是讓孩子遭受傷害以後簡單的發洩情緒.比如,看到小狗沖自己跑過來,可以跳到一邊躲到樹後大叫兩聲,而不是嚇的坐在地下大哭。再比如,遇到小朋友之間的衝突,不要教孩子動武反抗,因為這樣常常帶來更大的危險,較好的辦法是抵消對方的進攻,比如大叫、求救、跑掉、告狀等等。總之家長要運用形象的示範幫助孩子學會戰勝危險的本領。

有一個有趣的心理學試驗叫做“視崖”反應,就是在平地上畫一個懸崖,讓寶寶從一側爬過去,結果幾乎所有的寶寶都在“懸崖”邊上停了下來,有的轉身就爬回來,有的坐在“懸崖”邊上大哭不止。我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家長,其實孩子從小就有一定的認識危險和保護自己的本能,我們需要做的是發展這種能力而不是去簡單的代替孩子戰勝困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