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孩子懂禮貌 父母們粗魯沒?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 也是社交技巧, 孩子可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 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 父母必須要有禮貌。 但是, 父母經常很粗魯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

案例一:

媽媽帶著女兒小藝出去玩耍, 在路上碰到了隔壁的一位阿姨, 小藝媽媽便上前去閒聊了起來, 此時的小藝只是緊緊跟在媽媽後面, 並不願意主動與人打招呼。 小藝媽媽就立馬急了, “這孩子, 怎麼不叫阿姨好呀, 快叫呀!”可是小藝還是一臉不情願, 媽媽越催她越是緊閉著嘴巴, 隔壁阿姨就說,

Advertisiment
“小孩子嘛, 可能害羞啦。 ”當隔壁阿姨要告別回家時, 小藝媽媽又開口說, “乖, 跟阿姨說再見, 快點。 ”可小藝還是沉默是金, 小藝媽媽頓時覺得自己臉上無光了, 這孩子怎麼就這麼不聽話, 當著隔壁阿姨的面指責;“這孩子, 真不懂事, 平時都教壞了!”

案例二:

小欣正在家裡玩的不亦樂乎, 此時有客人來到家裡拜訪, 小欣只顧著玩自己的, 並沒有主動叫叔叔阿姨好, 小欣父母覺得孩子太沒有禮貌了, 會讓人覺得沒教養, 於是抓住時機就開始教唆:“爸爸媽媽平時是怎樣教你的呀, 客人來了, 要叫叔叔阿姨好啊, 小朋友要懂禮貌!” 誰知小欣只是看了客人一眼, 冷漠的扭頭就回房間, 留下尷尬的父母, 頓時讓父母覺得臉上無光。

案例三:

媽媽帶著云云去竄親戚,

Advertisiment
到親戚家時, 長輩們都很和藹的微笑著跟云云打招呼, 可是云云似乎很避忌, 扮作熟視無睹不理人, 一旁的媽媽著急了, 命令孩子要回應, 在媽媽的三申五令之下, 云云勉為其難地敷衍一聲, 真是讓媽媽束手無策乾著急。

自動播放開關 自動播放 育兒百科:孩子不懂禮貌怎麼辦? 正在載入... <>

絕大多數家長都很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現, 尤其在“禮貌”方面, 家長都希望孩子遵從成年人制定的禮節:主動與人打招呼、會使用禮貌用語、有文明的言行舉止, 等等。 為此, 家長們教導、督促、提醒甚至強迫孩子去懂禮貌, 但是, 結果呢?孩子們會不會言聽計從呢?

父母要求孩子學會尊重, 但是, 父母自己卻很難做到以要求孩子尊重自己的方式去尊重孩子。

Advertisiment

要知道, 如果父母催著逼著孩子有禮貌、如果父母當著別人的面責駡孩子沒禮貌, 這樣的方式, 本身就是不禮貌的!

父母要“面子”, 孩子也是人, 孩子也有“面子”啊。 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懂禮貌, 臉上無光;那麼當孩子在大庭廣眾被爸爸媽媽催促著喊人、甚至挨批, 孩子又是多麼難堪的感覺啊?不光要“面子”, 而且還要“裡子”!孩子雖然年齡小, 但是也有自尊心, 應該是比成人更加強烈的自尊, 同時情感上也更加敏感脆弱, 那麼誰來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

教孩子懂禮貌, 你粗魯了嗎?你催促孩子與人打招呼了嗎?你強迫孩子彬彬有禮了嗎?你當眾指出孩子的不足了嗎?你是通過責駡批評的方式引導孩子嗎?

Advertisiment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 也是社交技巧, 孩子可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 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 父母必須要有禮貌。 但是, 父母經常很粗魯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

怎樣通過禮貌的方式教孩子懂禮貌?

在教育孩子懂禮貌的時候, 父母本身必須要有禮貌。 不能強迫催促, 不能當眾指責, 一是要尊重孩子, 二是要以身作則。 還是上面的幾個例子, 我們重新思考一下, 怎麼做會更好、更有效。

1、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與人打招呼, 那麼, 父母首先自己要與人打招呼。

比如上面小藝的媽媽, 她應該就要首相向別人問好, “小王, 您好!”“很久不見, 最近還好嗎?”“早上好, 您這是去哪兒啊?”“我們先走了,

Advertisiment
再見, 有空再聊。

我們總是擺出一副家長的架子, 一邊喝斥著:“寶貝, 快叫阿姨!”一邊自己都沒顧上跟別人問好;一邊督促著“寶貝, 快跟阿姨再見!”一邊自己都沒顧上跟別人道別。

2、把孩子當做和成人一樣平等的“人”, 如果你希望孩子接納對方, 那麼就友好地進行介紹。

比如, 小藝媽媽應該這樣跟孩子說:“寶貝, 這是小王阿姨, 是媽媽的朋友。 ”再跟朋友說:“這位是我的女兒, 小藝。 ”如此一來, 孩子能夠明顯感覺到被尊重, 就能很快放鬆下來, 你不需要教他叫人, 他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會自發地表達禮貌。

3、如果孩子對家裡來的客人無動於衷, 那麼, 父母要把招待客人的禮節,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去感染孩子;而不是作為一道命令, 灌輸給孩子。

比如,不要說“寶貝,快叫阿姨!”而是說“阿姨來我們家玩呢,看阿姨多高興啊!你高興嗎?”不要說“寶貝,快給阿姨倒杯茶!”而是說“阿姨走了這麼遠的路,一定口渴了,我們給阿姨倒杯茶吧?”這樣做,是順其自然地在生活中產生禮貌的意識。

4、禮貌不僅是“面子”,更是“裡子”。不要把禮貌當成一種虛偽的表面形式,禮貌的真正意義在於表達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內涵,所以,父母更應該培養孩子做人的品質,而不僅僅是教幾句禮貌用語。

比如,如果別人幫助了我們,不要只教孩子:“快說謝謝啊!”而應該解釋說謝謝的意義:“叔叔為了開車先送我們回家,特地繞了一大圈路,結果他自己回家就很晚了,對嗎?我們應該謝謝叔叔!”

如果我們冒犯了別人,給別人造成了麻煩,不要只教孩子:“快說對不起!”而應該解釋說對不起的意義:“你剛才不小心把顏料濺到小妹妹手上了,她弄髒了很不開心,我們應該跟她道歉,幫她擦乾淨手。”等等。禮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外在表現,只注重面子的虛偽禮貌沒有意義。

5、身教大於言傳,“三寸不爛之舌”對於孩子根本不起作用,甚至適得其反。教育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要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地“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

比如,爺爺每天早晨都會笑著說:“寶貝,早上好!”當爸爸起床時,孩子也會開心地說:“爸爸,早上好!”

就是這樣潛移默化,教育都融入在生活細節中,不顯山不露水不留痕跡,根本無需你費口舌去說教,環境的薰陶很有力量。

有的人可能覺得,在自己家裡還那麼客套幹嘛?一家人用這麼多禮貌用語,豈不是太見外了?其實不然,禮貌是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無論在哪裡都一樣。你怎麼能要求孩子在家裡不用說“謝謝”但是在公共場合卻必須說“謝謝”呢?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父母必須要有禮貌。但是,父母經常很粗魯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

6、如果父母自己已經做好了榜樣,如果父母已經做到了尊重和平等,但是,孩子還是拒絕,那麼,千萬不要動怒,不要當眾指責孩子。一方面,在別人面前,你只需要表達你自己的那一部分禮貌,就足夠了;另一方面,私下和孩子進行溝通,採取其它技巧進行引導。

比如,別人幫助了孩子,或者送給孩子禮物,不要督促孩子:“寶貝,快謝謝阿姨啊!”你只需要向別人表達你自己的感謝:“小王,謝謝您的幫助!”“小王,謝謝您的禮物!”在事後,再與孩子溝通:“幸好有小王阿姨的幫助,否則我們就有麻煩了”,“小王阿姨給你的禮物真好看,你喜歡嗎?如果我們現在打個電話給阿姨表示感謝,我想她一定會很開心的!”這樣的引導,比直接批評孩子,更有效。

7、微笑,也是禮貌待人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經常處於“微笑”的環境中,近朱者赤,自然就會學著微笑待人;如果孩子經常處於“橫眉怒目”的環境中,近墨者黑,自然也是蠻橫無禮。

8、在探親訪友、參加聚會、集體活動、公共場所遊玩的時候,是給孩子示範禮貌的好時機。

比如,在公共場合,我們要遵守秩序、不要大聲喧嘩;乘坐公共汽車,有人讓座要表示感謝;帶孩子到別人家做客,我們不要隨便亂翻別人的櫃子抽屜、不要在主人家的床上打打鬧鬧;在餐桌上,不要搶食物;等等。

至於怎麼“教”,還是上文說的,不是光憑一張嘴,不是靠督促,不是靠強迫,不是靠命令;而是靠示範,靠感染力。

9、禮貌,是無條件的生活習慣,不要用物質去刺激和引誘孩子懂禮貌。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大人鼓動孩子叫人:“快叫叔叔!”孩子不叫,大人拿出一塊糖:“你要是叫叔叔,叔叔給你糖吃!”媽媽也慫恿:“叫叔叔啊,叔叔有好吃的!”

兩種結果,一種是孩子如願叫人、拿走糖果,孩子是真的明白禮貌的意義嗎?還是為了那個誘惑?另一種是,孩子堅決不屈,這時大人又說:“你不乖,你不懂禮貌!你不是好孩子!叔叔不喜歡你了!”這不是拿孩子當寵物逗弄嗎?是不是叫了“叔叔好”,才有大人的好臉色?是不是說了“謝謝”,才有糖果吃?是不是講了“對不起”,才可以看動畫片?這樣豈不是讓孩子學得很“勢利”,為了得到這些獎賞和利益,才勉強去做些“有禮貌”的行為?

10、通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瞭解人際交往的基本禮節。

比如,我們和孩子分別扮演服務員和顧客,扮演醫生和患者,扮演老師和學生,扮演員警和路人,扮演主人和客人,在遊戲當中,給孩子演示怎樣與別人交流、怎樣征得別人的同意、怎樣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和感謝,等等。

11、每個孩子的性格氣質不同,有的靦腆內斂,不要強迫孩子熱情。

有時候你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引導教育,你的孩子就是死活不肯向客人問好,最後還可能大哭大鬧。孩子的表現,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許是他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也許是他害羞膽怯,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而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性格,不要強迫孩子在外人面前怎麼表現。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父母必須要有禮貌。但是,父母經常很粗魯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

“退化”了?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懂禮貌?

孩子有孩子的發展規律,我們只有瞭解孩子,才能解開困惑。

芸芸在1歲多到2歲的時候,特別有禮貌,見到誰都會打招呼,一臉燦爛的笑容,小嘴兒像抹了蜜一樣甜。進了電梯,會跟電梯阿姨問好;到超市買東西,會跟售貨員阿姨問好;到停車場,還會跟管理人員問好。“你好”、“再見”、“謝謝”,整天都掛在嘴邊。當孩子被別人表揚的時候,當媽的心裡肯定也得意。

然而“好景不長”,快3歲的時候,芸芸忽然“退化”了。見人都是冷漠無語,有時候我也會悄悄地提醒笑笑(但不是強迫),然而笑笑無動於衷,即便媽媽非常尊重他,平等地對待他,他依然緘口不言。

從兒童的發展特點來看,1,2歲的時候,語言快速發展,交流能力突飛猛進,這個時候,很愛說話,並且希望得到別人呼應。當孩子說一聲“你好”看見別人高興地笑,或者回一句“小朋友你好!”他就是非常有成就感。

到了3歲左右,孩子逐漸擴大了視野,有一定的社會經歷。這個時候,他會出現一定的防備心理,對外人尤其是陌生人有一定的警覺性,甚至還有敵意,他自己在試探“安全”和“危險”。所以,這個時候,他比較敏感,又顯得有點畏縮。當父母督促孩子叫人時,孩子反而不情願,於是很多父母埋怨:“小的時候還知道講禮貌,你怎麼越大越不懂事呢?”

其實孩子的“退化”表現是正常的,並非“越大越不懂事”,父母不要太著急。孩子有警覺和防備,知道通過沉默來自我保護,這是好事啊。在自己不確定的環境裡,“沉默是金”嘛。

另外,孩子並不理解父母所謂的“面子”,孩子想:憑什麼要叫人?這個人或許跟爸爸媽媽有關係,可是跟我有什麼關係啊?他只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感興趣。

蒙特梭利曾說,在“兒童之家”裡的孩子,當有許多成人來園參觀時,孩子的表現一如平常,該幹嘛幹嘛,孩子不需要對客人表達禮貌,孩子正在發展自我,不應被其他事物打擾,不需過多關注他人的感受,否則他們真會無所適從。

確實如此,兩三歲的孩子,正抱著滿腔好奇心、在瘋狂地探索世界,他們剛剛建立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為什麼要用成人世界的“禮貌”去約束他們呢?他們只屬於他們自己。父母不要著急,等待孩子慢慢成長吧。

即便真的到了該懂禮貌的年齡,孩子如果不能從內心理解“禮貌”,那麼他就不會表現出“禮貌”。孩子是最真實的,不會掩飾,不會偽裝,我們不必要求他強顏歡笑、熱情洋溢地去跟人打招呼。不要強迫孩子“應酬”!

禮貌和修養不完全是一回事!

一個人“懂禮貌”和“有修養”不完全是一回事。“懂禮貌”,可能只是表面的言行,可能只是一種形式;而“有修養”,則是內涵,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真誠、善良、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人,這不是學幾句簡單的禮貌用語,就可以做到的。

小編總結: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有禮貌的孩子幾乎是每一位父母必修的課程,或許由於某些原因,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像父母教育的那樣子彬彬有禮,這個時候的父母千萬不要發脾氣責怪孩子,因為父母的言行也是會影響孩子的,教育孩子禮貌,父母怎麼可以先粗魯呢?父母應做的就是以身作則,禮貌對人,甚至是禮貌對待自己的孩子,唯有這樣,孩子才會學會尊重別人,禮讓對人!

比如,不要說“寶貝,快叫阿姨!”而是說“阿姨來我們家玩呢,看阿姨多高興啊!你高興嗎?”不要說“寶貝,快給阿姨倒杯茶!”而是說“阿姨走了這麼遠的路,一定口渴了,我們給阿姨倒杯茶吧?”這樣做,是順其自然地在生活中產生禮貌的意識。

4、禮貌不僅是“面子”,更是“裡子”。不要把禮貌當成一種虛偽的表面形式,禮貌的真正意義在於表達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內涵,所以,父母更應該培養孩子做人的品質,而不僅僅是教幾句禮貌用語。

比如,如果別人幫助了我們,不要只教孩子:“快說謝謝啊!”而應該解釋說謝謝的意義:“叔叔為了開車先送我們回家,特地繞了一大圈路,結果他自己回家就很晚了,對嗎?我們應該謝謝叔叔!”

如果我們冒犯了別人,給別人造成了麻煩,不要只教孩子:“快說對不起!”而應該解釋說對不起的意義:“你剛才不小心把顏料濺到小妹妹手上了,她弄髒了很不開心,我們應該跟她道歉,幫她擦乾淨手。”等等。禮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外在表現,只注重面子的虛偽禮貌沒有意義。

5、身教大於言傳,“三寸不爛之舌”對於孩子根本不起作用,甚至適得其反。教育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要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地“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

比如,爺爺每天早晨都會笑著說:“寶貝,早上好!”當爸爸起床時,孩子也會開心地說:“爸爸,早上好!”

就是這樣潛移默化,教育都融入在生活細節中,不顯山不露水不留痕跡,根本無需你費口舌去說教,環境的薰陶很有力量。

有的人可能覺得,在自己家裡還那麼客套幹嘛?一家人用這麼多禮貌用語,豈不是太見外了?其實不然,禮貌是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無論在哪裡都一樣。你怎麼能要求孩子在家裡不用說“謝謝”但是在公共場合卻必須說“謝謝”呢?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父母必須要有禮貌。但是,父母經常很粗魯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

6、如果父母自己已經做好了榜樣,如果父母已經做到了尊重和平等,但是,孩子還是拒絕,那麼,千萬不要動怒,不要當眾指責孩子。一方面,在別人面前,你只需要表達你自己的那一部分禮貌,就足夠了;另一方面,私下和孩子進行溝通,採取其它技巧進行引導。

比如,別人幫助了孩子,或者送給孩子禮物,不要督促孩子:“寶貝,快謝謝阿姨啊!”你只需要向別人表達你自己的感謝:“小王,謝謝您的幫助!”“小王,謝謝您的禮物!”在事後,再與孩子溝通:“幸好有小王阿姨的幫助,否則我們就有麻煩了”,“小王阿姨給你的禮物真好看,你喜歡嗎?如果我們現在打個電話給阿姨表示感謝,我想她一定會很開心的!”這樣的引導,比直接批評孩子,更有效。

7、微笑,也是禮貌待人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經常處於“微笑”的環境中,近朱者赤,自然就會學著微笑待人;如果孩子經常處於“橫眉怒目”的環境中,近墨者黑,自然也是蠻橫無禮。

8、在探親訪友、參加聚會、集體活動、公共場所遊玩的時候,是給孩子示範禮貌的好時機。

比如,在公共場合,我們要遵守秩序、不要大聲喧嘩;乘坐公共汽車,有人讓座要表示感謝;帶孩子到別人家做客,我們不要隨便亂翻別人的櫃子抽屜、不要在主人家的床上打打鬧鬧;在餐桌上,不要搶食物;等等。

至於怎麼“教”,還是上文說的,不是光憑一張嘴,不是靠督促,不是靠強迫,不是靠命令;而是靠示範,靠感染力。

9、禮貌,是無條件的生活習慣,不要用物質去刺激和引誘孩子懂禮貌。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大人鼓動孩子叫人:“快叫叔叔!”孩子不叫,大人拿出一塊糖:“你要是叫叔叔,叔叔給你糖吃!”媽媽也慫恿:“叫叔叔啊,叔叔有好吃的!”

兩種結果,一種是孩子如願叫人、拿走糖果,孩子是真的明白禮貌的意義嗎?還是為了那個誘惑?另一種是,孩子堅決不屈,這時大人又說:“你不乖,你不懂禮貌!你不是好孩子!叔叔不喜歡你了!”這不是拿孩子當寵物逗弄嗎?是不是叫了“叔叔好”,才有大人的好臉色?是不是說了“謝謝”,才有糖果吃?是不是講了“對不起”,才可以看動畫片?這樣豈不是讓孩子學得很“勢利”,為了得到這些獎賞和利益,才勉強去做些“有禮貌”的行為?

10、通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瞭解人際交往的基本禮節。

比如,我們和孩子分別扮演服務員和顧客,扮演醫生和患者,扮演老師和學生,扮演員警和路人,扮演主人和客人,在遊戲當中,給孩子演示怎樣與別人交流、怎樣征得別人的同意、怎樣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和感謝,等等。

11、每個孩子的性格氣質不同,有的靦腆內斂,不要強迫孩子熱情。

有時候你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引導教育,你的孩子就是死活不肯向客人問好,最後還可能大哭大鬧。孩子的表現,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許是他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也許是他害羞膽怯,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而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性格,不要強迫孩子在外人面前怎麼表現。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父母必須要有禮貌。但是,父母經常很粗魯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

“退化”了?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懂禮貌?

孩子有孩子的發展規律,我們只有瞭解孩子,才能解開困惑。

芸芸在1歲多到2歲的時候,特別有禮貌,見到誰都會打招呼,一臉燦爛的笑容,小嘴兒像抹了蜜一樣甜。進了電梯,會跟電梯阿姨問好;到超市買東西,會跟售貨員阿姨問好;到停車場,還會跟管理人員問好。“你好”、“再見”、“謝謝”,整天都掛在嘴邊。當孩子被別人表揚的時候,當媽的心裡肯定也得意。

然而“好景不長”,快3歲的時候,芸芸忽然“退化”了。見人都是冷漠無語,有時候我也會悄悄地提醒笑笑(但不是強迫),然而笑笑無動於衷,即便媽媽非常尊重他,平等地對待他,他依然緘口不言。

從兒童的發展特點來看,1,2歲的時候,語言快速發展,交流能力突飛猛進,這個時候,很愛說話,並且希望得到別人呼應。當孩子說一聲“你好”看見別人高興地笑,或者回一句“小朋友你好!”他就是非常有成就感。

到了3歲左右,孩子逐漸擴大了視野,有一定的社會經歷。這個時候,他會出現一定的防備心理,對外人尤其是陌生人有一定的警覺性,甚至還有敵意,他自己在試探“安全”和“危險”。所以,這個時候,他比較敏感,又顯得有點畏縮。當父母督促孩子叫人時,孩子反而不情願,於是很多父母埋怨:“小的時候還知道講禮貌,你怎麼越大越不懂事呢?”

其實孩子的“退化”表現是正常的,並非“越大越不懂事”,父母不要太著急。孩子有警覺和防備,知道通過沉默來自我保護,這是好事啊。在自己不確定的環境裡,“沉默是金”嘛。

另外,孩子並不理解父母所謂的“面子”,孩子想:憑什麼要叫人?這個人或許跟爸爸媽媽有關係,可是跟我有什麼關係啊?他只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感興趣。

蒙特梭利曾說,在“兒童之家”裡的孩子,當有許多成人來園參觀時,孩子的表現一如平常,該幹嘛幹嘛,孩子不需要對客人表達禮貌,孩子正在發展自我,不應被其他事物打擾,不需過多關注他人的感受,否則他們真會無所適從。

確實如此,兩三歲的孩子,正抱著滿腔好奇心、在瘋狂地探索世界,他們剛剛建立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為什麼要用成人世界的“禮貌”去約束他們呢?他們只屬於他們自己。父母不要著急,等待孩子慢慢成長吧。

即便真的到了該懂禮貌的年齡,孩子如果不能從內心理解“禮貌”,那麼他就不會表現出“禮貌”。孩子是最真實的,不會掩飾,不會偽裝,我們不必要求他強顏歡笑、熱情洋溢地去跟人打招呼。不要強迫孩子“應酬”!

禮貌和修養不完全是一回事!

一個人“懂禮貌”和“有修養”不完全是一回事。“懂禮貌”,可能只是表面的言行,可能只是一種形式;而“有修養”,則是內涵,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真誠、善良、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人,這不是學幾句簡單的禮貌用語,就可以做到的。

小編總結: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有禮貌的孩子幾乎是每一位父母必修的課程,或許由於某些原因,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像父母教育的那樣子彬彬有禮,這個時候的父母千萬不要發脾氣責怪孩子,因為父母的言行也是會影響孩子的,教育孩子禮貌,父母怎麼可以先粗魯呢?父母應做的就是以身作則,禮貌對人,甚至是禮貌對待自己的孩子,唯有這樣,孩子才會學會尊重別人,禮讓對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