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孩子帶著文明禮儀走向社會

所謂的文明禮儀, 不僅僅是一種過程和形式, 它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真是感受, 是對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表現。 我女兒在三歲的時候就鸚鵡學舌的學會了說對不起, 當時的我很高興。 但過了一陣子我發現, 一旦她做錯了事情, 沒有一絲的愧疚感, 而是敷衍了事的說句對不起完事。 於是, 我一直找各種機會跟她解釋“對不起、謝謝”等禮貌用語的含義。

女兒的舞蹈跳的非常好, 有一次, 幼稚園舉辦文娛活動表演, 我答應了她要陪她一起去觀看, 但由於一些原因錯過了, 女兒埋怨我後, 一直沉默不說話。 在她臨睡時,

Advertisiment
我真誠的對她說:“寶貝。 媽媽知道你很棒, 我也很希望看到你出色的表演, 錯過了這麼精彩的時刻媽媽也很傷心, 更為失信於你而感到對不起。 ”女兒聽完後, 緊緊的抱住了我, 哭了。

作為父母, 不能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 也要學會向孩子認錯, 做錯事的時候也要發自內心的跟孩子說聲對不起, 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懂得“對不起”不是一件輕描淡寫的事情。

同樣, 在孩子聽話的幫助我接過一件小事物的時候, 我也會很認真的說聲謝謝, 孩子下說“媽媽好”的時候, 我也會同樣的回應句“寶寶好”。 漸漸地, 女兒就改掉了濫用禮貌用語的壞習慣, 她懂得了這些詞語是用來傳遞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  

以“童心”引起孩子的共鳴

女兒剛入幼稚園時,

Advertisiment
經常喜歡搶奪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或許這也是別的小朋友普遍的弱點。 我也曾告訴過她要懂得謙讓, 但是效果卻不明顯, 她說謙讓並不會讓她覺得高興。 我明白了, 女兒並沒有在謙讓的過程中感受到別人的熱情。 或許有些家長會這樣跟孩子說:“如果別人跟你搶玩具, 你可以對他說我們一起玩好嗎?”但其實, 相互合作是社交禮儀最為複雜的一種, 孩子會更難以應對。 於是, 我對女兒的改造首先從謙讓開始。

平時, 我會儘量多抽點時間陪伴女兒, 但這次我沒有這樣做, 而是以一個大人的身份和他一起玩。 我會告訴他我也喜歡那些可愛的玩具, 甚至會邀請其他的小朋友一起來家裡玩。 開始,

Advertisiment
我也會和她以及別的小朋友搶玩具, 後來我告訴他:“本來我們玩的很高興, 可是跟別人搶玩具很不高興, 怎麼辦呢?”後來, 我看的出, 他的小腦袋瓜也在想著這個問題。 終於, 在一次與別的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 她學會了謙讓, 把玩具讓出來給別人玩。 我馬上變得很興奮, 並大聲的告訴其他孩子:“我女兒真好, 明天還要一起玩”, 我的快樂也感染了其他的孩子。 漸漸的, 在他們見的遊戲中, 謙讓有禮成了常見的事情, 而女兒也很少和小夥伴們發生矛盾。  

成人禮儀不要強加給孩子

還有一次, 我帶著女兒去和大學同學聚餐, 我的同學中也有攜帶孩子的, 聚餐的地方有著很多稀奇古怪吸引孩子的東西。 席間, 有的孩子就恭恭敬敬的在那坐著,

Advertisiment
生怕做錯事情。 而我的女兒則東跑西跑, 興奮不已, 還不小心打碎了別人的酒杯。 對此, 我並沒有大聲斥責嚴厲批評, 而是讓她小心一些, 之後曾有好心的同學勸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不能慣著, 還拿那個恭恭敬敬的孩子和女兒作對比。 但想必她卻不知道, 這次聚餐讓位心情五味雜陳, 並不是因為女兒的好動, 而是因為那個安靜的孩子。

我感到很不解, 為什麼大人說話小孩子就得安靜, 而不是大人們給孩子讓出空間?大人聚餐往往不只是吃飯, 更多的是為了交流, 孩子不玩樂那還能幹嗎?為什麼不能讓他們的天性得到釋放呢?為什麼孩子碰翻酒杯就該斥責, 大人碰翻酒杯就是理所當然的?愛玩好動, 好奇心強是每個孩子應有的天性,

Advertisiment
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扼殺孩子天性的事情更殘酷了, 我不能保證女兒今後一定會比那個安靜的孩子優秀, 但是我享受孩子的天真快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