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你如何讓寶寶學會如廁

寶寶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脫離尿布生活呀?這可是年輕父母們都會遇上的頭痛問題。 不過,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都開始意識到寶寶的如廁行為就像學走路一樣, 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的過程, 它的順利完成不取決於父母的主觀願望, 而在於你家寶寶動作與心智兩方面的成熟度和它們的完美配合。

何時開始如廁訓練更合適?

太早開始的訓練與太晚開始的一樣糟糕。 寶寶太小, 如廁訓練會給他造成莫大的壓力和挫折感, 甚至出現便秘、拒絕排便及上廁所退縮等反應;而寶寶兩歲半還在白天兜著尿不濕的話,

Advertisiment
會讓他自卑, 也會令他在群體生活中成為笑柄, 後者也是一種精神壓力。 那麼, 有哪些線索可以幫助父母判斷如廁訓練該開始了呢?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 寶寶可以保持尿片乾燥達兩小時以上, 或在小睡時不尿;

● 寶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並聽得懂簡單的指令;

● 寶寶對他人上廁所表示出興趣;

● 寶寶可以走過去坐好;

● 寶寶可以在口頭上或行動上表達想解便的欲念;

● 寶寶可以將衣服拉下或拉起;

● 寶寶可以獨立地表達“願意”還是“不願意”。

2000年兒保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 絕大多數父母在寶寶18到24個月之間開始如廁訓練, 80%的寶寶在兩歲零4個月可以完成白天的訓練, 到3歲左右才能完成夜間訓練。

專家發現男孩在訓練時所要花費的時間超過女孩;而越早開始訓練的寶寶,

Advertisiment
其訓練期也較長。 例如18個月開始訓練, 到26個月時完成白天的訓練, 花費8個月, 而從24個月開始訓練, 到第28個月也完成了, 只花費4個月。 這一點讓實踐過的父母相信:等寶寶更成熟些再開始訓練, 寶寶可以學得更快, 大人和孩子所遭遇的挫折也會更少。

1準備一個類似於玩具的如廁椅或者尿桶。 尺寸方便寶寶坐穩或站妥, 還必須配置鮮豔的色彩或者聲音, 來吸引小寶寶的興趣。

2屬於寶寶的如廁椅應放在寶寶自己的房間裡, 寶寶樂意在客廳裡開闢他的“遊戲場”時, 如廁椅也可以放到他的近處。 鑒於這個年齡的寶寶有尿意的時候都會急不可待, 如廁椅放置時的“就近原則”非常重要。

Advertisiment

3讓寶寶逐步熟悉自己的尿桶或如廁椅, 經常帶他去坐一坐, 不必拉下褲子。 為了讓好奇心強的寶寶對房裡突然出現這麼個“彩色玩具”不抗拒, 父母不妨在他坐穩後在旁邊講故事。

4隨時詢問孩子是否有便意或尿意,如果他點頭,就趕緊帶他去如廁椅上, 將尿布拿掉後坐在上面。 開始解便時, 不必馬上處理它,因為小寶寶對於這種從自己身體裡“掉下”的東西也許會有奇怪的感覺,父母可當著寶寶的面清理他的如廁椅或尿桶,告訴他衛生間才是“它們”該去的地方。

5逐步擺脫如廁椅。 當白天的訓練接近完成(寶寶很少在白天尿濕褲子)時, 父母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去上衛生間。 女孩的訓練主要由媽媽來完成,

Advertisiment
男孩的訓練由爸爸來言傳身教。 鑒於男孩子比女孩要髒亂和淘氣一些, 父親應給予準確的示範, 比如如何“瞄準”便桶。 如果他不聽話, 小孩子的穩定性又差, 就在便桶中放一張有顏色的紙, 讓他瞄準紙片撒尿。 這對寶寶來講, 好似一個遊戲, 同時也增加了他上廁所的積極性。

6 訓練孩子自己擦乾淨屁股。 這個步驟很多父母都樂意為寶寶代勞,怕他們擦不乾淨,也怕他們弄髒手。 其實這一環節不完成,如廁訓練就不能算完整,孩子上了幼稚園以後, 甚至會因為“沒人給我擦屁股”感到莫大的精神壓力,有些寶寶還會為此抗拒上幼稚園。 父母要示範正確的擦拭方向(尤其是女孩,大便後一定要從前往後擦,以防尿路感染),幾次以後,孩子就會了。

Advertisiment
假如怕孩子弄髒手,督促他們便後洗手就可以。

7要等日間訓練完成結束後再進行晚間訓練, 培養孩子入睡前後早起後主動如廁的習慣, 如果發現孩子睡前飲水太多, 或情緒特別興奮、身體特別疲憊, 淩晨時不妨叫起孩子, 再上一次廁所。 對於大於兩歲半的寶寶來說, 尿床是他們的“絕對隱私”, 父母不可四處張揚, 以開玩笑的方式也不行, 切記切記!

退步了!怎麼辦?

沒有一個寶寶在進行如廁訓練中一帆風順, 出現反復和暫時性的“倒退”也很正常, 比如你剛剛誇獎過寶寶在午睡時已經不再尿濕床單了, 他又尿濕了床單和褲子;比如寶寶在家裡明明訓練得很到位, 帶他探望親友或長途旅行, 他又開始“畫地圖”;或者, 你一再提醒專心在玩積木的寶寶“該上廁所了”,他充耳不聞,果然,10分鐘後他就尿濕了褲子……

父母會因此沮喪不已,有些父母不免會責罰孩子,事實證明,懲罰和怒駡不但無益于寶寶儘快建立自主排便的反射,反而引發了寶寶的膽怯、退縮、不知所措、恐慌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寶寶會感覺“我尿濕了褲子,我是一個壞孩子”“我尿濕了褲子,爸爸媽媽不再喜歡我了”如此壓力,對孩子並無好處。

假如能夠找到孩子發生“反復”的原因,相信父母會踏實得多,沮喪情緒也會和緩。那麼,哪些因素可能造成如廁訓練的停滯乃至倒退呢?

● 寶寶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動,如搬家、上幼稚園等等,這些壓力事件的存在使如廁行為發生一定程度的倒退。

● 睡眠時間突然延後,有睡前高度興奮,這些因素都使寶寶過分疲憊,而疲憊之下,膀胱擴約肌的鬆弛就不能被神經系統感知,寶寶也無法及時醒來上廁所。因此在訓練期間,父母應避免晚間帶孩子參與嘉年華遊樂及PARTY,規律的生活對形成條件反射極其有利。

● 寶寶的訓練成果被貶低了。這種壓力可能來自祖父母,他們認為寶寶“有的放矢”的能力不如同齡人,而一旦父母屈從于這種壓力,跳過一些步驟讓寶寶加快完成訓練的話,寶寶的挫折感大增,就可能下意識地尿濕褲子,不再配合訓練本身的完成。

由此可見,穩定的環境、規律的生活以及正向的鼓勵,是我們應對挫折的應有態度。當孩子能稍微控制便意的時候,父母可以把它當作一項特別了不起的進步來表揚,獎勵孩子貼紙、玩具,一個擁抱或一個親吻,以此鼓勵孩子自主排便的信心和能力。這一艱難的旅程,未來也會成為父母的美妙回憶,不信,我們來看看孩子在如廁訓練中發生的趣事吧。

如廁訓練趣事一籮筐

王卓雅媽媽

“因為預先在衛生間裡準備了固定的小孩便桶,我們就沒有給女兒買如廁椅,她常常走不到衛生間就尿了。尿時會記得蹲下來,不會弄濕褲子,但地板變得很騷。

大約在她兩歲三個月的時候,我們決定重裝家裡的複合地板,而且選擇了跟原來完全不一樣的地板色。我們反復對女兒講,寶寶我們換新地板了,不可以再隨地小便……說也奇怪,就從換地板的那一天起,女兒再也沒有尿在地上過,我相信散發著木頭清香的新地板,幫她完成了一次飛躍,有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正向的壓力和點化……”

林菁媽媽

“如果小寶寶習慣于觀察別人上廁所,那麼家裡來了客人他也會跟到廁所去,這會出現尷尬,特別是一些大大咧咧的客人沒有鎖上廁所門時。我女兒兩歲時就跟著老公的哥們去‘上廁所’,客人顯然覺得萬分害羞,但我和老公並沒有因此責備女兒,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正在學著上廁所,不宜給她額外的斥責和驚嚇,我們只是提醒來做客的男性親友要鎖上廁所門;至於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應該是在如廁訓練完全完成後再開始。”

尤可媽媽

“我家的老保姆在我兒子滿1歲時就培養他上廁所了,她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去坐便桶,一天坐十幾次。正在我為家中尿不濕的消耗大幅減少而欣喜不已的時候,老保姆請假回鄉去了,她一走我兒子就開始不停地尿濕。

我終於明白兒子的如廁訓練還遠沒有完成,老保姆的訓練方法是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尿濕了以後不舒服,才會努力去感知並控制便意,這個過程是別人沒法替代的。我開始親自訓練孩子,而且,為了讓他感知尿濕後不舒服,我不再使用高科技尿不濕,給他改用傳統的布尿布。這雖然使清洗量大增,但我兒子的訓練速度大大加快,大約兩歲時,他連晚上也極少尿濕了。”

倪嘉偉媽媽

“保姆往往比寶寶的爸媽更在意孩子是否尿濕,因為這會增加她們的工作量。我家的小保姆就曾強迫我女兒坐在如廁椅上,不擠出幾滴尿來就不讓她離開,這使得孩子極其抗拒那張椅子,把它視為懲罰她的‘刑具’,以至於後來你再讓她坐上去她就哭鬧反抗(當時她還不太會說話)。

你猜我怎麼辦?我把那張椅子撤去兩個月,讓女兒恢復尿布生涯,讓她平復情緒,然後,我在客廳的一角放上另一張如廁椅(是我跟同事交換而得),並把它命名為‘故事椅’。只有坐在這張椅子上我才跟孩子講故事,又過了兩個月,孩子很自然地就坐在那裡排便了……所以你看,如廁訓練中的循序漸進原則是如此重要,你跳過一步,就要折回三步來彌補。”

你一再提醒專心在玩積木的寶寶“該上廁所了”,他充耳不聞,果然,10分鐘後他就尿濕了褲子……

父母會因此沮喪不已,有些父母不免會責罰孩子,事實證明,懲罰和怒駡不但無益于寶寶儘快建立自主排便的反射,反而引發了寶寶的膽怯、退縮、不知所措、恐慌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寶寶會感覺“我尿濕了褲子,我是一個壞孩子”“我尿濕了褲子,爸爸媽媽不再喜歡我了”如此壓力,對孩子並無好處。

假如能夠找到孩子發生“反復”的原因,相信父母會踏實得多,沮喪情緒也會和緩。那麼,哪些因素可能造成如廁訓練的停滯乃至倒退呢?

● 寶寶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動,如搬家、上幼稚園等等,這些壓力事件的存在使如廁行為發生一定程度的倒退。

● 睡眠時間突然延後,有睡前高度興奮,這些因素都使寶寶過分疲憊,而疲憊之下,膀胱擴約肌的鬆弛就不能被神經系統感知,寶寶也無法及時醒來上廁所。因此在訓練期間,父母應避免晚間帶孩子參與嘉年華遊樂及PARTY,規律的生活對形成條件反射極其有利。

● 寶寶的訓練成果被貶低了。這種壓力可能來自祖父母,他們認為寶寶“有的放矢”的能力不如同齡人,而一旦父母屈從于這種壓力,跳過一些步驟讓寶寶加快完成訓練的話,寶寶的挫折感大增,就可能下意識地尿濕褲子,不再配合訓練本身的完成。

由此可見,穩定的環境、規律的生活以及正向的鼓勵,是我們應對挫折的應有態度。當孩子能稍微控制便意的時候,父母可以把它當作一項特別了不起的進步來表揚,獎勵孩子貼紙、玩具,一個擁抱或一個親吻,以此鼓勵孩子自主排便的信心和能力。這一艱難的旅程,未來也會成為父母的美妙回憶,不信,我們來看看孩子在如廁訓練中發生的趣事吧。

如廁訓練趣事一籮筐

王卓雅媽媽

“因為預先在衛生間裡準備了固定的小孩便桶,我們就沒有給女兒買如廁椅,她常常走不到衛生間就尿了。尿時會記得蹲下來,不會弄濕褲子,但地板變得很騷。

大約在她兩歲三個月的時候,我們決定重裝家裡的複合地板,而且選擇了跟原來完全不一樣的地板色。我們反復對女兒講,寶寶我們換新地板了,不可以再隨地小便……說也奇怪,就從換地板的那一天起,女兒再也沒有尿在地上過,我相信散發著木頭清香的新地板,幫她完成了一次飛躍,有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正向的壓力和點化……”

林菁媽媽

“如果小寶寶習慣于觀察別人上廁所,那麼家裡來了客人他也會跟到廁所去,這會出現尷尬,特別是一些大大咧咧的客人沒有鎖上廁所門時。我女兒兩歲時就跟著老公的哥們去‘上廁所’,客人顯然覺得萬分害羞,但我和老公並沒有因此責備女兒,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正在學著上廁所,不宜給她額外的斥責和驚嚇,我們只是提醒來做客的男性親友要鎖上廁所門;至於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應該是在如廁訓練完全完成後再開始。”

尤可媽媽

“我家的老保姆在我兒子滿1歲時就培養他上廁所了,她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去坐便桶,一天坐十幾次。正在我為家中尿不濕的消耗大幅減少而欣喜不已的時候,老保姆請假回鄉去了,她一走我兒子就開始不停地尿濕。

我終於明白兒子的如廁訓練還遠沒有完成,老保姆的訓練方法是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尿濕了以後不舒服,才會努力去感知並控制便意,這個過程是別人沒法替代的。我開始親自訓練孩子,而且,為了讓他感知尿濕後不舒服,我不再使用高科技尿不濕,給他改用傳統的布尿布。這雖然使清洗量大增,但我兒子的訓練速度大大加快,大約兩歲時,他連晚上也極少尿濕了。”

倪嘉偉媽媽

“保姆往往比寶寶的爸媽更在意孩子是否尿濕,因為這會增加她們的工作量。我家的小保姆就曾強迫我女兒坐在如廁椅上,不擠出幾滴尿來就不讓她離開,這使得孩子極其抗拒那張椅子,把它視為懲罰她的‘刑具’,以至於後來你再讓她坐上去她就哭鬧反抗(當時她還不太會說話)。

你猜我怎麼辦?我把那張椅子撤去兩個月,讓女兒恢復尿布生涯,讓她平復情緒,然後,我在客廳的一角放上另一張如廁椅(是我跟同事交換而得),並把它命名為‘故事椅’。只有坐在這張椅子上我才跟孩子講故事,又過了兩個月,孩子很自然地就坐在那裡排便了……所以你看,如廁訓練中的循序漸進原則是如此重要,你跳過一步,就要折回三步來彌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