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故意輸給孩子 效果適得其反

案例:4歲的小傑跟媽媽一起搭積木, 兩人約定誰先搭好誰就贏, 結果媽媽先搭好了, 小傑耍賴說:“不行, 那不算。 ”媽媽當然不同意, 可她堅持了沒多久, 小傑就哭了, 她只好說:“這次算你贏了。 ”以後, 每次跟小傑玩時, 媽媽怕他哭, 總是故意輸給他。

分析:做遊戲時, 家長故意輸給孩子, 會讓他形成一種心理假像, 以為自己很能幹, 能力很強, 極易產生自大心理。 所以, 家長和孩子玩遊戲時, 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讓之有道。 對年幼的孩子, 家長為了激發其對遊戲的興趣, 如, 下棋、跳繩等, 開始可以放低水準, 讓孩子假贏。 但要控制好節奏,

Advertisiment
隨著孩子水準的提高, 家長要逐步顯露真實的水準, 讓孩子有輸有贏。

2.讓在明處。 家長在遵守比賽規則的前提下, 根據實際情況, 賽前和孩子約定讓他幾步, 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在謙讓他。 如下象棋, 基本規則是不許悔棋, 雙方都要遵守。 考慮到雙方實力的差距, 家長可以除掉幾顆棋子, 再和孩子“比試”。 而涉及到基本規則的, 儘量不讓。 讓了哪些, 也要擺在明處, 讓孩子知道。

3.幫孩子熟悉遊戲或比賽, 增加獲勝幾率。 熟能生巧, 讓孩子在比賽或遊戲前進行充分的練習, 同時, 家長要教孩子動作要領。 比賽前還可以和孩子進行熱身比賽。

4.引導孩子多參加對等遊戲。 家長與孩子比賽, 孩子相對處於劣勢。 多引導孩子與同伴遊戲,

Advertisiment
雙方實力均衡, 這樣的輸贏更利於孩子成長。

5.正確對待輸贏。 家長要引導孩子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輸贏。 比賽或遊戲重在分享過程中的快樂, 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要告訴孩子, 輸了不要垂頭喪氣, 下次還有贏的機會。 還要引導孩子弄清原因, 以便改進。 贏了之後, 要讓孩子關注對方的感受, 撫慰對方。 此外, 要引導孩子多參加團隊活動, 培養協作精神, 學會合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