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放下手機,孩子也需要你的陪伴

教養總是在生活之中, 但因為過於日常化的“外貌”, 很容易就被我們忽視。 作為一個有學前教育學背景的媽媽, 管倚把教育學的理論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貫徹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她很願意和媽媽們一起分享生活中就能輕鬆實踐的育兒法則……

“簡單教養手冊”

週末上午, 我和朋友約在咖啡館, 我先到。 陽光透過大大的玻璃窗, 房間裡非常暖和。 讓我非常意外的是, 周圍多是家庭組合, 爸媽們喝著咖啡, 孩子們都在吃著華夫餅……孩子的數量多得讓我吃驚!原來週末咖啡館的消費主體是親子呀,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們帶著孩子在這裡消磨時光, 倒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我找了個座位坐下, 在等朋友的過程中, 被旁邊那桌的一家三口吸引了:

爸爸襯衫、領帶、V領毛衣, 頭髮上抹了髮蠟、梳得一絲不苟, 看上去是一位成功的商務人士, 安靜地坐在那裡看自己的手機;媽媽一頭俐落的短髮, 嬌俏可人, 衣著時髦, 不過猜不出是什麼職業, 正安頓4歲左右的兒子吃餅;兒子長得十分清秀, 活潑可愛, 十分招人喜歡。 媽媽把和餅一起送來的刀叉放在盤子一邊, 讓兒子用手拿著餅吃, 然後掏出自己的手機, 眼睛就一直盯著螢幕了。 小男孩東張西望, 大約看爸爸媽媽都盯著手機, 有點無聊, 就拿起了放在他盤子旁邊的餐刀, 他把餐刀握在手裡,

Advertisiment
玩著, 玩著, 就把刀刃插在嘴巴裡了!

我嚇壞了, 忙輕聲對他說:“小朋友, 你手裡的刀和叉子是好朋友嗎?”

小男孩絲毫不怕我這個陌生人, 飛快地把刀從嘴巴裡拿了出來, 和叉子放在一起比了比, 不很肯定地說:“應該不是吧。 ”

聽到兒子說話, 他媽媽才抬頭看了我們一眼。 看到我們倆只是在聊天, 她很快地又低頭看手機了, 完全沒有看到剛才驚悚的一幕。 而爸爸自始自終沒有抬頭, 一直沉浸在他的螢幕中……

我想了想, 還是主動和他媽媽說了剛才的一幕, 她才驚慌地把孩子訓斥了一頓, 然後是爸爸也加入訓斥的隊伍。

可是錯誤真的全在孩子身上嗎?

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想:

我乖乖地吃完了華夫餅, 可是沒有人表揚我;沒有人和我玩,

Advertisiment
又沒有什麼玩具, 我很無聊嘛;我也想玩手機或者PAD, 可是爸爸媽媽不許我玩;手邊只有刀和叉, 那就玩刀子和叉子好了;要不再看看別人在幹什麼。

一個視線漫無目標、手握刀叉的無聊孩子, 就是這麼造成的。 其實, 他的爸爸媽媽, 只要有一個人不看手裡的螢幕, 就不會出現如此危險的場景。

相信任何一位爸媽, 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沉迷于各種螢幕, 最後還需要戒除網癮吧。 除了清晰地對孩子下達禁止令, 我們自己得先做個表率。 爸爸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在手機或ipad上玩遊戲, 媽媽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在手機上刷微信或網購, 這樣的家庭裡, 孩子怎麼會認為生活裡有很多樂趣呢?爸媽的行為, 其實是在不斷地“告訴”他們:螢幕裡的虛擬世界才是最好玩的。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 如果身邊帶著孩子, 請放下你的手機。

科技的發展, 讓我們獲取資訊的手段越來越多。 到處都有網路, 隨時隨地能用手機聯上, 隨時隨地都要刷屏。 上班路上, 看手機;中午等飯的時候, 看手機;睡前一刻, 看手機……

無聊的時候, 我們還有手機可以解悶, 那麼孩子呢?他沒有手機, 他只有無聊。

有一次, 我帶女兒去醫院看病。 大家都知道的, 帶小朋友去醫院看病, 每次都要等上很長時間, 大人無奈, 孩子無聊。

我和女兒坐在候診區的座位上, 正對著一間專家診室的門口。 因為是專家門診, 大家秩序井然, 很守規矩。 每次只有一位家長和一個孩子進入診室, 關上房門就診, 其他家長則按號在門外排隊。

Advertisiment
排隊的家長們, 有抱著孩子的, 有互相聊天的, 更多的是盯著手機的。 孩子們不敢跑遠, 多呆在門邊、牆壁角落裡。

突然, 一聲慘叫打破了平靜, 是一個小男孩的慘叫聲, 還夾雜著男孩媽媽怒氣衝衝的叫駡聲。 原來, 醫生叫到另外一個媽媽的號了, 她帶著自己的孩子進診室了, 進去之後她轉身想把門關起來, 卻發現門關不上, 她以為是門的開關有問題, 就用力想把門推上。

但是實際上, 門合不上的真正原因是後來慘叫的那個小男孩正把自己的手卡在門軸那裡。 長時間的等待讓他不耐煩了, 當他發現門軸縫會變大變小, 就想用手摸摸看, 而他的媽媽那時正專心致志地看手機呢, 即使孩子就在離自己很近的地方, 她也沒有發現孩子的危險。 結果,男孩的手被壓青了。

關門的媽媽覺得很冤枉,你自己沒看好孩子,怎麼能怪別人呢?小男孩的媽媽卻又急又氣,覺得自己的兒子受到了莫大的冤屈。於是,兩位媽媽開始吵起來,兩個孩子在旁邊嚎啕大哭……

如果小男孩的媽媽沒有沉迷在手機裡,這場鬧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時不時掏出手機看幾眼的習慣,非一日養成,也非一日就能戒掉的。不過想到帶在身邊的孩子,還是放下手機為好。

你能靠手機解悶,孩子卻只能靠你。

如果父母的世界就是一塊螢幕的話,孩子怎麼可能找到其他的樂趣呢?我們的建議是,每次出門前,給孩子準備一點可以解悶的東西:

給孩子一些什麼

一方手帕,可以做小老鼠或者小帽子玩;一本小小的書,可以講故事;一個小玩具;一個計算器,你出加法題,讓孩子算算答案;幾張手工紙,可以做手工;一本小本子,幾支筆(新的品類的筆,比如孩子從沒有用過的螢光筆、閃光膠等),可以讓孩子畫畫;一本小本子、幾卷彩色膠帶紙和剪刀,這樣就有無數的漂亮“粘紙”了;一本舊雜誌,一卷雙面膠,雜誌上的任意一頁隨便撕成幾張碎紙,然後請孩子拼圖吧,用雙面膠粘在雜誌的下一頁上就行,一本雜誌可以做許多許多的拼圖……

當然啦,爸爸媽媽肯定會有更多的創意的!

如果我們憂心孩子沉迷螢幕,到頭來卻會發現問題的根源真的都在我們身上。

遠離螢幕,其實不難。對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不會在意玩具的昂貴與否,但他會在意你的陪伴。你的時間,才是他最寶貴的東西。

“放下手機”規則

在咖啡館、在醫院、在飯店、在公園……陌生的環境裡,孩子尤其需要你。陌生環境會讓有些孩子迷茫,會讓有些孩子亢奮,會讓有些孩子緊張,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孩子,能看護和引導好他的只有我們。在這一點上,再智慧的手機也幫不上什麼忙。

結果,男孩的手被壓青了。

關門的媽媽覺得很冤枉,你自己沒看好孩子,怎麼能怪別人呢?小男孩的媽媽卻又急又氣,覺得自己的兒子受到了莫大的冤屈。於是,兩位媽媽開始吵起來,兩個孩子在旁邊嚎啕大哭……

如果小男孩的媽媽沒有沉迷在手機裡,這場鬧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時不時掏出手機看幾眼的習慣,非一日養成,也非一日就能戒掉的。不過想到帶在身邊的孩子,還是放下手機為好。

你能靠手機解悶,孩子卻只能靠你。

如果父母的世界就是一塊螢幕的話,孩子怎麼可能找到其他的樂趣呢?我們的建議是,每次出門前,給孩子準備一點可以解悶的東西:

給孩子一些什麼

一方手帕,可以做小老鼠或者小帽子玩;一本小小的書,可以講故事;一個小玩具;一個計算器,你出加法題,讓孩子算算答案;幾張手工紙,可以做手工;一本小本子,幾支筆(新的品類的筆,比如孩子從沒有用過的螢光筆、閃光膠等),可以讓孩子畫畫;一本小本子、幾卷彩色膠帶紙和剪刀,這樣就有無數的漂亮“粘紙”了;一本舊雜誌,一卷雙面膠,雜誌上的任意一頁隨便撕成幾張碎紙,然後請孩子拼圖吧,用雙面膠粘在雜誌的下一頁上就行,一本雜誌可以做許多許多的拼圖……

當然啦,爸爸媽媽肯定會有更多的創意的!

如果我們憂心孩子沉迷螢幕,到頭來卻會發現問題的根源真的都在我們身上。

遠離螢幕,其實不難。對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不會在意玩具的昂貴與否,但他會在意你的陪伴。你的時間,才是他最寶貴的東西。

“放下手機”規則

在咖啡館、在醫院、在飯店、在公園……陌生的環境裡,孩子尤其需要你。陌生環境會讓有些孩子迷茫,會讓有些孩子亢奮,會讓有些孩子緊張,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孩子,能看護和引導好他的只有我們。在這一點上,再智慧的手機也幫不上什麼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