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擠痘不是你想擠就能擠

美國皮膚專科醫師Sandra Lee的擠痘視頻最近爆紅, 據說讓很多人都看出了快感。 不僅如此, 很多人從她的視頻發現, 擠痘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情!似乎有幾樣簡單的工具, 搭配幾個簡單的擠壓動作就能完成?事實恐怕不是這樣!來聽聽皮膚科醫生關於“痘”建議。

什麼是痘痘?

對大眾來說, 青春痘只分成“小顆”跟“大顆”。 學術分類則從最輕微的微粉刺、黑頭/白頭粉刺、發炎粉刺、膿皰痘、囊腫痘直到群聚潛痘坑, 最兇狠的還有伴隨發燒的惡性痘(Acne fulminans)。 後續疤痕問題至少有輕紅痘印、褐黑色斑、凹陷痘疤、微凸肉芽、疤痕結節甚至蟹足腫增生。

Advertisiment
知道這許多知識, 您必然明白擠痘痘要“選時辰、看風水”的道理了......

為什麼要擠痘痘?

一般單純或小發炎粉刺, 只要不過度化膿, 皮膚科醫生並不建議“擠痘”。

不建議的理由很簡單:單純的毛孔堵塞, 只要經過一段時間(自然)排除, 局部幾乎不留下痘斑, 遑論痘疤。 萬一患者擠痘過程手法太粗魯、器械不乾淨、事後衣物污染......這些因素可能會造成局部化膿甚至更大範圍感染, 還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醫療上, 除非有明顯證據支持, “不動”必然比“躁動”安全許多。

囊腫型的大痘也許必須擠。 “必須”的理由也容易理解:人體對細菌感染的自救依靠著白細胞與免疫蛋白;如果膿皰過大, 白細胞或免疫物質不易滲入, 確實可能導致癒合困難,

Advertisiment
甚至是感染的逐漸蔓延......

聽不懂?我換成白話文說吧:如果一個城市只有1萬人, 任何叛變的個人都很容易被員警發現, 不容易釀成重大傷害。 但是在一個千萬甚至上億人口的巨大都市, 員警就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破壞分子。 一般認為每立方超過1億個細胞, 也就是膿痘超過1cm大小時, 單純依靠白細胞、免疫蛋白與口服藥物的逐漸滲入, 療效很難掌握。 這時候最合理的思維就是“擠去膿皰, 減少細菌總量, 幫助皮膚快速鎮定, 逐漸自我修復”。 是的, 比較大的膿皰在成熟化膿狀態下, 皮膚科醫生考慮正確手法擠去, 以加速皮膚自我修復。

談談正確的“手法”

膿痘的長相大約像這樣:錯誤壓入內部的表皮、細菌與皮脂、白細胞......大量發炎物質與廢物充斥在一個狹小的壓迫空間,

Advertisiment
恐將導致白細胞與藥物滲入困難, 最終造成治療障礙。 正確適度地擠痘可以清除膿皰, 並減少細菌總量。 所謂的“正確”, 就是“盡可能地擠掉膿皰, 但不可因此造成局部組織更多傷害”。

皮膚科醫生訓練過程中, 前輩醫師都會教導正確的擠痘手法。 “正確”這兩個字, 除了外科無菌操作的基本原則, 還有真正擠壓過程的考慮。

我們來看看擠痘的正確原則:

首先, 任何擠痘都必然造成傷口。 傷口除了增加細菌感染機會, 過度的擠壓傷害、皮下出血也使得青春痘的色素沉澱變得更嚴重。 因此“減小傷口嚴重程度、數量與大小”是最基礎的考慮。

“在肌膚監測下, 使用安全食用油泡軟粉刺,

Advertisiment
輕微搖動按摩使之排出”其實是長久臨床經驗下的最佳考慮。 這樣的手法避開了擠壓造成皮下出血。

雖然傳統皮膚醫學告訴我們, 任何皮下出血最終會被吸收。 然而實際的肌膚監測過程中, 我們還是發現皮下瘀青有機會長久存在。 世俗所說的“老痘印”或“老痘斑”, 甚至是“痘疤”, 往往跟擠壓後的陳舊瘀青相關。 為了避免留下很醜的疤痕, “無菌且無傷害挑除”一定是膿皰排除的首選。

如果上面手法沒有辦法將深部的較大粉刺排出, 醫師卻堅持必須清除該膿瘡。 這時多半採取“從週邊深部輕柔按摩、擠壓”的方式協助膿汙排出, 以避免產生內部破裂的結締組織發炎為最重要考慮。

大多數人看到小孔內的堵塞,

Advertisiment
下意識會在小孔近邊用力擠壓, 以為最大限度地縮小擠壓區域範圍可以控制傷害。 事實上已發炎的囊腫外壁(包膜)非常脆弱, 錯誤擠壓方式可能導致膿皰向內破潰, 細菌、膿汙......將因此侵犯到組織的更深部, 結果是更強烈甚至不可避免的發炎與後續疤痕增生。 全力避免“內潰”是皮膚科醫師擠痘的核心指導原則。

自行擠痘的四大危險

談完“醫師專用”的安全手法, 我們來談談“居家擠痘”的主要風險。

我特別到Youtube看了幾個“爆紅的Dr.Sandra Lee擠痘”的視頻, 以一個每天處理囊腫粉刺的皮膚科醫生看來, 這些視頻確實符合“很爽、很紓壓、看出了快感”的視覺觀感, 一百多萬人次的訂閱紀錄......這個, 真的可以理解!但是肌膚監測的經驗告訴我, 人類“擠壓=紓壓”的天性,實際運用上很可能導致幾個風險:

1.危險區域的青春痘,千萬別自己擠!

微整形盛行後,“危險三角(dangerous triangle)”這名詞更為人周知。

所謂的臉部危險三角區域,除了傳統認知的“眉間與兩嘴角形成的正三角”,印堂區域(兩眉到鼻尖的倒三角)也是個明顯危險區域。這些區域的特色是血管豐厚,而且距離腦、眼內部血管很近,青春痘或其他膿皰如果破潰於此,很容易就會導致腦部繼發性☆禁☆感染。因此臉部中間區域的青春痘,一定要避免錯誤的擠壓,更何況是患者自行擠壓。

2.除了“某些地方不該擠”,擠壓的手法也很重要

前面提過,無論囊腫大小,只要正在發炎,該粉刺或青春痘的內部包膜一定相對脆弱。這時再加上錯誤擠壓方式,將這些發炎的膿汙硬生生壓入血管豐富的周圍真皮組織,局部結締組織發炎恐怕是免不了的。結果可能就是更深的凹洞與更嚴重、更廣範圍的疤痕。

如果運氣再差一些,污穢的膿血進入了更深層的皮下脂肪區域,輕則周邊脂肪發炎,重則隨著血流四散,出現大範圍的細菌感染,甚至是全身性的敗血症,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3.手法正確?還要“無菌”!

說到“造成傷口”,再笨的人也會考慮無菌觀念。是的,現代人對於“避免細菌感染”確實有基本理解,但是真正的“無菌操作”遠比各位想像的複雜多了。

首先是空間的無菌。各位可能注意到了,即便是“擠痘痘”這麼簡單的事,醫院多半都會特別空出一個診間(甚至是“門診手術室”),目的就是盡可能在比較乾淨的空間,儘量避開無心的污染可能。各位自行在家擠痘痘,講究的就在書桌前;門診經驗也不乏聽說浴室鏡前(同時也是廁所)、飯桌(油膩)、鞋櫃鏡前(各類微生物......),甚至邊走邊擠(迎面吹來的......例如PM2.5)。各位這麼隨興,擠完之後又隨便找張衛生紙(例如擦過鼻涕的紙),這樣的感染概率怎麼可能不高呢?

如果再細談手法,從清潔劑洗手、酒精消毒手部(大多達不到“手術室刷手消毒”的繁複),戴上消毒手套,(酒精)消毒患者局部皮膚、高壓蒸汽或紫外線消毒過的無菌器械、無菌紗布、正確的擠壓手法(避免內破)、正確且完整挖取殘餘包囊(包囊)、必要的傷口縫合、局部再度殺菌或抗菌藥膏塗抹(擠出來的膿血是污穢的,必須再度消毒)到最終的局部包紮,這十多個程式下來,我還沒提醒“請佩戴外科手術口罩,以避免與患者溝通時飛沫濺入傷口”呢!什麼?您擠痘痘的時候,旁邊還有蒼蠅嗡嗡地飛來飛去?

再談“包囊”

身為臺灣非常受尊敬且受歡迎的皮膚科普作者,我一向奉行“講清楚但不恐嚇讀者”的道德原則。但是“自己擠痘痘”這件事,基本上只要講清楚就接近於恐嚇了......

如果各位仔細看網路上所有的擠痘痘影音視頻,對於“把整個殘餘包囊挖出來”一定不陌生。如同前面所說,皮膚科醫生考慮以正確手法擠壓,必然都是比較大型的囊腫痘痘了。這些囊腫有個共同的特點:它們的結構漸漸傾向表皮囊腫(又稱“粉瘤”),腺體堵塞部位往往伴隨著部分角質細胞構成的包囊。

很拗口嗎?簡單地說,就是大型的囊腫型青春痘往往有個角質細胞結構的外鞘。除了乾燥皮脂之外,源源不絕的新生角質也是這些較大型粉刺的主要內容物。如果醫師只是擠掉粉刺內容物,沒有清除殘餘包囊,後者在一段時間後又會再產生更多角質廢料,使粉刺重新發炎腫脹。一次又一次地發炎腫脹,最終還是個破潰的、難以收拾的疤痕結局。所以醫師一定要同時處理包囊。

從各種網路影音視頻,各位可以發現“挖出包囊”根本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必須完整挖除包囊,又不能造成太深的後續疤痕。即便各位非常勇敢地堅持居家自行擠壓,我相信“無菌、低傷害地清除包囊”這件事,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高難高危任務。

別“擠”出疤痕來!

身為資深皮膚專科醫師,一生擠過難以計數、令人感到快感(噁心)的噴膿、爆粉、溢血......各種青春痘,我完全可以理解各位看到(男朋友臉上)痘痘“必欲擠之而後快”的衝動。

跟各位解釋過“為什麼醫師必須擠掉某些青春痘?”“應該如何正確地擠壓青春痘?”還有“擠痘有哪些感染與美容上的風險?”我希望各位真正聚焦在“誰,才有能力安全地擠去您的痘痘?”“誰,才能真正保障您的健康與美麗?”這個議題上。是的。某些青春痘應該擠,必須擠了才能真正痊癒。但是動手擠痘的人,必須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專業醫師。忽略安全的一時快感,恐怕帶給您後續無窮盡的美麗遺憾。

人類“擠壓=紓壓”的天性,實際運用上很可能導致幾個風險:

1.危險區域的青春痘,千萬別自己擠!

微整形盛行後,“危險三角(dangerous triangle)”這名詞更為人周知。

所謂的臉部危險三角區域,除了傳統認知的“眉間與兩嘴角形成的正三角”,印堂區域(兩眉到鼻尖的倒三角)也是個明顯危險區域。這些區域的特色是血管豐厚,而且距離腦、眼內部血管很近,青春痘或其他膿皰如果破潰於此,很容易就會導致腦部繼發性☆禁☆感染。因此臉部中間區域的青春痘,一定要避免錯誤的擠壓,更何況是患者自行擠壓。

2.除了“某些地方不該擠”,擠壓的手法也很重要

前面提過,無論囊腫大小,只要正在發炎,該粉刺或青春痘的內部包膜一定相對脆弱。這時再加上錯誤擠壓方式,將這些發炎的膿汙硬生生壓入血管豐富的周圍真皮組織,局部結締組織發炎恐怕是免不了的。結果可能就是更深的凹洞與更嚴重、更廣範圍的疤痕。

如果運氣再差一些,污穢的膿血進入了更深層的皮下脂肪區域,輕則周邊脂肪發炎,重則隨著血流四散,出現大範圍的細菌感染,甚至是全身性的敗血症,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3.手法正確?還要“無菌”!

說到“造成傷口”,再笨的人也會考慮無菌觀念。是的,現代人對於“避免細菌感染”確實有基本理解,但是真正的“無菌操作”遠比各位想像的複雜多了。

首先是空間的無菌。各位可能注意到了,即便是“擠痘痘”這麼簡單的事,醫院多半都會特別空出一個診間(甚至是“門診手術室”),目的就是盡可能在比較乾淨的空間,儘量避開無心的污染可能。各位自行在家擠痘痘,講究的就在書桌前;門診經驗也不乏聽說浴室鏡前(同時也是廁所)、飯桌(油膩)、鞋櫃鏡前(各類微生物......),甚至邊走邊擠(迎面吹來的......例如PM2.5)。各位這麼隨興,擠完之後又隨便找張衛生紙(例如擦過鼻涕的紙),這樣的感染概率怎麼可能不高呢?

如果再細談手法,從清潔劑洗手、酒精消毒手部(大多達不到“手術室刷手消毒”的繁複),戴上消毒手套,(酒精)消毒患者局部皮膚、高壓蒸汽或紫外線消毒過的無菌器械、無菌紗布、正確的擠壓手法(避免內破)、正確且完整挖取殘餘包囊(包囊)、必要的傷口縫合、局部再度殺菌或抗菌藥膏塗抹(擠出來的膿血是污穢的,必須再度消毒)到最終的局部包紮,這十多個程式下來,我還沒提醒“請佩戴外科手術口罩,以避免與患者溝通時飛沫濺入傷口”呢!什麼?您擠痘痘的時候,旁邊還有蒼蠅嗡嗡地飛來飛去?

再談“包囊”

身為臺灣非常受尊敬且受歡迎的皮膚科普作者,我一向奉行“講清楚但不恐嚇讀者”的道德原則。但是“自己擠痘痘”這件事,基本上只要講清楚就接近於恐嚇了......

如果各位仔細看網路上所有的擠痘痘影音視頻,對於“把整個殘餘包囊挖出來”一定不陌生。如同前面所說,皮膚科醫生考慮以正確手法擠壓,必然都是比較大型的囊腫痘痘了。這些囊腫有個共同的特點:它們的結構漸漸傾向表皮囊腫(又稱“粉瘤”),腺體堵塞部位往往伴隨著部分角質細胞構成的包囊。

很拗口嗎?簡單地說,就是大型的囊腫型青春痘往往有個角質細胞結構的外鞘。除了乾燥皮脂之外,源源不絕的新生角質也是這些較大型粉刺的主要內容物。如果醫師只是擠掉粉刺內容物,沒有清除殘餘包囊,後者在一段時間後又會再產生更多角質廢料,使粉刺重新發炎腫脹。一次又一次地發炎腫脹,最終還是個破潰的、難以收拾的疤痕結局。所以醫師一定要同時處理包囊。

從各種網路影音視頻,各位可以發現“挖出包囊”根本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必須完整挖除包囊,又不能造成太深的後續疤痕。即便各位非常勇敢地堅持居家自行擠壓,我相信“無菌、低傷害地清除包囊”這件事,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高難高危任務。

別“擠”出疤痕來!

身為資深皮膚專科醫師,一生擠過難以計數、令人感到快感(噁心)的噴膿、爆粉、溢血......各種青春痘,我完全可以理解各位看到(男朋友臉上)痘痘“必欲擠之而後快”的衝動。

跟各位解釋過“為什麼醫師必須擠掉某些青春痘?”“應該如何正確地擠壓青春痘?”還有“擠痘有哪些感染與美容上的風險?”我希望各位真正聚焦在“誰,才有能力安全地擠去您的痘痘?”“誰,才能真正保障您的健康與美麗?”這個議題上。是的。某些青春痘應該擠,必須擠了才能真正痊癒。但是動手擠痘的人,必須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專業醫師。忽略安全的一時快感,恐怕帶給您後續無窮盡的美麗遺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