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智力開發>正文

捉迷藏游戲對孩子益處無窮

心理學家認為, 捉迷藏能鍛煉孩子的認識力和社交技巧。 捉迷藏的藏匿起來不讓別人發現和經歷多方尋找終于發現二者都能引起兒童的快感, 它要求游戲的參與者眼尖耳明, 奔跑要及時, 并使用各種巧妙的方法和策略找到藏者, 這是對兒童的綜合考驗。

首先, 嬰兒期的捉迷藏游戲能夠讓寶寶逐漸認識到, 那些暫時不在視線范圍內的人和物其實并沒有消失, 從而開始掌握“客體永久性”的概念。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 他們會從游戲中慢慢學會自己去找那些要找的東西, 并獲得有關各種方位的概念。

Advertisiment
4-5歲的兒童已經開始能和小伙伴一起玩有更多規則的捉迷藏游戲, 并在游戲中學會觀察周圍的環境。

1、4個月左右的寶寶

游戲一:, 爸爸媽媽讓寶寶躺著或者靠著被子坐著, 讓寶寶看著自己的臉。 然后, 用雙手蒙住自己的臉, 嘴里一邊說:“喵——, 喵——”, 一邊露出臉來。 寶寶會高興的手舞足蹈。 當爸爸媽媽蒙住自己的臉時, 一定要發出聲音讓寶寶知道你在身邊, 因為寶寶最怕看不到媽媽會因此而大哭起來。

游戲二:玩過游戲一后, 可以換個方式, 把干凈的手帕輕輕蒙在在寶寶臉上。 寶寶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 這時媽媽就握住寶寶的手幫他把手帕拿開, 并說:“喵——, 喵——”。 多次練習以后, 寶寶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 并且會樂此不彼。

Advertisiment

小貼示:躲貓貓游戲使寶寶發現, 爸爸媽媽的臉雖然看不見了, 但爸爸媽媽并沒有消失, 并使寶寶學會去尋找, 拉開手帕探索, 引導他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

2、10個月左右的寶寶

游戲一: 將寶寶喜歡的玩具藏起來, 但要留下讓孩子尋找的線索。 比如, 露出玩具的一小角, 平整的床單鼓起來了等等。 引導寶寶自己爬過去尋找。 當整個玩具如寶寶所料出現在眼前, 會給寶寶帶來很大的快感。

游戲二:可以先讓寶寶熟悉鬧鐘或手機的音樂聲, 然后將它們藏起來, 但仍然發出聲音。 讓寶寶學會循聲去尋找。

小貼示:讓寶寶學會根據線索尋找物體的游戲可以發展寶寶因果推理的能力, 并且能夠學會理解事物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Advertisiment

3、2歲左右的寶寶

游戲: 爸爸媽媽可以用指偶和寶寶玩游戲。 用幾塊淺色的小布縫手指大小的十個指套, 在十個指套上分別畫五種小動物, 例如兩個大拇指畫小狗, 兩個食指畫小牛, 兩個中指畫小貓, 兩個無名指畫鳥, 兩個小拇指畫小鴨子(也可以是其他動物, 還可以變換指偶, 用家庭成員、水果等指偶圖象來進行表演), 然后把它們套在媽媽十個手指頭上, 開始表演:

兩只小狗, 藏到哪里去了?(把兩個大拇指藏在手心里)

汪-汪-汪, 我在這里。 (分別伸出兩個大拇指)

你好嗎?見到你很高興! (一個大拇指做鞠躬的樣子)

你好!見到你我也很高興! (另一個大拇指做鞠躬的樣子)

再見!再見! (兩個大拇指再次藏在手心里)

其他手指的游戲與此類似。

Advertisiment
熟悉后試著讓寶寶練習表演

小貼示:這個游戲可以讓寶寶熟悉各種常見的人物和物品, 并鍛煉寶寶手指的靈活性, 發展語言能力。

4、3歲左右的寶寶

游戲:爸爸媽媽可以輪流和寶寶藏玩具, 請對方尋找, 比比看誰厲害。 找到玩具后必須說:“我是在……找到的。 ”如果對方找不到, 藏玩具的一方就要給予提示:“我把它藏在……了。 ”這里, 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理解和使用過一些方位名詞, 如理解“下面”、“上邊”、“背后”、“前面”、“后面”等詞匯字面及字面背后的真正含義。

小貼示: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對于“左”、“右”的概念還不清楚, 爸爸媽媽不必急著做要求。

5、 4歲左右的寶寶

游戲:邀請家庭成員甚至鄰居的小朋友一起玩集體游戲。 先請一個人當“貓”,

Advertisiment
在“哨所”閉上眼睛, 背對其他人, 并數到30。 在“貓”數數時其他人要趕緊找最適當的地方躲起來。 數數結束后, “貓”去找人。 更難一點的還可以要求找到人后比賽誰先跑回哨所報道才算贏。

小貼示:這個游戲可以發展兒童的數數能力, 訓練孩子觀察并利用周圍的環境。 但爸爸媽媽要注意游戲前先規定那些地方不能躲, 以免讓孩子躲到密閉的, 或隱藏著危險的空間。

小測試:你知道寶寶是怎么玩捉迷藏的么?

a.寶寶不會藏, 好象沒有理解游戲規則。

b.寶寶自己會藏, 但還沒等去找, 他就自己跑出來了。

c.寶寶自己會藏, 但不會藏住整個身體, 只是把頭藏進去。

d.寶寶藏得很好, 但無論玩幾次, 他總是藏在同一個地方。

e.寶寶藏得很好, 而且還會變換不同的藏匿地點。

您的寶寶是怎么玩的?

解析游戲“奧秘”

著名早期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嬰兒和幼兒時期心理活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存在顯著的“自我中心”現象。 他認為,嬰幼兒時期思維從“我向思維”逐步向“現實性思維”轉化、從“自我中心”向“社會化思維”轉化,這一過程稱作“去自我中心”。

幼兒到了一歲半以后,已經能夠分清主客題,有了自我意識。但他們還是不能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事物。在“捉迷藏”這個游戲里,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兒童這一心理特點的發展過程。

分析:

(1) 如果您寶寶的表現和a、b、c寶寶相似

您不要以為寶寶是智力有問題,可能是因為您的寶寶年齡太小,他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游戲規則。而且太小的寶寶還處于“自我中心現象”的初級階段,他在認識外界事物或理解游戲規則等很多過程中都存在傾向性,還不能做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您不用擔心,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逐漸提高對自我和客體之間關系的理解。

(2) 如果您寶寶的表現和d或e寶寶相似

寶寶已經具有了相當的“去自我中心”的心理發展,您會發現寶寶開始變得“多愁善感”,他會因為聽到小朋友找不到媽媽而著急,會因為看到小狗被主人“教訓”而傷心;當您告訴他要像“??一樣勇敢”的時候,他真的會停止哭泣,讓醫生給他打針。從寶寶會玩捉迷藏開始,“偶像”和“榜樣”會對寶寶顯現作用,您對孩子的教育就更要注意方法和方式了,應該積極地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讓孩子學會自我評價和自我約束。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 ,請登錄早期教育欄目

您的寶寶是怎么玩的?

解析游戲“奧秘”

著名早期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嬰兒和幼兒時期心理活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存在顯著的“自我中心”現象。 他認為,嬰幼兒時期思維從“我向思維”逐步向“現實性思維”轉化、從“自我中心”向“社會化思維”轉化,這一過程稱作“去自我中心”。

幼兒到了一歲半以后,已經能夠分清主客題,有了自我意識。但他們還是不能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事物。在“捉迷藏”這個游戲里,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兒童這一心理特點的發展過程。

分析:

(1) 如果您寶寶的表現和a、b、c寶寶相似

您不要以為寶寶是智力有問題,可能是因為您的寶寶年齡太小,他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游戲規則。而且太小的寶寶還處于“自我中心現象”的初級階段,他在認識外界事物或理解游戲規則等很多過程中都存在傾向性,還不能做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您不用擔心,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逐漸提高對自我和客體之間關系的理解。

(2) 如果您寶寶的表現和d或e寶寶相似

寶寶已經具有了相當的“去自我中心”的心理發展,您會發現寶寶開始變得“多愁善感”,他會因為聽到小朋友找不到媽媽而著急,會因為看到小狗被主人“教訓”而傷心;當您告訴他要像“??一樣勇敢”的時候,他真的會停止哭泣,讓醫生給他打針。從寶寶會玩捉迷藏開始,“偶像”和“榜樣”會對寶寶顯現作用,您對孩子的教育就更要注意方法和方式了,應該積極地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讓孩子學會自我評價和自我約束。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 ,請登錄早期教育欄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