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拯救男孩"更要拯救教育

新年前一天, 宜欣拿到了5歲兒子壯壯的《家園聯系冊》, 上面有老師對兒子2009年最后一周的情況描述, 上面是這樣寫的:孩子最近心情很好, 請家長適當引導。

“心情好還要怎么引導呢?”宜欣不解, 跟老師溝通后宜欣才明白, 老師所說的“心情好”是指兒子很活躍、很淘氣, “經常來回走動, 坐在座位上常常跟相鄰的小朋友打鬧、說話、大聲唱歌”。  



如何在教育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 通過家庭教育真正做到“拯救”我們的孩子

而且, 宜欣從壯壯嘴里得知, 就因為這個“心情好”, 壯壯被幾次關進了“反思室”。

“我應該怎么引導兒子呢?他到底錯在哪里?”宜欣很困惑。

Advertisiment

男孩的教育問題不僅困擾著宜欣。

新年前, 一個面向全體華人青少年的數學大賽上, 金銀獎得主幾乎都是女生, 到場的人不禁問:聰明的男生都跑哪去了?

幾天之后, 著名青少年問題專家孫云曉的新書《拯救男孩》出版, 書中歷數了男孩在學業、心理、體質和社會四個方面面臨的危機。

孫云曉在書中列舉了一系列觸目驚心的數字, 再一次印證著男孩的“節節敗退”:

2006~2007年、2007~2008年連續兩個年度全國約5萬名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中, 大學女生人數均為男生的兩倍左右;與此相對應, 男性青少年網民上網成癮比例為13.29%, 女性為6.11%, 男性約比女性高出7.18個百分點;男孩患多動癥、自閉癥、學習障礙、智力障礙等方面的比率也比女孩高。

Advertisiment

其實, 男孩和女孩的差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但是為什么男孩的問題今天似乎越發嚴重?相比女孩的成長, 男孩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甚至出現了全線崩潰的景象。

“問題出在教育上。 ”孫云曉說。

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異比我們想象得更大

不久前, 網上曾出現了“入學年齡松綁”的爭論。 根據某知名教育網站的統計, 有超過75%的家長贊同學校接受“將滿6歲的兒童入學”, 甚至“多花一點錢也要讓孩子早一年讀書”。

男孩和女孩的差異更需要教育者的注意, 他們左右著對孩子的評價和定性。

有媒體曾經報道, 每到8月, 我國都有一些地方出現剖腹產高峰, 相當多的準媽媽是為了讓孩子不超齡讀書才選擇剖腹產,

Advertisiment
其中不乏有人提前一個月讓孩子降生, 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不比別的孩子晚上學。

孫云曉說, 提早入學對大部分男孩來說是“災難性”的, 有可能“釀成摧殘男孩的悲劇”。

“每個人有三種年齡:歷法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 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系講師李文道博士說。 歷法年齡是指一個人從母體降生開始, 按年月累計的年齡, 它反映了一個人出生后的時間長度。 生理年齡是指人的生理實際成熟或衰老的程度。 心理年齡是指人的心理實際成熟或衰老的程度。

“男孩子在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發育發面明顯晚于女孩。 ”李文道說。 比如, 女孩的神經系統整體比男孩成熟得早一些, 她們的手眼協調動作更靈活, 更準確,

Advertisiment
平衡性也更好, 在男孩寫字還歪歪扭扭的時候, 女孩早就可以寫一手漂亮的字了。

還有研究表明, 5歲男孩的大腦語言區域發育水平只能達到3歲半女孩的水平。

李文道博士介紹, 2006年, 美國心理衛生研究所的15名神經系統科學專家組成的一個專家小組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 該報告詳細記錄了大約2000個4~22歲孩子的大腦發育狀況, 結果表明,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中, 很多區域的發育順序和速度都不相同。

“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異比我們想象得更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員趙霞博士說。

很多家長不了解這些差異, 盲目地推著孩子往前走,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是在違背自然規律, 只能讓孩子不停地體驗失敗。

Advertisiment

為何現在的男孩做不到“后來居上”? 學校不喜歡男孩

為什么現在的男孩做不到“后來居上”了?

當男孩子被帖上某種標簽時 其時家長是孩子唯一的“救命稻草”。

趙霞至今還記得兒時鄰居家的一個小男孩。

小男孩被大家公認為是聰明孩子, 男孩的父親便早早對他進行了智力開發, 四五歲就能做簡單的加減法。 于是, 僅僅5歲半的時候, 小男孩便被送進了學校。  

剛上學的時候, 小男孩的學習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隨著父親早教的儲備逐漸用完, 小男孩的學習問題越來越明顯。 他明顯跟不上同學的步伐, 學習成績很快就排在了全班的最后, 后來到了高年級就不得不留級了, 即使這樣, 這個男孩的學習一直沒能趕上來, 勉勉強強把中學上完。

不少家長覺得,男孩子小時候成績不好沒關系,因為他們慢慢地會趕上來的。確實如此,過去,女孩子可以稱霸小學,但是到了中學男孩子就會趕上來并迅速超過女孩子,但是現在,男孩的這種后勁兒似乎沒了,他們不僅在中學的時候沒有趕上來,甚至到了大學仍然落后于女生。

為什么?

“很多男孩就這樣被耽誤了。”李文道博士說,孩子小的時候不會進行自我評價,他們對個體的評價主要借助于權威的評價。不少男孩子由于自身生長發育的不完善,在學習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難,這時老師或其他成人往往不能從男孩生長特點的角度客觀地看待他們,武斷地評價他們“笨”、“學習不好”。

一些男孩子在年齡增長之后仍然沒能“迎頭趕上”,并不是他們真的不行,而是“這種失敗性的評價可能已經形成他們終身性的自我評價”,李文道說,“他們把‘學習不好’看成了命運,從而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這些男孩子是輸給了自己的心理,他們的自信心被打垮了。

學校不喜歡男孩 男孩不喜歡學校

不清楚男孩與女孩在成長上的差異,使得男孩無法得到更科學的對待;而以升學為主要目標的學校教育則對男孩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柳虹的兒子小弟剛剛上小學,小家伙從小就聰明伶俐,深得家人喜愛。但是自從小弟上了學,柳虹就再也沒有安生過。

柳虹總是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前天是在樓道里打鬧,碰碎了樓道墻壁上的畫;昨天是上課不注意聽講總鼓搗自己的書包或者用胳膊肘不停地碰同桌;今天又是中午不好好在教室里休息,偷偷地跑到操場上玩……

在學校老師眼里,小弟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差生”。

“男孩和女孩不一樣,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卻常常漠視男孩和女孩的差異,對于體內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睪丸素的男孩,卻要求他們保持與女孩一樣的規矩,不要打打鬧鬧。”孫云曉說,“當一個男孩體內的每一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聽上8小時課,這是一種摧殘。”

很多男孩子被無情地貼上了“差生”的標簽。

現行的教育制度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制度,秩序、紀律是剛性的法則,顯而易見的,這些法則與男孩子的天性是格格不入的。

李文道博士介紹,人類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一個主要負責語言和推理,另一個主要負責運動、情感及空間關系。聯系兩個半球的是被稱為胼胝體的神經纖維。研究發現,男女兩性的胼胝體在形狀、大小以及大腦偏側化方面存在顯著差別,女性的胼胝體多于男性。

所以,女孩在做事情時往往同時使用大腦的兩側,而男孩往往只使用右側,運動是他們的優勢,再加上他們體內好斗的激素環境,男孩子需要更多的活動來消耗更多的體力和精力。“一個男孩每天至少需要4次較為充足的戶外活動。”孫云曉說。

學校不喜歡男孩。男孩更不喜歡學校。

在應試教育向更寬更廣范圍蔓延的今天,男孩的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了。

以前,被束縛的男孩子還可以在放學以后、周末和假期徹底解放,在盡情的游戲中釋放那些被捆綁的手腳,同時,在游戲中發揮優勢、塑造個性、培養創造才能。

但是,面對越來越重的升學壓力,很多學生周末也被排滿了各種補習班。這使得本來在學校就得不到運動機會的男孩更加“被束縛”了,而且很多男孩子由于成績不好會被束縛得更牢、更緊。

正像一位友人向孫云曉抱怨的那樣,現在束縛孩子的已經不是繩索了,而是一根根的鋼條。

男孩的生存空間被一點點地蠶食殆盡,他們根本無力翻身。

勉勉強強把中學上完。

不少家長覺得,男孩子小時候成績不好沒關系,因為他們慢慢地會趕上來的。確實如此,過去,女孩子可以稱霸小學,但是到了中學男孩子就會趕上來并迅速超過女孩子,但是現在,男孩的這種后勁兒似乎沒了,他們不僅在中學的時候沒有趕上來,甚至到了大學仍然落后于女生。

為什么?

“很多男孩就這樣被耽誤了。”李文道博士說,孩子小的時候不會進行自我評價,他們對個體的評價主要借助于權威的評價。不少男孩子由于自身生長發育的不完善,在學習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難,這時老師或其他成人往往不能從男孩生長特點的角度客觀地看待他們,武斷地評價他們“笨”、“學習不好”。

一些男孩子在年齡增長之后仍然沒能“迎頭趕上”,并不是他們真的不行,而是“這種失敗性的評價可能已經形成他們終身性的自我評價”,李文道說,“他們把‘學習不好’看成了命運,從而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這些男孩子是輸給了自己的心理,他們的自信心被打垮了。

學校不喜歡男孩 男孩不喜歡學校

不清楚男孩與女孩在成長上的差異,使得男孩無法得到更科學的對待;而以升學為主要目標的學校教育則對男孩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柳虹的兒子小弟剛剛上小學,小家伙從小就聰明伶俐,深得家人喜愛。但是自從小弟上了學,柳虹就再也沒有安生過。

柳虹總是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前天是在樓道里打鬧,碰碎了樓道墻壁上的畫;昨天是上課不注意聽講總鼓搗自己的書包或者用胳膊肘不停地碰同桌;今天又是中午不好好在教室里休息,偷偷地跑到操場上玩……

在學校老師眼里,小弟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差生”。

“男孩和女孩不一樣,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卻常常漠視男孩和女孩的差異,對于體內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睪丸素的男孩,卻要求他們保持與女孩一樣的規矩,不要打打鬧鬧。”孫云曉說,“當一個男孩體內的每一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聽上8小時課,這是一種摧殘。”

很多男孩子被無情地貼上了“差生”的標簽。

現行的教育制度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制度,秩序、紀律是剛性的法則,顯而易見的,這些法則與男孩子的天性是格格不入的。

李文道博士介紹,人類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一個主要負責語言和推理,另一個主要負責運動、情感及空間關系。聯系兩個半球的是被稱為胼胝體的神經纖維。研究發現,男女兩性的胼胝體在形狀、大小以及大腦偏側化方面存在顯著差別,女性的胼胝體多于男性。

所以,女孩在做事情時往往同時使用大腦的兩側,而男孩往往只使用右側,運動是他們的優勢,再加上他們體內好斗的激素環境,男孩子需要更多的活動來消耗更多的體力和精力。“一個男孩每天至少需要4次較為充足的戶外活動。”孫云曉說。

學校不喜歡男孩。男孩更不喜歡學校。

在應試教育向更寬更廣范圍蔓延的今天,男孩的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了。

以前,被束縛的男孩子還可以在放學以后、周末和假期徹底解放,在盡情的游戲中釋放那些被捆綁的手腳,同時,在游戲中發揮優勢、塑造個性、培養創造才能。

但是,面對越來越重的升學壓力,很多學生周末也被排滿了各種補習班。這使得本來在學校就得不到運動機會的男孩更加“被束縛”了,而且很多男孩子由于成績不好會被束縛得更牢、更緊。

正像一位友人向孫云曉抱怨的那樣,現在束縛孩子的已經不是繩索了,而是一根根的鋼條。

男孩的生存空間被一點點地蠶食殆盡,他們根本無力翻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