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拔山扛鼎的成語故事

1 拔山扛鼎的故事

項羽是楚國下相人, 他從小跟隨叔父項梁生活。 項家世代為楚將, 項羽的祖父就是楚國名將項燕。

項羽年少時曾讀過書, 但沒什麼進展, 後又去學劍, 仍然不行。 叔父項梁生氣了, 問他到底要學什麼。 項羽說:“讀書只要能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 學劍只能對付一個人, 我要學能對付萬人的本領。 ”

項梁只好教他兵法。 項羽這才高興起來。

後來項梁殺了人, 為了躲避仇家報復, 他帶著項羽到吳中居住。

有一次, 秦始皇到會稽巡遊, 很多百姓在路邊觀看, 項梁帶著項羽也在人群中。 項羽指著秦始皇說:“這個人,

Advertisiment
我可以取代他。 ”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 要誅滅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稱奇, 覺得項羽不平常。

這時項羽已長得很高大, 大約有八尺多點, 力氣大得能舉起青銅鼎, 當地的年輕人已沒人是他的對手, 對他非常敬畏。

後來, 陳勝吳廣起義, 隨後各地義軍蜂擁而起, 項羽也隨著叔父項梁率軍起義。 他憑著自己的勇氣和兵法在戰爭中逐步擴大勢力, 並成為重要的義軍首領。

他和劉邦率領的另一支強大的義軍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隨後又同劉邦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項羽在戰爭中失利, 被劉邦包圍在垓下。 由於項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國人, 劉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國歌謠, 項羽以為自己的老家已被劉邦佔領,

Advertisiment
心中驚慌。 軍士們也都無心戀戰。

項羽預感到自己大勢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 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蓋世, 但天時不利連駿馬也不肯走了。 駿馬不走我還有辦法, 虞姬我可拿你怎麼辦呢?”

不久之後, 戰敗的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

後來, “拔山扛鼎”這一典故, 用來形容人力大無窮;或用來借稱項羽。

2 拔山扛鼎的材料

【注音】bá shān gāng dǐng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 才氣過人。 ”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

【解釋】扛:雙手舉起。 拔起大山, 舉起重鼎。 形容力氣很大。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

【近義詞】拔山蓋世 拔山舉鼎

【反義詞】舉鼎絕臏 軟弱無力

【年代】古代

【例句】那舉重運動員走上台, 往杠鈴前一站,

Advertisiment
膀圓腰粗, 胸脯盡是黑毛, 立在那兒像半堵黑塔, 是個~的大力士。

3 拔山扛鼎的點評

一個人不論有多大的能力, 都得將自己的能力用對地方, 才能發揮能力的作用。 如果能做到能文能武自然是好的, 但是我們絕對偏向文或是武, 而是要全面發展, 要做到有勇有謀才能很好的生存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