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事實過濾給孩子看

經營飯店的表妹有一個三周歲的男孩兒, 他有一個響亮的綽號叫“歪點兒”, 每次路過表妹家閑坐, 都見“歪點兒”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放養”, 轉著兩隻黑眼珠兒, 一付遊俠的樣子, 喝斥“歪點兒”的聲音不斷從一個又一個角落裡傳出來。
“歪點兒!”表妹大喊一聲, 貓一樣跳起來閃電般撲出門去。 “拿來!”慢吞吞地, 從孩子屁股後面閃出一把大號的螺絲刀。 “武器”是專門用來襲擊對面那個叫丫丫的小女孩的。 諸如往隔壁的魚缸裡揚沙子, 往客人的沙發上偷偷倒茶水, 甚至往他爸爸的皮鞋裡撒尿, 都是他樂此不疲的有趣的節目。

Advertisiment
表妹一千零一夜似的一遍又一遍給兒子講道理, 打比方, 可“歪點兒”除了不斷翻新他的惡作劇之外, 哪裡有改邪歸正的樣子?!
三四歲的孩子, 正是建立概念的時候。 父母們常犯一個淺顯的錯誤, 就是用阻攔去代替事實。 他們只是告訴孩子們說, 這樣做不對, 那樣做才對, 這樣的人是好的, 那樣的人是壞的, 這個可以幹, 那個不可以幹, 卻從來沒有給孩子自己判斷事情的權力。 其實事實才真正是作出判斷的依據, 而無論多麼小的孩子只要他有感受事實的能力, 他就會做出自己的判斷。 因為無論簡單或是複雜, 一切思想都不過是對事實的注釋。 母親的認識對於孩子來說是一杯濁水, 好母親應該是塊濾紙,
Advertisiment
她應當尋找恰當的機會, 把不同的結果展示在孩子面前, 就象濾紙上面的泥沙和濾紙下面的清水, 然後由孩子決定自己的選擇, 而不是簡單的把錯誤打上“X”號, 扔得離孩子越遠越好。 我把這個“濾紙媽媽”的說法講給表妹聽, 她一臉將信將疑的樣子。 半個月後的一個週末, 興沖沖的表妹眉飛色舞講述她擺平兒子的過程。
原來, 她聽了那個簡單的比方之後, 就選了一個機會拿兒子做了下實驗, 當時對面的小女孩和鄰近的兩個大點的男孩子在門口擺積木, 她恰好瞥見“歪點兒”拿著一塊香蕉皮鬼頭鬼腦的朝門外張望, 她沒向往常一樣去吆喝他丟掉手裡的東西, 只是走近兒子說:“你想去玩積木嗎?”“歪點兒”遲疑了一下, 隨後背著手徑直朝三個孩子走過去,
Advertisiment
她看見一塊黃色的東西從兒子的手裡飛出來, 砸在孩子們剛剛擺好的“城堡”上, 她忍著心裡的憤怒沒有動, 但同樣的憤怒卻從兩個小男孩的眼睛裡迸發出來, 他們豹子一樣躍起來朝“歪點兒”沖過去, 那塊香蕉皮換來了狠很的幾下利息, 然後整整一個多小時, “歪點兒”遠遠地在三個孩子的笑聲中走來走去, 看著丫丫和小男孩興致勃勃地拿積木擺出各式各樣的房子、小橋, 甚至還建起一個小小的花壇, 表妹沒有理會在一旁踱來踱去的兒子, 她沖丫丫喊:“丫丫, 阿姨這裡新買的香蕉, 你和小朋友來吃吧!”“歪點兒”聽了, 風一樣跑回來, 不一會兒, 他抱起香蕉向對面走了過去, 接著, 表妹看見四個孩子高高興興玩成一團,
Advertisiment
每個人的手裡多了根香蕉。 不用說, “歪點兒”通過這件事明白了, 香蕉比香蕉皮更管用。 表妹也從此受到了教育, 她仔細地留意著每一個可以讓事實糾正兒子的機會, 她感覺這比一百次說教來得都要管用。
正說著一個小男孩大口喘著氣跑進門來。 “歪點兒”, 表妹望著剛奔進來的兒子說:“叫舅舅。 ”“舅舅好!”孩子張開一張圓圓的嘴巴, 表妹俏皮的朝我眨了眨眼睛, 我笑了, 沒想到, 她還真的成了一個“濾紙媽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