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打嗝放屁罵人吐唾沫,當熊孩子遇到臭毛病,怎麼破!

假期, 包子奶奶帶著小籠包和弟弟回老家住了一段時間。 等我再見到小籠包的時候, 發現她多了一個臭毛病, 她總是不自覺地咬下嘴唇。 打嗝放屁罵人吐唾沫, 當熊孩子遇到臭毛病, 怎麼破!

一開始, 我沒太在意, 想哪個孩子還沒點小動作啊, 估計幾天就好了。

但十來天過去了, 情況不僅沒有好轉, 反而變得更糟糕了。 她好像無時無刻不在咬嘴唇, 包括晚上睡覺時候。 而且她睡著了, 我必須使很大的勁兒才能給她掰出來。

我開始焦慮了。

我對家裡人說:以後誰看到她咬嘴唇都必須要提醒她, 這臭毛病改不掉,

Advertisiment
實在太難看了。

一時間, 全家人都進入了草木皆兵的狀態。

“小籠包, 不許咬嘴唇了!”

“小籠包, 你怎麼又咬嘴了?”

“怎麼又咬?這麼漂亮一個小姑娘, 哪兒學的這臭毛病!”

……

那段時間, 除了正常的吃喝拉撒睡, 全家只有一件重要的事, 就是盯著小籠包那張嘴。

但好像大家越提醒, 小籠包咬嘴唇咬得越頻繁。

發展到後來, 我每次看到她, 她都是緊緊咬著嘴唇。

而且, 一開始我們一提醒她, 她還能立刻就鬆開。

但漸漸地, 不管我們怎麼說, 她瞪著眼睛看著我們, 就是死死咬著不鬆開。

一天晚上, 我終於忍無可忍地爆發了。

本來我正在繪聲繪色特別投入地講故事, 不經意瞟了一眼, 小籠包竟然又在咬著嘴唇。

我感覺我渾身的毛瞬間炸開了。

Advertisiment

我把書啪地合上, 狠狠地瞪著她。

小籠包懵了, 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 嘴唇還是緊緊地咬著。

我伸出手來, 使勁兒掐住她的嘴唇, 開始怒吼:“你到底怎麼回事兒?讓你不要咬嘴唇, 不要咬嘴唇, 你怎麼就是記不住?”

“你今天倒是說說, 你為什麼一定要咬嘴唇?你說啊, 為什麼?”

……

小籠包不說話, 只是眼睛裡含著淚, 看著我。

“我問你呢, 為什麼啊?你為什麼就非要咬嘴唇?你今天不說出來, 我們就別睡覺!”

小籠包的眼淚開始嘩啦啦往下掉, 想哭, 又使勁兒忍住, “媽媽, 我也不知道啊!”

“不知道?你為啥不知道?不知道你就要咬嗎?全家人苦口婆心地說你, 都沒有用, 你到底怎麼才能改了?”

小籠包嗚嗚地哭了起來, 用小手拉我的胳膊, “媽媽, 我以後不咬了,

Advertisiment
你不要生氣!”

可我當時已經完全失控了, 明明知道發脾氣對這件事情有百害而無一利, 但我已經完全陷入了自己的情緒泥潭裡。

我把這些天來的焦慮, 擔憂, 憤怒, 全部變成了疾言惡語扔了出去。

我一把推開小籠包的手, “不講了, 今天不講故事了, 你睡覺吧, 什麼時候改好了, 什麼時候再給你講故事。 ”

小籠包一邊哭一邊躺下, 一邊努力閉上眼睛, 不知道小聲抽泣了多久, 終於睡著了。

這個時候的我, 終於冷靜下來了。

看著小籠包臉上掛著的淚珠, 我的心拉扯著疼。

我問我自己, 我這是幹嘛呢?

我怎麼能這樣對孩子呢?

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中, 一夜無眠。

第二天, 正好上心理諮詢師的輔導課, 教授講到了發展心理學, 說到了嬰幼兒期的各種心理、行為表現。

Advertisiment

課間, 我請教教授, “小籠包總是改不掉咬嘴唇”, 該怎麼破?

教授詳細瞭解了小籠包的情況後, 說, “孩子任何一種行為表現肯定背後都有原因。 她頻繁咬嘴唇, 可能是源於某個場合給她帶來了焦慮、害怕、恐懼, 或者其它不好的情緒, 這是她發排解情緒的一種方式。 可能過一段時間, 自然而然就好了。

但因為你們全家人過於緊張, 不斷地去提醒她, 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種暗示和強化, 起了相反的作用。 建議你們不要再去注意孩子的多餘動作, 聽其自然。 ”

聽完教授的建議, 想到這段時間以來, 我給小籠包傳遞的壓力和焦慮, 又想到昨晚小籠包哭紅的眼睛, 我快要哭出來了。

天哪!我簡直是一個太糟糕的媽媽!

Advertisiment

教授看透了我的心思, 對我說,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 叫做‘足夠好的母親’。

而所謂‘足夠好’的意思是說, 再好的母親也不能滿足嬰幼兒所有的需要, 無法每分每秒都陪在他身邊, 也不能保證不犯任何錯誤, 我們能做的, 也就是盡力而為, 為其提供一種溫暖、安全的氛圍, 這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還有, 我們一直在這麼努力地學習各種育兒知識, 提升自己, 改善親子關係, 這就足夠了。 ”

聽完, 我的內疚感終於緩解了一點, 這才想起來要補救。

我問教授“我應該怎麼彌補昨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呢?”

教授笑了, 說“你可以向孩子道歉啊!但是一定是認真、真誠地道歉。 ”

那天晚上, 洗完澡, 小籠包抱著一大摞繪本爬到床上, “媽媽, 講故事!”

她好像已經忘記昨晚媽媽的批評和訓斥,笑眯眯地鑽進我懷裡。

我摟著她,“小籠包,媽媽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對你說。”

“什麼呀?”小籠包仰起小腦袋,看著我。

“媽媽要對你說,對不起,昨天晚上媽媽態度不好,太凶了。你一定很害怕,很難過吧?”

小籠包愣了一下神,然後垂下眼簾,點點頭,“嗯,媽媽,我不喜歡你變成大獅子。”

我說:“是,大獅子的確太凶了!媽媽也不喜歡。”

“媽媽,其實我也不想咬嘴巴,可是我經常就忘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我摟進她,“恩,寶貝,媽媽知道了。”

小籠包睡著後,我召集包子爸爸、包子奶奶開了家庭會議,全家達成一致,明天起,誰都不再用過激的話語提醒強調小籠包咬嘴唇的事情。

接下來的幾天,有好幾次看到小籠包咬嘴唇,我都差點忍不住想要去說,但還是逼自己把話咽回了肚子裡。

有時候,實在忍不住,我就會輕輕點一下我自己的嘴唇,給她一個眼神,小籠包也就心領神會,趕緊鬆開,捂著嘴笑。

這個手勢成為了我們母女間的一個小秘密,只有天知,地知,我懂,她懂。

然後,慢慢地,不知道是因為我們全家的注意力都轉移了,還是事情真的往好的方向發展了,我們驚喜地發現,小籠包咬嘴唇的時候越來越少。

包子爸爸感慨說:“看來,當爹媽真的是要學習啊,科學育兒,科學就是科學。你看我們之前不懂,南轅北轍了那麼久,我們焦慮,孩子也不開心,全家雞飛狗跳,現在,你好,我好,全家和樂融融啊!”

我笑了,長長地松了一口氣。時間過去一個多月了,現在,儘管小籠包還是偶爾咬嘴唇,但情況已經好了太多太多。

我知道,這一切需要時間這位元魔術師,我不能心急。

但是通過這次經歷,我才強烈的感覺到,其實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我們家長自己的問題。

也讓我意識到,作為父母,我們真的還有很多很多地方需要修煉、升級。最近又看了一些正面管教相關的書籍,有些小小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不能忽視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和表達自己情感的權利,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為,也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情緒被接受時,孩子很容易去調整他們的行為。

第二,最好避免單純的批評和指責。

因為這樣會讓孩子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你的態度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錯誤本身。

強硬只能刺穿孩子的堅固的外殼,只有溫和的堅決才能觸及他們敏感柔軟的內心。

第三,不要質問孩子“為什麼”?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使他尤為不安的問題是問他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

就像那個晚上,我拼命地要求小籠包回答我為什麼要咬嘴唇,小籠包除了哭,什麼都說不出來。

因為“為什麼”這個詞要求他解釋自己的感受,說出一個符合邏輯的、可以接受的理由。

0到5歲的孩子,通常還沒有這種能力,能老練的說出自己的感受。所以這種問題只會讓孩子緘默,而不是向我們敞開心扉。

第四,溝通中可以借助一個詞或者一個手勢來表達。

就像後來,當小籠包再咬嘴唇時,我就會輕輕點一下我自己的嘴唇,小籠包立刻明白是什麼意思。

孩子們並不喜歡聽教訓和冗長的教導,一個簡單的詞或者手勢會鼓勵他們思考問題,並去想應該做什麼。

第五,當一個好媽媽好爸爸真的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那就是看了很多的書 ,知道了很多育兒道理,但還是會忍不住沖孩子發火,大聲呵斥、甚至打罵孩子,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我們都是過去的經歷造就的產品,所以現在我們又以當初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交流,儘管有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自知。

所以,良好的,嶄新的親子互動模式,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認真去做,並通過反復的自我訓練後,才能形成的一種良好的自我反射。

哎,有時候想想,當爹媽真難。

育兒之路是如此不平坦,往往是座山連著一座山,而且這些大山,有許多我們根本無法移動,無法改變。

該怎麼辦呢?

嗨!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吧!

我們可以努力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蹲下身來,試著真正瞭解孩子。

我們要和孩子共同成長。

山不過來,那我們就過去唄。

講故事!”

她好像已經忘記昨晚媽媽的批評和訓斥,笑眯眯地鑽進我懷裡。

我摟著她,“小籠包,媽媽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對你說。”

“什麼呀?”小籠包仰起小腦袋,看著我。

“媽媽要對你說,對不起,昨天晚上媽媽態度不好,太凶了。你一定很害怕,很難過吧?”

小籠包愣了一下神,然後垂下眼簾,點點頭,“嗯,媽媽,我不喜歡你變成大獅子。”

我說:“是,大獅子的確太凶了!媽媽也不喜歡。”

“媽媽,其實我也不想咬嘴巴,可是我經常就忘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我摟進她,“恩,寶貝,媽媽知道了。”

小籠包睡著後,我召集包子爸爸、包子奶奶開了家庭會議,全家達成一致,明天起,誰都不再用過激的話語提醒強調小籠包咬嘴唇的事情。

接下來的幾天,有好幾次看到小籠包咬嘴唇,我都差點忍不住想要去說,但還是逼自己把話咽回了肚子裡。

有時候,實在忍不住,我就會輕輕點一下我自己的嘴唇,給她一個眼神,小籠包也就心領神會,趕緊鬆開,捂著嘴笑。

這個手勢成為了我們母女間的一個小秘密,只有天知,地知,我懂,她懂。

然後,慢慢地,不知道是因為我們全家的注意力都轉移了,還是事情真的往好的方向發展了,我們驚喜地發現,小籠包咬嘴唇的時候越來越少。

包子爸爸感慨說:“看來,當爹媽真的是要學習啊,科學育兒,科學就是科學。你看我們之前不懂,南轅北轍了那麼久,我們焦慮,孩子也不開心,全家雞飛狗跳,現在,你好,我好,全家和樂融融啊!”

我笑了,長長地松了一口氣。時間過去一個多月了,現在,儘管小籠包還是偶爾咬嘴唇,但情況已經好了太多太多。

我知道,這一切需要時間這位元魔術師,我不能心急。

但是通過這次經歷,我才強烈的感覺到,其實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我們家長自己的問題。

也讓我意識到,作為父母,我們真的還有很多很多地方需要修煉、升級。最近又看了一些正面管教相關的書籍,有些小小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不能忽視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和表達自己情感的權利,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為,也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情緒被接受時,孩子很容易去調整他們的行為。

第二,最好避免單純的批評和指責。

因為這樣會讓孩子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你的態度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錯誤本身。

強硬只能刺穿孩子的堅固的外殼,只有溫和的堅決才能觸及他們敏感柔軟的內心。

第三,不要質問孩子“為什麼”?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使他尤為不安的問題是問他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

就像那個晚上,我拼命地要求小籠包回答我為什麼要咬嘴唇,小籠包除了哭,什麼都說不出來。

因為“為什麼”這個詞要求他解釋自己的感受,說出一個符合邏輯的、可以接受的理由。

0到5歲的孩子,通常還沒有這種能力,能老練的說出自己的感受。所以這種問題只會讓孩子緘默,而不是向我們敞開心扉。

第四,溝通中可以借助一個詞或者一個手勢來表達。

就像後來,當小籠包再咬嘴唇時,我就會輕輕點一下我自己的嘴唇,小籠包立刻明白是什麼意思。

孩子們並不喜歡聽教訓和冗長的教導,一個簡單的詞或者手勢會鼓勵他們思考問題,並去想應該做什麼。

第五,當一個好媽媽好爸爸真的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那就是看了很多的書 ,知道了很多育兒道理,但還是會忍不住沖孩子發火,大聲呵斥、甚至打罵孩子,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我們都是過去的經歷造就的產品,所以現在我們又以當初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交流,儘管有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自知。

所以,良好的,嶄新的親子互動模式,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認真去做,並通過反復的自我訓練後,才能形成的一種良好的自我反射。

哎,有時候想想,當爹媽真難。

育兒之路是如此不平坦,往往是座山連著一座山,而且這些大山,有許多我們根本無法移動,無法改變。

該怎麼辦呢?

嗨!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吧!

我們可以努力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蹲下身來,試著真正瞭解孩子。

我們要和孩子共同成長。

山不過來,那我們就過去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