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足口病用藥

小兒手足口病是上世紀80年代新發現的一種發疹性傳染病, 年齡一般在5歲以下, 尤以嬰幼兒多見, 夏秋季節易於大範圍流行。 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潰瘍。 中醫師認為, 儘管小兒手足口病歷代中醫典籍未曾記載, 但根據辨證應將其列為溫病的範疇, 病機是風熱病毒蘊於肺、心、脾、胃, 蒸騰氣營所致, 病邪在衛氣營之間。 故治療應以消熱解毒、運脾養陰為總則。

在此認識的基礎上, 家長可以選用羚涼通散和平脾羚散, 兩大散劑類型又各含有三個不同藥物組成的散劑。 在風邪犯肺、心脾蘊熱型的急性期,

Advertisiment
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 色紅, 發熱, 口渴, 便幹溲黃, 舌質紅苔黃, 脈浮數。 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濕為主。 採用羚涼通散, 主要成分為雙花、連翹、豆豉、大黃、石膏、防風、荊芥、黃芩等。

在脾胃失運、陰虛火熱型的恢復期, 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散在或消退, 身熱漸退, 口唇乾燥, 食欲不振, 舌紅少津, 脈細數。 治法以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原則。 採用平脾羚散, 主要成分為陳皮、厚樸、神曲、羚羊角、蘆根、麥冬、蒼術、砂仁等。

兩期均以三種散劑互相配伍, 共奏清熱解毒、利濕之功, 使熱去疹自退, 脾運正常, 虛火自滅, 養陰津自生。

怎樣預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 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 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

Advertisiment
多數患者可以自愈。 疾控專家建議大家,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勤曬衣被, 多通風。 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 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 及時採取控制措施。 輕症患兒不必住院, 可在家中治療、休息, 避免交叉感染。 主要做好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 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預防原則本病至今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 加強監測, 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 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 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 及時發現病人,

Advertisiment
採集標本, 明確病原學診斷, 並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 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

流行期間, 家長應儘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減少感染的機會。 醫院應加強預防, 設立專門的診室, 嚴防交叉感染。 在伴有嚴重合併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 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