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家的孩子愛打人該怎麼辦?

“我家孩子特別愛打人, 從會走就會打人, 怎麼說都沒用”;

“我家孩子脾氣大, 愛打人, 特別難管教, 怎麼辦呢?”;

“我們打他罵他誇他……什麼方法都試過了, 他就是喜歡打人怎麼辦呀?”

有很多家長都提出過這種問題, 他們也嘗試了很多方法來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 但都收效甚微。 那麼孩子是真的愛“打人”嗎?

案例一:強強為何在外就超愛“打人”呢?

解讀:對孩子來說, “攻擊行為”只是他們用來表達感情或試探大人的方式之一。

在齙牙兔學習中心裡, 有個叫強強的小男孩, 超級“愛打人”, 無論是大人孩子與他交流, 都會被“攻擊”。

Advertisiment
但據強強媽媽反映, 孩子在家是公認的乖小孩。 不知道為什麼, 孩子一到學習中心脾氣就超級大, 還會動手打人。

有一次強強在活動中心玩小車, 開得正高興, 齙牙兔姐姐停下了車, 告訴強強要上課了, 小車不要玩了。 強強嘗試了下, 小車果然被姐姐控制住了不能動了, 強強皺起眉頭立即揮動小手朝姐姐扇去, 其實手根本就沒碰到齙牙兔姐姐。 強強皺著眉頭看向保姆, 保姆“呵呵”笑了一聲;強強又嘗試動了下小車還是沒成功, 他又揮起小手, 保姆又“呵呵”笑了一聲……這個“揮手—呵呵笑”的動作就這麼重複了3次。

目睹了這一切之後, 齙牙兔的老師與強強媽媽進行了交談, 瞭解到這麼一些細節:

1.情緒強度。 強強本身是一個情緒強度和活動量都非常大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性格屬於大喜大怒類型, 同時體格也比較健壯, 手腳動作都很重。

2.成長環境。 強強在家由保姆照顧, 保姆平時對孩子的任何要求從來都是無條件接受的;但當強強來到齙牙兔, 自然有必要的行為規範和禮儀規則, 強強感受到自己的“小權利”正被限制並且無法隨心所欲, 所以他的情緒自然波動很大。

3.成人反應。 1-3歲的孩子攻擊行為非常普遍, 他們常去試探自己的行為能力或大人們的反應。 對於強強的攻擊行為, 保姆不但不第一時間阻止, 還在旁邊若無其事地笑, 這就會讓孩子壓根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並且每當自己揮手都會伴隨保姆的笑聲, 這讓強強認為很好玩, 或許大家是在跟他鬧著玩。

Advertisiment

所以, 針對強強的打人行為, 訓練師給家長的意見如下:

1.家裡人停止類似的行為。 強強爸爸有時會為了讓孩子聽話而請他吃頓“小生活”, 這種懲罰行為要停止。 作為兩歲左右的孩子, 他們根本無法理解所謂的“小朋友要和睦相處”之類的言辭, 他們能明白的那就是“爸爸剛才打我很痛, 我就聽話了, 打人真有用!”

2.嚴肅對待孩子的行為。 無論是保姆的笑還是家長們根據環境不同而變化不一的態度, 都會對孩子的行為糾正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如果是不好的行為, 直接嚴肅地阻止;如果你只是笑著告訴孩子“打人不好”, 那孩子得到的資訊可能只有“媽媽也沒生氣呀, 這樣做還挺好玩!”

3.即刻行動應優於言語規訓。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

Advertisiment
直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阻止——立刻抓住他打人的小手, 嚴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 給孩子一個阻止, 這對他們來說已然是一種懲罰, 過後無需再多說教。 若再出現打人行為, 繼續上述方法即可。

4.全家人行動一致。 無論在誰面前, 無論打了誰, 給予孩子的“懲罰”都是一致的——遊戲暫停、行動暫停、溝通暫停。 孩子很聰明, 如果全家人態度不一, 孩子肯定會不斷嘗試限制, 直到達到他們的目的。 這也正是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裡和在外面表現不一致的原因, 正是因為家長的規矩在不斷變化, 導致孩子學會“察言觀色”後見風使舵。

案例二:貝貝第一次“打人”是真的嗎?

解讀:1歲之後的孩子開始探索世界, 但是他們的身體控制能力有限,

Advertisiment
在積極的探索中, 他們常會因為過於興奮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

貝貝今天是來齙牙兔試聽的, 第一次看到那麼多新鮮東西——魚缸裡游來遊去的魚、淘氣堡飛來飛去的海洋球、桌上五顏六色的積木……貝貝高興地玩著、笑著。 開始上課了, 第一次見到齙牙兔姐姐, 貝貝有點陌生, 姐姐為他唱了歡迎歌。 剛唱完歌, 來了個小女孩, 貝貝一下從座位上站起來, 沖到小女孩的面前, “啪”一下, 小女孩倒在貝貝的面前, 是貝貝推倒的。 貝貝媽媽趕忙沖過去拉住貝貝的手, 把他帶到一邊去狠狠訓了一通。

和貝貝媽媽交談後, 我們發現, 貝貝只有在遇到小朋友的時候才會有“攻擊”行為, 那麼, 這真的是攻擊嗎?經常看見有的孩子, 看見別的小朋友後表現出高興的情緒,媽媽讓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去打招呼,當這個孩子過去想揮揮手或者抱一抱別的小朋友的時候,由於力度沒有控制好,“啪”一下、“哇”一聲……一個表示友好的行為立即就被成人主觀地翻譯成了“打人”。很快,這些“打招呼”的孩子就真正變成了“打人”的孩子了。

由此,我們給了貝貝媽媽一些建議:

1.不再強化孩子打人這個行為:減少無謂的說教,看見行為即阻止(暫停孩子的行動),可以進行單純的暫停,也可進行注意力轉移,但不要以打罵方式懲罰孩子。

2.貝貝其實是希望和小朋友交往的,只是由於力比較大,“下手”較重,所以媽媽需要先教貝貝如何和小朋友打招呼,甚至是在看見其他小朋友時,陪他一起打招呼;當孩子出現形似“打人”的行為時,可以立即抓住他的小手,揮一揮說:“貝貝是要打招呼嗎?你好!”

3.一旦孩子表現出積極的交往行為,就予以讚賞和鼓勵“今天貝貝和囡囡打招呼了是嗎?媽媽看見了,非常好哦!”

貝貝媽媽也很配合,按照我們給的建議一一去做,兩周後,貝貝媽媽欣喜地告訴老師:貝貝就像突然長大了一樣,不但再也沒有打人了,見到小朋友還會主動跑上去問人家叫什麼名字……貝貝媽媽細數著孩子的變化,非常欣慰。

TIPS

教育孩子的一些注意事項

1.事先交給孩子如何和小朋友相處,如何打招呼、交朋友。

2.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糾紛時保持冷靜,強制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不如換一種做法:媽媽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父母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3.當孩子有一定自省能力了,父母點到為止,不要多說,孩子自己也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反省。

4.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父母應該教孩子表達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那個小朋友還在玩,不想給你玩,所以你生氣了,媽媽知道,但我們也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這只會讓孩子一頭霧水。

5.循環往復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耐心。 看見別的小朋友後表現出高興的情緒,媽媽讓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去打招呼,當這個孩子過去想揮揮手或者抱一抱別的小朋友的時候,由於力度沒有控制好,“啪”一下、“哇”一聲……一個表示友好的行為立即就被成人主觀地翻譯成了“打人”。很快,這些“打招呼”的孩子就真正變成了“打人”的孩子了。

由此,我們給了貝貝媽媽一些建議:

1.不再強化孩子打人這個行為:減少無謂的說教,看見行為即阻止(暫停孩子的行動),可以進行單純的暫停,也可進行注意力轉移,但不要以打罵方式懲罰孩子。

2.貝貝其實是希望和小朋友交往的,只是由於力比較大,“下手”較重,所以媽媽需要先教貝貝如何和小朋友打招呼,甚至是在看見其他小朋友時,陪他一起打招呼;當孩子出現形似“打人”的行為時,可以立即抓住他的小手,揮一揮說:“貝貝是要打招呼嗎?你好!”

3.一旦孩子表現出積極的交往行為,就予以讚賞和鼓勵“今天貝貝和囡囡打招呼了是嗎?媽媽看見了,非常好哦!”

貝貝媽媽也很配合,按照我們給的建議一一去做,兩周後,貝貝媽媽欣喜地告訴老師:貝貝就像突然長大了一樣,不但再也沒有打人了,見到小朋友還會主動跑上去問人家叫什麼名字……貝貝媽媽細數著孩子的變化,非常欣慰。

TIPS

教育孩子的一些注意事項

1.事先交給孩子如何和小朋友相處,如何打招呼、交朋友。

2.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糾紛時保持冷靜,強制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不如換一種做法:媽媽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父母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3.當孩子有一定自省能力了,父母點到為止,不要多說,孩子自己也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反省。

4.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父母應該教孩子表達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那個小朋友還在玩,不想給你玩,所以你生氣了,媽媽知道,但我們也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這只會讓孩子一頭霧水。

5.循環往復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耐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