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瞭解六項心理學實驗,學習如何對待兒童

國慶期間看了一部名為《死亡實驗》的電影, 有點兒震撼, 兩位奧斯卡影帝領銜被科學家人為設定的“獄卒”和“囚犯”小組, 鬥勇鬥狠。

兩隊人馬本來都是平凡人, 但是被“分配”了身份後, 彼此間竟然不能和諧相處——擁有絕對權力的實驗指導者指定了好人與壞人的界限:


這是電影:好人壞人是“分”出來的

囚犯“壞人”是社會的敗類、是人渣、不配被當作人來看待, 他們的名字不僅被剝奪, 由數字取而代之, 而且對待他們可以像動物一樣被鐵鍊束縛。 相反, 獄卒“好人”則被授予了武器和權力。
“一旦你穿上制服, 就好像開始扮演一個角色,
Advertisiment
你不再是你自己, 你的所作所為要與這身制服所代表的職責相匹配。

這樣的故事也只有人能編出來---不, 是根據真實存在的一個實驗編出來的。


這是電影

這個實驗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力浦·津巴多(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領導的研究小組, 在設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 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充當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學的在校大學生志願者。

這是實驗

囚犯和看守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 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 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

這是電影

Advertisiment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 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 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
最後, 津巴多因為這個課題中日益氾濫的反社會行為受到警告, 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

這是斯坦福

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們會從中有所體會。
心理學必須通過實驗驗證假設, 特別對於兒童而言, 通過實驗可以幫助發展兒童, 為教育提供指導。
最近, 一慢先生就在閱讀相關專著, 整理了六個與兒童發展有關的心理實驗, 家長們, 還有老師們可以通過瞭解這些實驗, 選擇合適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1遲延滿足能奏效嗎---棉花糖實驗

針對兒童的實驗總是有個兒童的別名, 什麼棉花糖啊, 不倒翁啊, 可是實驗過程卻不那麼甜美。

Advertisiment

選擇延後滿足能預示未來的成功嗎?這是斯坦福大學----又是斯坦福!畢竟是美國大學心理學排名第一的學校!嬰幼兒研究中心也堪稱全球第一!-----的沃爾特·蜜雪兒在他1972年的棉花糖測試中嘗試回答的問題。

實驗中, 四到六歲的孩子們被領到了一個房間裡, 他們面前的桌上有一塊棉花糖。 在讓孩子們獨處前, 實驗人員告訴他們, 如果15分鐘後這塊糖還在桌上, 那麼他們就能額外獲得一塊糖。
實驗人員記錄了每個孩子的忍耐時間, 並且嘗試尋找這項資料是否與孩子們成人後的成功有關聯。

在600個孩子中, 少數選擇立刻吃掉糖果, 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過了15分鐘, 獲得了第二塊糖果。 在後來的跟蹤調查中,
Advertisiment
蜜雪兒發現那些能延後滿足的孩子擁有更強的能力, 並在SAT考試中獲得了比同齡人更高的分數, 證明這項品質很有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
這個實驗用於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 所謂的延遲滿足, 就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 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 這是一個很通俗的解釋。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了下去, 那些在他們幾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 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 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 只吃了一顆糖的孩子, 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當這些孩子長到上中學時, 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 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
Advertisiment
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忍換得第二顆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 冒險精神較強, 比較受人喜歡, 比較自信, 比較獨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經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固執的少年, 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 對這些孩子分兩級進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的結果表明, 那些在棉花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達210分。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 研究發現, 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棉花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 在後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 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2恐懼是如何形成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我們夫妻看恐怖的實驗電影之前,孩子們看的是美劇《幸運的查理》,看到了第二季第19集了,其中PJ列出了許多恐懼的事情,他的精靈古怪的弟弟要幫助他克服恐懼,採用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方法。
其實,心理學對恐懼的成因和克服做過不少實驗,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小阿爾伯特實驗”。

而小阿爾伯特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1920年,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華生及其助手進行了心理學史上著名的一次實驗。該實驗揭示了在一個嬰兒身上是如何形成對恐懼的條件反應的。

實驗物件是一個叫阿爾伯特的小男孩,當他還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研究者把一隻白色的老鼠放在他身邊,起初他一點都不害怕;可是,當用一把錘子在他腦後敲響一根鋼軌,發出一聲巨響時,他猛地一打顫,躲閃著要離開,表現出害怕的神態。給他兩個月的時間使這次經歷淡忘,然後,研究者又開始實驗。當一隻白鼠放在阿爾伯特的面前,他好像看到了一個特別新奇有趣的玩具,伸出手去抓它;就在孩子的手在碰到白鼠時,他的腦後又響起了鋼軌敲響的聲音,他就猛地一跳,向前撲倒,把臉埋在床墊裡面。第二次試的時候,阿爾伯特又想用手去抓,當他快要抓住的時候,鋼軌又在身後響起。這時,阿爾伯特跳起來,向前撲倒,開始啜泣。
此後,又進行了幾次這樣的試驗,把老鼠放在阿爾伯特身邊,鋼軌在他腦後震響,阿爾伯特對老鼠形成了完全的恐懼條件反應,華生後來在實驗報告中寫道:
“老鼠一出現,嬰兒就開始哭。他幾乎立即向左側猛地一轉身,倒塌在左側,作四肢撐起身體快速地爬動,在他到達試驗台的邊緣前,用了相當大的勁才抱住他。”
更進一步的實驗顯示,阿爾伯特對其它毛乎乎的東西也產生了恐懼:兔子、狗、皮大衣、絨毛玩具娃娃,還有華生裝聖誕老人戴的面罩。
停止一個多月以後,又對阿爾伯特進行試驗,正如研究者所預測的,他哭了起來,對老鼠和一切展現在他面前的毛乎乎的刺激都感到害怕,這時候,並沒有任何鋼軌敲擊的聲音。
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華生認為,狗可以通過訓練建立條件反射,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我們經常給人的某中行為施以正強化(獎勵),那麼這種行為就會鞏固下來;如果不給強化或給以負強化(懲罰),那麼該行為就會減弱或不再出現。因此,強化很重要。華生認為,我們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或關係,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加以強化,使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係,那麼就可以預測、控制和改變人的行為。
這個實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見。比如,孩子對辣味的反感沒有那麼強烈,要是成人在孩子未進行品嘗前就給孩子一個太辣了難受的語氣、表情和神情,幼兒會加深對辣味的反感。
3榜樣示範在心理學上的驗證---波波玩偶實驗
我經常在講座中宣稱,在各種家庭教育方法中,榜樣示範和親子共讀是至為重要的兩種,特別是前者(某種程度上包括後者---父母讀書,家裡有書,孩子喜歡閱讀的比例高)影響孩子一生。
當然,這個榜樣也來自社會。

這也有實驗可以證明---波波玩偶實驗,也有成為不倒翁實驗的,蓋因那個與兒童體形接近的、長得像俄羅斯套娃的充氣玩具是個不倒翁玩偶。

波波玩偶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於1961年進行的關於攻擊性暴力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實驗。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對此專題繼續進行深入研究。

波波玩偶實驗對於班杜拉研究觀察學習、創建其社會學習理論起了關鍵作用。


在實驗中,班杜拉選用兒童作為實驗對象,因為通常兒童很少有社會條件反射。班杜拉試圖使兒童分別受到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的影響。然後將這些兒童置於沒有成人榜樣的新環境中,以觀察他們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
班杜拉讓斯坦福大學幼稚園年齡介於3-6歲之間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觀看一位成人榜樣毆打一個波波玩偶。控制組、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各包括24名兒童,分別觀看攻擊性行為,以及觀看非攻擊性行為。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再按性別再次分組。然後再分別觀看同性榜樣和異性榜樣。
每個兒童都被分別帶到一間房間裡,其中一個角落包含小玩具和圖片,另一個角落包含波波玩偶和一些工具。兒童首先待在一個角落獨自玩小玩具或圖片。10分鐘後,他們將進入三種不同的實驗情境:
實驗組一24名兒童觀看一位成人男性或女性(6男6女隨機分配給12名兒童)楷模對“波波玩偶”實行暴力行為。具體包括:用錘子敲,以及把玩偶拋到空中,嘴裡發出“砰、嘣”的聲音。實驗組二24名兒童觀看一位成人男性或女性(6男6女隨機分配給12名兒童)楷模安靜地擺弄玩具,完全忽視波波玩偶。對照組24名兒童在房間中時,成人楷模完全不出現。實驗的結果
觀看暴力行為的實驗組一中的兒童模仿性暴力行為的水準遠遠高於觀看非暴力行為的實驗組二以及對照組。
男孩比女孩更願意模仿同性別的楷模,女孩模仿女性楷模的證據不明顯。
男孩模仿肢體暴力的行為多於女孩,而男孩和女孩模仿語言暴力的程度差別不明顯。
楷模為男性時,女孩在模仿階段會表現出更多肢體暴力;楷模為女性時,女孩在模仿階段則表現出較多語言暴力。 是不是值得我們思考自己的行為對兒童的影響了吧?4醜小鴨變天鵝----羅森塔爾實驗

羅森塔爾實驗也有個很兒童的別名----"醜小鴨實驗"。

羅森塔爾實驗是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最著名的實驗。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他在實驗中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腦補一下——

皮格馬利翁

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是古代賽普勒斯的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他精心雕塑了一座少女像,美麗動人,皮格馬利翁真心地愛上了她。結果,奇跡發生了,塑像被皮格馬利翁的真心所打動,少女“復活”了。後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 Rosenthal)和雅各森(F. Jacobson)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神話故事告訴我們,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學生身上會起到極好的效果。
腦補完畢
羅森塔爾的實驗並不複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你對他人的期望會間接地產生多麼巨大的效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我們對他人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尤其對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最殘酷的傷害莫過於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傷害。不論你的孩子現在多麼“差”,你都要多加鼓勵,最大限度地給他能支撐起人生信念風帆的信任個讚美。這樣,你的孩子就一定會步入成功的殿堂。

在《孩子,我並不完美,我只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裡,著名的心理學家傑絲?雷爾評論說:“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敏於躲避別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贊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5知己能進步、目標明確易達成----定位速效實驗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前去 10公里外的村莊。
甲組學生不知道村莊有多遠,只讓他們跟著導遊走,剛走二三公里,就有學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學生開始抱怨,情緒低落而且開始散亂,以致潰不成軍。
乙組學生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沒有路牌,他們只跟著嚮導走,走了多少,還剩多少一概不知。結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來越慢。
丙組學生不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能不時看到路牌,上面寫有里程,他們走了多少還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楚。結果這一組學生一路上精神飽滿,每當他們疲勞時,看看路牌,都為自己已走過的路程感到振奮,沒人叫苦。

實驗的最終結果顯而易見,丙組最快,乙組次之,甲組最慢。

心理學把這種按計劃工作、目的明確、效率增高的現象叫“定位速效法”。這則實驗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及時瞭解,對學習積極性有強化作用,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回饋方式不同,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也不同。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對學習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及時回饋比遠時回饋效果更好。

6紫格尼克效應實驗
假期中本計畫以休息為主,可是看到家中堆積的童書,就大致整理了一下,可是過了一會,覺得還應該整理的更好,於是就不停手了---完全休息不了了,休假成了勞動節了。
這大致是紫格尼克效應的一個非典型案例。
俄國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克做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她給128名孩子佈置了一系列作業,諸如讀小說、製作泥人、做算術題、看圖作文等,讓孩子們完成其中部分作業,而另一些作業則在孩子們進行到一半時令其停止,不再完成。幾小時後,她要求孩子們回憶他們所做作業的細節,結果發現,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記住尚未完成的作業,而對已經完成的作業則印象模糊,甚至不記得了。
這個實驗證實了勒溫的推測:人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解答一個謎語,讀完一本書,學好一門語言等,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張力”。“心理張力”可以使人經常處於“適度緊張”狀態,從而保持積極的心態。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張力”系統,是產生“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制。
我們在瞭解紫格尼克效應之後,可以進行創造性的運用,培養孩子靈活的 “心理張力”。但也不要追求完美,以免張力過強,產生負面效應。有的孩子會反反復複地檢查自己的書包,因為怕忘帶東西;有的孩子用橡皮不停地擦,因為覺得自己畫得還不夠好;對於這些“心理張力”過強的孩子,家長要用寬鬆的態度、巧妙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放鬆下來,不必追求完美。
還有缺口的圓形,是不是也很好看啊?
兒童的秘密還有很多,我們很難把握,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一些心理知識,改變自己對於兒童的觀點和教育行為。

2恐懼是如何形成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我們夫妻看恐怖的實驗電影之前,孩子們看的是美劇《幸運的查理》,看到了第二季第19集了,其中PJ列出了許多恐懼的事情,他的精靈古怪的弟弟要幫助他克服恐懼,採用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方法。
其實,心理學對恐懼的成因和克服做過不少實驗,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小阿爾伯特實驗”。

而小阿爾伯特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1920年,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華生及其助手進行了心理學史上著名的一次實驗。該實驗揭示了在一個嬰兒身上是如何形成對恐懼的條件反應的。

實驗物件是一個叫阿爾伯特的小男孩,當他還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研究者把一隻白色的老鼠放在他身邊,起初他一點都不害怕;可是,當用一把錘子在他腦後敲響一根鋼軌,發出一聲巨響時,他猛地一打顫,躲閃著要離開,表現出害怕的神態。給他兩個月的時間使這次經歷淡忘,然後,研究者又開始實驗。當一隻白鼠放在阿爾伯特的面前,他好像看到了一個特別新奇有趣的玩具,伸出手去抓它;就在孩子的手在碰到白鼠時,他的腦後又響起了鋼軌敲響的聲音,他就猛地一跳,向前撲倒,把臉埋在床墊裡面。第二次試的時候,阿爾伯特又想用手去抓,當他快要抓住的時候,鋼軌又在身後響起。這時,阿爾伯特跳起來,向前撲倒,開始啜泣。
此後,又進行了幾次這樣的試驗,把老鼠放在阿爾伯特身邊,鋼軌在他腦後震響,阿爾伯特對老鼠形成了完全的恐懼條件反應,華生後來在實驗報告中寫道:
“老鼠一出現,嬰兒就開始哭。他幾乎立即向左側猛地一轉身,倒塌在左側,作四肢撐起身體快速地爬動,在他到達試驗台的邊緣前,用了相當大的勁才抱住他。”
更進一步的實驗顯示,阿爾伯特對其它毛乎乎的東西也產生了恐懼:兔子、狗、皮大衣、絨毛玩具娃娃,還有華生裝聖誕老人戴的面罩。
停止一個多月以後,又對阿爾伯特進行試驗,正如研究者所預測的,他哭了起來,對老鼠和一切展現在他面前的毛乎乎的刺激都感到害怕,這時候,並沒有任何鋼軌敲擊的聲音。
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華生認為,狗可以通過訓練建立條件反射,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我們經常給人的某中行為施以正強化(獎勵),那麼這種行為就會鞏固下來;如果不給強化或給以負強化(懲罰),那麼該行為就會減弱或不再出現。因此,強化很重要。華生認為,我們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或關係,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加以強化,使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係,那麼就可以預測、控制和改變人的行為。
這個實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見。比如,孩子對辣味的反感沒有那麼強烈,要是成人在孩子未進行品嘗前就給孩子一個太辣了難受的語氣、表情和神情,幼兒會加深對辣味的反感。
3榜樣示範在心理學上的驗證---波波玩偶實驗
我經常在講座中宣稱,在各種家庭教育方法中,榜樣示範和親子共讀是至為重要的兩種,特別是前者(某種程度上包括後者---父母讀書,家裡有書,孩子喜歡閱讀的比例高)影響孩子一生。
當然,這個榜樣也來自社會。

這也有實驗可以證明---波波玩偶實驗,也有成為不倒翁實驗的,蓋因那個與兒童體形接近的、長得像俄羅斯套娃的充氣玩具是個不倒翁玩偶。

波波玩偶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於1961年進行的關於攻擊性暴力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實驗。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對此專題繼續進行深入研究。

波波玩偶實驗對於班杜拉研究觀察學習、創建其社會學習理論起了關鍵作用。


在實驗中,班杜拉選用兒童作為實驗對象,因為通常兒童很少有社會條件反射。班杜拉試圖使兒童分別受到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的影響。然後將這些兒童置於沒有成人榜樣的新環境中,以觀察他們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
班杜拉讓斯坦福大學幼稚園年齡介於3-6歲之間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觀看一位成人榜樣毆打一個波波玩偶。控制組、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各包括24名兒童,分別觀看攻擊性行為,以及觀看非攻擊性行為。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再按性別再次分組。然後再分別觀看同性榜樣和異性榜樣。
每個兒童都被分別帶到一間房間裡,其中一個角落包含小玩具和圖片,另一個角落包含波波玩偶和一些工具。兒童首先待在一個角落獨自玩小玩具或圖片。10分鐘後,他們將進入三種不同的實驗情境:
實驗組一24名兒童觀看一位成人男性或女性(6男6女隨機分配給12名兒童)楷模對“波波玩偶”實行暴力行為。具體包括:用錘子敲,以及把玩偶拋到空中,嘴裡發出“砰、嘣”的聲音。實驗組二24名兒童觀看一位成人男性或女性(6男6女隨機分配給12名兒童)楷模安靜地擺弄玩具,完全忽視波波玩偶。對照組24名兒童在房間中時,成人楷模完全不出現。實驗的結果
觀看暴力行為的實驗組一中的兒童模仿性暴力行為的水準遠遠高於觀看非暴力行為的實驗組二以及對照組。
男孩比女孩更願意模仿同性別的楷模,女孩模仿女性楷模的證據不明顯。
男孩模仿肢體暴力的行為多於女孩,而男孩和女孩模仿語言暴力的程度差別不明顯。
楷模為男性時,女孩在模仿階段會表現出更多肢體暴力;楷模為女性時,女孩在模仿階段則表現出較多語言暴力。 是不是值得我們思考自己的行為對兒童的影響了吧?4醜小鴨變天鵝----羅森塔爾實驗

羅森塔爾實驗也有個很兒童的別名----"醜小鴨實驗"。

羅森塔爾實驗是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最著名的實驗。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他在實驗中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腦補一下——

皮格馬利翁

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是古代賽普勒斯的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他精心雕塑了一座少女像,美麗動人,皮格馬利翁真心地愛上了她。結果,奇跡發生了,塑像被皮格馬利翁的真心所打動,少女“復活”了。後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 Rosenthal)和雅各森(F. Jacobson)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神話故事告訴我們,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學生身上會起到極好的效果。
腦補完畢
羅森塔爾的實驗並不複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你對他人的期望會間接地產生多麼巨大的效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我們對他人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尤其對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最殘酷的傷害莫過於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傷害。不論你的孩子現在多麼“差”,你都要多加鼓勵,最大限度地給他能支撐起人生信念風帆的信任個讚美。這樣,你的孩子就一定會步入成功的殿堂。

在《孩子,我並不完美,我只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裡,著名的心理學家傑絲?雷爾評論說:“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敏於躲避別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贊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5知己能進步、目標明確易達成----定位速效實驗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前去 10公里外的村莊。
甲組學生不知道村莊有多遠,只讓他們跟著導遊走,剛走二三公里,就有學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學生開始抱怨,情緒低落而且開始散亂,以致潰不成軍。
乙組學生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沒有路牌,他們只跟著嚮導走,走了多少,還剩多少一概不知。結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來越慢。
丙組學生不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能不時看到路牌,上面寫有里程,他們走了多少還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楚。結果這一組學生一路上精神飽滿,每當他們疲勞時,看看路牌,都為自己已走過的路程感到振奮,沒人叫苦。

實驗的最終結果顯而易見,丙組最快,乙組次之,甲組最慢。

心理學把這種按計劃工作、目的明確、效率增高的現象叫“定位速效法”。這則實驗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及時瞭解,對學習積極性有強化作用,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回饋方式不同,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也不同。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對學習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及時回饋比遠時回饋效果更好。

6紫格尼克效應實驗
假期中本計畫以休息為主,可是看到家中堆積的童書,就大致整理了一下,可是過了一會,覺得還應該整理的更好,於是就不停手了---完全休息不了了,休假成了勞動節了。
這大致是紫格尼克效應的一個非典型案例。
俄國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克做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她給128名孩子佈置了一系列作業,諸如讀小說、製作泥人、做算術題、看圖作文等,讓孩子們完成其中部分作業,而另一些作業則在孩子們進行到一半時令其停止,不再完成。幾小時後,她要求孩子們回憶他們所做作業的細節,結果發現,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記住尚未完成的作業,而對已經完成的作業則印象模糊,甚至不記得了。
這個實驗證實了勒溫的推測:人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解答一個謎語,讀完一本書,學好一門語言等,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張力”。“心理張力”可以使人經常處於“適度緊張”狀態,從而保持積極的心態。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張力”系統,是產生“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制。
我們在瞭解紫格尼克效應之後,可以進行創造性的運用,培養孩子靈活的 “心理張力”。但也不要追求完美,以免張力過強,產生負面效應。有的孩子會反反復複地檢查自己的書包,因為怕忘帶東西;有的孩子用橡皮不停地擦,因為覺得自己畫得還不夠好;對於這些“心理張力”過強的孩子,家長要用寬鬆的態度、巧妙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放鬆下來,不必追求完美。
還有缺口的圓形,是不是也很好看啊?
兒童的秘密還有很多,我們很難把握,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一些心理知識,改變自己對於兒童的觀點和教育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