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無法消滅黑暗,但可以把善與愛“藏進”家庭教育!

每個人都渴望光明, 渴望愛, 但黑暗永遠存在, 傷害永遠存在。 那麼, 在家庭教育中, 我們怎麼給孩子灌輸善與愛?

社會依靠法律保護受到傷害的人, 聲張正義。 但是人性陰暗面的根源又在哪裡呢?

我們的孩子要怎麼長大?要怎樣教育才能不受這樣的傷害?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焦灼著父母, 拷問著家庭教育。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 我們不妨參考珍稀動物的保護——從源頭上進行保護, 提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倡議。 所以在家庭教育這個源頭上, 我們該從何入手呢?是教會孩子如何識別壞人, 如何保護自己不被侵害嗎?

Advertisiment

抑或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 換一種思路, 來審視一下“恃強淩弱”的一方又是如何釀成今天的大錯的呢?他們童年可能接受了怎樣的家庭教育?家長又該反思親子溝通中的哪些問題呢?

作為父母, 我們對孩子的最後一道守護, 就是要防止孩子成為我們憎惡的人!那麼在親子溝通的點滴中, 又有哪些不言而喻卻又需要父母們時常警醒自己的呢?

首先, 我們要無條件地

接納孩子、愛孩子

接納孩子本身、愛ta本身, 而不是因為他考試考了100分我才接納, 不是因為ta能夠在親戚朋友面前唱首英文歌才接納……有條件地欣賞贊許表揚孩子, 只會讓ta拼命地為了爭取讚賞和認可而去努力, 而非發自內心地去施展自己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其次, 要允許孩子犯錯誤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孩子在錯誤的體驗中不斷糾正自己的認知與行為。 而不是“你竟然做這種事情!丟不丟人?”、“小小年紀學習不好, 倒學會了早戀?真沒出息!”……通過嘲笑孩子的錯誤來激勵孩子是無法長期奏效的。 要知道, 犯錯誤是孩子更加優秀的必經之路。 如果你不允許孩子小時候犯錯誤, 就等於縱容ta長大後不斷地犯“大錯誤”。

再次, 少一些指責,

多一些同理心和關懷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果孩子的表現和我們期待不一樣, 你是否依然願意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你是怎麼想的, 可以和我說說嗎?”、“你這樣做是因為你很氣憤嗎?”、“我知道你很難過, 他把你最喜歡的畫撕了, 我能為你做點什麼嗎?”、“抱抱會感覺好點嗎?如果他下次這樣做,

Advertisiment
你打算怎麼辦?”……成長就是跟隨自己的內心一次次地實踐, 調整, 再實踐, 再調整, 而不是完全依照父母的規劃按部就班。 否則孩子就只是在生理上長成大人, 而行為永遠會停留在兒時的狀態裡。

一個人在童年受到愛的浸潤, 就會在內心種下善良的種子, 善與愛才是社會的矯正器。 愛會激發人的社會情懷, 這種社會情懷會幫助我們每個人去做正確的選擇!

我們無法消滅黑暗, 但我們的家庭教育能夠讓更多的光明一點點照亮生活。 讓孩子心中的光明足夠照亮黑暗, 支撐ta做出向上、向善、向美的選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