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為何都想要穩穩的幸福

(01)

每天晚上, 我們都會圍著社區的花園散步一圈, 敏敏很享受這樣的時光, 有爸爸媽媽一起牽著她, 她在中間自由的跑跑跳跳。

在經過一個階梯的時候, 她不小心絆了一下, 差點摔倒。 幸好, 還牽著爸爸媽媽的手。 她看了看我們倆, 我們對她笑了笑, 她又笑嘻嘻的繼續往前走。

“要小心呢”媽媽補充了一句。

“我會小心的。 ”敏敏說。

媽媽說:“那你怎麼剛剛都沒看路啊!” 。

“反正有你們牽著我!”。 敏敏說說完就撲來我們的懷裡。

我們頓時無語!再看看敏敏, 一臉穩穩的幸福樣。

(02)

心理學家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治癒之道》裡面講了個故事。

Advertisiment

被譽為‘鐵血宰相’的政治強人俾斯麥, 長期受到失眠的困擾。 後來有一位醫生治癒了他的失眠, 醫生的方法也非常簡單。 這位醫生在俾斯麥睡覺的時候, 就坐在俾斯麥床邊一語不發, 直到他睡著, 在俾斯麥第二天醒來時, 看到醫生仍然安靜的在他床邊。 反復如此了幾次之後, 宰相的睡眠問題就解決了。

原理也很簡單, 因為外在安撫性物件的穩定的存在, 很好的緩解了俾斯麥內在的焦慮。 俾斯麥在入睡的時候, 他知道, 無論自己睡得多沉, 有個人在那裡穩定的待著, 而且反復多次的在這種穩定的客體關係下, 他的睡眠狀況就自然慢慢的調整了。

(03)

“我要穩穩的幸福, 能抵擋末日的殘酷, 在不安的深夜, 能有個歸宿。

Advertisiment
”- 很難過, 很想家的時候, 聽到這首歌我就覺得舒服些。 ”

這是一位北漂的朋友昨天在她的朋友圈發出的內容。

我不知道這位朋友最近經歷了什麼, 但我知道, 她的內心深處, 家, 是她穩穩的陪伴, 是她穩穩的支持。 儘管她的家遠在千里之外, 但是家人的支持、溫暖, 那種從小就由家庭父母那裡得到的溫暖與支持, 已經穩穩的進駐了她的內心, 那些穩穩的幸福, 連末日般的殘酷都能抵擋, 定能支持她度過生活的困境與難過。

而這些堅定的幸福, 最初, 是源自于父母帶著溫柔穩穩的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04)

我們都見過, 年幼的孩子, 還在學爬學走的時候, 他每次走向前方拿某個玩具的時候, 總是不時的回過頭來看看媽媽。 為什麼?因為每次看到媽媽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媽媽就在那裡。 當媽媽也看著孩子, 孩子會從媽媽的臉上, 媽媽的神情裡看到自己。

媽媽是放鬆的, 孩子也是放鬆的;媽媽是喜悅的, 孩子也是喜悅的。 媽媽穩穩的在那裡, 孩子穩定的內在自我就慢慢建立了起來。 他對玩具的探索, 對事物的探索, 對這個世界探索就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微博上看到過一個段子, 說的是一位父親帶孩子去打針, 孩子因為害怕就哭了起來, 這位父親說, 針都還沒有開始打, 你哭什麼哭。 等打完針了, 孩子又繼續哭, 這位父親說, 針都打完了, 還有什麼好哭的。 我看到這條微博有很多的點贊, 甚至誇這個段子好, 這位父親有辦法。

其實, 大家都害怕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特別是這些恐懼的、焦慮的情緒,

Advertisiment
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所謂不好的、負能量的情緒。 於是, 就發展出了如這條微博段子這位父親的做法。

孩子有害怕的情緒了, 成年人也焦慮, 更害怕去處理, 甚至都懶得去處理, 孩子一哭, 自己都hold不住, 所以我們學會了各種辦法去轉移、壓制孩子本該正常出現的情緒表現, 以圖自己的情緒穩定或省事。 儘管孩子看起來已經不哭了, 或者他也沒有理由去哭了, 但是他的內在情緒卻暗流湧動般的翻滾。 他以後遇到這些事情, 未來遇到的困難, 他的情緒也將不知如何處理, 也將無處依靠和安放, 因為他從未得到過穩穩的支持和接納。 在內心不安的深夜, 情緒卻找不到歸宿。

“情緒的驚濤駭浪中, 有一個核心自我穩穩的站在那裡”。

Advertisiment
這是科胡特對健康自我的一個說法, 而這個核心的自我, 就是來自于孩子對父母的內化。 如果孩子的情緒處於驚濤駭浪之中, 父母能夠帶著情感穩穩的站在孩子的身邊, 這種支持與接納的形象就將深深的內化到孩子的內心。 而這種穩穩的人格基石, 無論你未來身處何處, 內心都會有個抱慰力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