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語故事:尸位素餐

屍音史, 是古代祭禮中的一個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須要做任何動作的人。

“書經”有句道:“太康屍位””屍位就是源出於此, 用來比喻一個有職位而沒有工作做的人, 正如祭禮中的屍, 只坐在位上, 不必做任何動作一樣。

“素餐”也是出於詩經:“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後人於是用“素餐”來比喻無功食祿的人。 把“屍位”和“素餐”兩者連合成為一句成語, 應該說是出於“漢書”, 因為該書的“朱雲傳”裹:“今朝廷大臣, 上不能匡主, 下亡以益民, 皆尸位素餐。 ”整句成語的意思, 也是和上述的屍位和素餐相同。 這樣說, 我們要研究成語的出處,

Advertisiment
對這句成語分合的出處, 也應該詳細知道。

一般機關、社團、商店的冗員, 憑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關係, 只知道每月按期領取薪金, 每日吃喝閑坐, 而不做任何工作, 這種人都可以說是“尸位素餐”。 此外, 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 雖然已經盡了自己的能力服務, 但事情總是做不好, 毫無成積可言, 這種人能夠保持職位, 不是靠自己的本領, 而是藉著特殊關係, 因此也可以說“尸位素餐”。 又如某人向朋友說, 自己本來沒有甚麼本領, 幸蒙東主的照顧, 得到解決生活, 但自己“尸位素餐”, 良心上也有點內疚。 這樣說, 又成為很得體的謙話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