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功父母育兒的3無原則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 成功父母更多地自學傾向於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幼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 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幼兒犯錯誤了, 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無錯原則認為:這是幼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 在幼兒自己的意識中, 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 實際上, 幼兒的淘氣、損壞物品是由於不正確的認知, 他並沒有主動犯錯誤的動機。

Advertisiment
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幼兒。 幼兒的對、錯的觀念與成人有很大差異, 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人的。
示例一:幼兒在跑動中衝撞另一個嬰兒
他這樣做不是為了把別的幼兒撞倒取樂, 這是他與其他幼兒交流的一種手段, 也許他只是希望另一個幼兒同他做追逐遊戲。
示例二:幼兒總喜歡翻箱倒櫃, 拆裝玩具、電器等
他絕不是一個淘氣的幼兒, 而是一個好奇心強、非常聰明的幼兒!幼兒需要不停地對周圍事物進行探知, 從而積累經驗。 他不停地翻亂物品、拆裝玩具等, 正是認識事物的行為。
示例三:幼兒到鄰居家裡拿了東西, 回家後就據為己有
這並不是道德問題。
Advertisiment
這是幼兒對物品佔有欲的一種表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像是他的手臂一樣應該屬於自己。 在嬰幼兒期, 這種現象是非常自然。 無論是長大後道德上多麼好的人在3歲時也難免會這樣。 對於這種現象當然不能鼓勵, 但也不可大聲呵斥他。 父母應逐步引導, 讓幼兒分清楚自己家的東西和別人家裡的東西是不同的, 可以讓他玩一會兒再送還給人家, 並且儘量在幼兒愉快情緒下讓他歸還物品。
無批評原則
一些父母在日常幼稚教育中, 一旦幼兒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 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 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 會使幼兒不知應該怎麼去做, 自信心大大受挫, 於是只會什麼也不做,
Advertisiment
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 長大後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3歲的幼兒來說, 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 但是他並不能完全聽懂。 因此, 教給幼兒正確的行為方式判斷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並且, 在不斷地嘗試中, 幼兒會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歡的行為, 哪些行為是不招人喜歡的。
示例一:哭鬧不止的幼兒
沒有幼兒是喜歡哭的。 面對哭鬧的幼兒, 對其進行嚴厲地批評毫無意義。 父母應該把力氣放在分辨幼兒的哭泣原因, 再想些幫助他的辦法。 如果幼兒是因為針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 父母應耐心告訴他不能滿足他的原因。 如果解釋和勸導都無效, 可以適當採取不理睬行為, 讓他哭夠就可以了。
Advertisiment

示例二:幼兒咬人
無批評人代表縱容幼兒, 必要的時候採取措施, 如隔離辦法。 咬人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這時可以採用隔離的辦法。 首先向幼兒指出這種行為是不可以的, 然後讓他暫時離開這種情境。 同大聲斥責、批評比較起來, 隔離辦法會立即見效, 而且用行為是幼兒意識到行為不被允許更直接、效果會更好。
需注意的是, 隔離一般不會造成對幼兒感情的傷害, 但不要把幼兒關在小黑屋等令幼兒恐懼的地方。 隔離只是在規定的時間內, 讓幼兒得不到他人的注意, 得不到他的一些權利, 就像比賽中罰出場幾分鐘一樣。

無壓力原則
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幼兒, 讓幼兒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境中成長, 那麼幼兒長大後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

Advertisiment
無壓力原則並不是這樣理解的。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 一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生合理、創新的思維。
示例一:一些語言是家長不該有的
有些父母在養育幼兒過程中, 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地位, 使幼兒內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
“你要是做不好, 長大只能要飯了”!
“再不好好做, 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更嚴重的:“你表現這麼差, 真不是我們生的孩子”!“你再不聽話, 將對你如何如何……”
此類語言或者做法, 都會給幼兒造成不必要的恐懼, 使幼兒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 幼兒在恐懼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
示例二:幼稚園教師讓幼兒在冰雪天穿不多的衣服做室外活動。
平時我們說一個應該有壓力才會奮進,這種壓力是指挑戰,它是在已經有了戰勝困難和戰勝自我的思想準備和勇氣。這些幼兒是在鼓勵、進取、內心充滿勇氣的情況下去做的,這個活動鍛煉了他們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示例三:愛迪生童年的故事
愛迪生的整個小學教育是在母親的身邊完成的。因為在學校裡,教師完全是專制式的,並且教師不允許他提所謂愚蠢的問題。相反地,愛迪生的母親對他很有耐心,十分親切,樂於回答他各種各樣的問題。有趣的是,愛迪生正是脫離了那種壓制式的不良的教育,和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平時我們說一個應該有壓力才會奮進,這種壓力是指挑戰,它是在已經有了戰勝困難和戰勝自我的思想準備和勇氣。這些幼兒是在鼓勵、進取、內心充滿勇氣的情況下去做的,這個活動鍛煉了他們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示例三:愛迪生童年的故事
愛迪生的整個小學教育是在母親的身邊完成的。因為在學校裡,教師完全是專制式的,並且教師不允許他提所謂愚蠢的問題。相反地,愛迪生的母親對他很有耐心,十分親切,樂於回答他各種各樣的問題。有趣的是,愛迪生正是脫離了那種壓制式的不良的教育,和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