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寶寶,就請關閉“過度保護”的閘門

在6+1盛行的家庭結構中, 80後寶爸寶媽主要忙於工作而無暇照顧寶寶, 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們又常常對自己的孫輩照顧得無微不至, 使寶寶缺乏培養動手能力的機會。 在愛的環境中, 您是選擇讓寶寶在過度保護中成長, 還是讓寶寶在愛和自由中獨立自主呢?


過度保護抑成長

情境導讀1

紫瑩今年3歲了, 剛剛上幼稚園。 在幼稚園裡紫瑩經常餓肚子, 因為她不會自己吃飯。 媽媽感覺紫瑩上幼稚園後, 整個人都瘦了一大圈。 但紫瑩媽媽覺得, 有很多寶寶3歲入園時都不會自己吃飯,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教育分析:

Advertisiment

情境中的例子的確是很多寶寶在幼稚園的真實寫照。 在家庭生活中, 當寶寶想要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 寶爸寶媽或是其他看護人總會上前幫忙, 甚至有的寶爸寶媽什麼也不讓寶寶自己做, 導致寶寶什麼也不會做, 就像上面情境中提到的紫瑩一樣。 其實, 這就是屬於對寶寶的過度保護。

在家庭生活中, 我們應該鍛煉寶寶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其實, 3歲的寶寶很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完成一些事情, 渴望擴大獨立活動範圍, 不斷去嘗試獨立完成任務的體驗。 當寶寶想要自己去做事情時, 如果寶爸寶媽在一旁對寶寶大呼“不要做”, 這就等於剝奪了寶寶的成長體驗, 使寶寶對做事情產生恐懼心理,

Advertisiment
以後遇到事情自己也不願意去做。

在安全的空間範圍內, 放開寶寶的手, 讓他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是幫助寶寶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的重要時期。

過度保護養惡習

情境導讀2

嘟嘟今年5歲了, 做事情總是依賴他人。 當他想喝水時, 就大聲叫喊:“我要喝水”;當他早上起床時, 也是大聲地叫喊:“我要穿衣服”……

教育分析:

好習慣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 壞習慣同樣如此。 在寶爸寶媽過度保護環境下成長的寶寶, 很容易養成“懶惰”的壞習慣。

保護寶寶是寶爸寶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但對寶寶進行過度保護, 小則影響寶寶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 大則影響自信心的建立。 另外, 在過度保護環境下成長的寶寶更容易導致發生感統失調症(全稱為感覺統合失調,

Advertisiment
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 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非“過度保護”成長3規則

寶寶的好奇心非常強, 對一些新鮮的事物總想嘗試著去碰觸, 但很多時候, 寶爸寶媽往往會因為過度關注寶寶的安全問題, 而剝奪了寶寶探索、動手的機會。 那麼, 該如何在顧及安全的情況下, 給予寶寶充分成長的空間和體驗機會呢?以下為您提供3點具體建議:

1.提供相對安全的成長環境。

寶爸寶媽要給寶寶創設相對安全的成長環境, 這是必要前提。 比如:容易造成磕碰的傢俱, 可以包上一層安全護套;收起剪刀等危險用具……這就要求您根據家庭情況及寶寶活動喜好, 排除危險因素, 創設相對安全的成長空間。

2.向寶寶講明安全界限。

Advertisiment

寶爸寶媽要給寶寶講清楚什麼東西不能碰, 為什麼不能碰, 同時也要讓寶寶瞭解這些物品的功能及碰觸後易產生的後果或危害, 比如電器、煤氣、刀等等。

告訴寶寶這些物品的潛在危險, 這樣可以省去寶寶因為好奇而去嘗試的擔憂。 當然, 給寶寶講清這些危險物品的危害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寶爸寶媽可以以身試教、體驗嘗試、觀摩學習。

特別要推薦的方法就是故事教育法, 寶爸寶媽可以找相關的故事書或是自己編故事, 重點給寶寶講明危險物品會造成的傷害, 讓寶寶明白不能碰這些東西的原因。

3.力所能及事, 寶寶自己做。

寶爸寶媽首先要明確哪些是寶寶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寶寶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哪些是寶寶可以幫爸爸媽媽完成的事情。

Advertisiment
比如:吃飯、穿衣, 這些是寶寶自己的事情;洗襪子、收拾自己的書包、整理自己的書櫃衣櫃, 這是寶寶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吃飯前後幫忙收拾碗筷、打掃衛生, 這是寶寶可以幫爸爸媽媽去做的事情, 只要寶爸寶媽肯給寶寶機會去做。

當然, 寶寶在第一次甚至是前幾次做這些事情的時候, 可能會把事情做“壞”, 這時, 寶爸寶媽不要因為寶寶做不好這些事情而不讓寶寶去做, 要知道, 寶寶是在實踐體驗中逐步成長的。

寶寶能把事情處理妥當固然是好, 但如果寶寶把事情做“壞”, 他可以從中收穫寶貴的經驗教訓, 更重要的一點是寶寶從中學到了什麼是責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