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愁!家有愛咬人的小寶貝

主持人:大家好, 我是紫沫, 歡迎大家來到“父母茶坊”。 咱們今天討論的是關於寶貝咬人的話題。
最近, 我到一些幼稚園做了調查, 幼稚園老師說, 幾乎每學期都會有一兩個小朋友咬人, 雖然咬人的孩子所占比例並不大, 但是這種現象很常見, 而且會有好幾個寶貝被咬, 更關鍵的是咬人的不良影響很大, 會造成小朋友之間和家長之間的矛盾, 處理起來比較棘手。 所以。 幼稚園老師建議我們深度交流這個問題, 為家長們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 在座的各位嘉賓, 你們遇到過寶貝咬人的事情嗎?

寶貝咬人會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
薇薇媽:我家寶貝從小不咬人,

Advertisiment
但是上幼稚園的第一天就被人咬了, 寶貝嚇得不得了。 我找了那個寶貝的家長, 這個家長態度很不好, 她說她也沒讓孩子咬人, 孩子不懂事, 不是故意的。 我說, 那你得教育孩子別再咬人了, 她反問我:“你怎麼知道我沒有教育孩子?我怎麼教育孩子, 用得著你管嗎?”真把我氣得不得了。

子慧媽:我的寶貝從小就咬人, 她不但咬我, 也咬她自己。 如果我沒有順從她的意願, 她就咬我, 我不讓她咬, 她就咬自己的手指頭或者衣服。 我準備下學期把她送幼稚園, 很擔心子慧把這個壞毛病帶到幼稚園, 會給我添很多麻煩。

貝貝媽:貝貝從小就脾氣急, 小的時候遇到不滿意的地方就大哭,

Advertisiment
最近他有幾次不高興的時候, 趁人不備咬人的情況, 咬過大人, 也咬過小朋友, 不知道他怎麼突然會這樣。

王子媽:我家寶貝咬人, 但他不是狠狠地咬, 是輕輕地咬, 這可能與我的行為有關。 我喜歡寶貝細嫩、胖乎乎的皮膚, 有時喜歡得牙根癢癢, 忍不住輕輕地咬他的小胳膊、小腿肚和小屁屁。 寶貝很享受我這樣表達母愛, 被我咬得咯咯笑。 他也會模仿我的樣子輕輕地咬我。 上幼稚園以後, 我不知道其他寶貝會不會接受王子這樣表達喜愛之情?

薇薇媽:我認為其他小朋友不會接受的。 小朋友之間不熟悉, 不管咬得狠還是咬得輕, 寶貝都害怕別人咬。 別說咬人了, 即使小朋友之間不小心碰一下, 寶貝都會告狀:“媽咪, 他打我了”或者“老師,

Advertisiment
他打我了”。

子慧媽:有人說, 寶貝小時候咬人是正常的, 長大就不咬了。
晏老師:一兩歲的小寶貝長牙的時候, 會不自覺地出現咬人現象, 別人還可以接受, 如果3歲以後的寶貝還經常咬人的話就需要特別加強教育了。 有的寶貝上學後還有咬手、咬鉛筆頭的現象, 預示著寶貝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

主持人:我在幼稚園調查過了, 老師、小朋友和家長都不喜歡咬人的寶貝。

晏老師:咬人的小朋友通常同伴關係不好, 是不受歡迎的, 不但傷害其他寶貝, 自己也受到傷害。 因為, 老師和家長會否定和批評寶貝的咬人行為, 家長之間還會勸自己的寶貝躲避或者孤立咬人的小朋友, 所以家長需要矯正寶貝咬人的不良習慣。

Advertisiment

為何寶貝喜歡咬別人呢?
主持人:我看到一份資料說, 3歲以下的寶貝, 首先學會用嘴去感覺事物, 這是他們瞭解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 而且這個年齡的寶貝咬人並無惡意。 因為, 他們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所以常常通過咬人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願望和興奮、激動的情緒。

王子媽:我家寶貝就是這樣。 其實他很友好, 摸小動物的動作輕輕的, 也沒打過小朋友, 他很喜歡與別人親熱, 抱抱別人、拉拉小手, 親親其他小朋友的臉蛋, 但我發現確實有的小朋友不接受他的親熱, 目前還沒發生過咬小朋友的事情。

晏老師:寶貝咬人, 除了長牙發癢或者吃母乳時體位不舒服以外, 絕大部分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Advertisiment
他可能用咬人表達任何積極或者消極情緒, 而且消極情緒居多。 王子是表達喜歡, 子慧和貝貝呢?主要是不高興的時候咬人吧。

子慧媽:是的。 如果她向別的小朋友要玩具, 沒得到或者別的小朋友向她要玩具, 她不給, 她都會動作很快地咬別人。 如果她見到我的不熟悉的同事, 我讓她叫阿姨好、叔叔好, 她不願意叫, 還躲到我的身後, 並開始吃手, 把她的手拿下來, 她就咬衣袖。

貝貝媽:貝貝是發脾氣的時候咬人, 是不是因為貝貝的脾氣像他爸爸?他爸爸沒耐心, 挺容易發火的。

主持人:大人的性格肯定會影響寶貝的性格。

晏老師: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 都有脾氣, 但是每個人發脾氣和調節情緒的方式不同, 咬人是發生在寶貝身上常見的方式之一。 寶貝通常是在獨處無助或者遇到困難不會解決的時候容易發生咬人現象,所以,當寶貝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不會與人交往,不會解決問題,被大人訓斥、批評或者激惹的時候,是寶貝下意識地選擇咬人行為的主要情形。

怎樣避免寶貝的咬人行為?
主持人:既然這樣,有沒有什麼辦法預防寶貝咬人?

貝貝媽:貝貝咬人之後,我就警告他:“下次再咬人,爸爸就會打你。”

王子媽:他在你面前咬人,你讓爸爸打他,以後貝貝就怕爸爸不怕媽咪了,他會把你的警告當耳旁風。

貝貝媽:貝貝確實不怕我。

王子媽:你不能在寶貝面前當老好人,應該在寶貝面前樹立你的威信,他才會接受你的教育。

主持人:薇薇為什麼不咬人?你採取什麼教育方法了?

薇薇媽:我也沒有專門做什麼預防教育,我覺得這與寶貝天生的性格有關係吧。

子慧媽咪:可能是你忘記了吧,她沒有磨過牙嗎?

薇薇媽咪:她睡覺的時候磨過牙,但是沒有咬過我,也沒有咬過別人。

主持人:晏老師,為什麼有的寶貝從來不咬人?

晏老師:很多寶貝都沒有養成咬人的不良習慣,這固然與寶貝的體質特徵有關,主要是因為寶貝後天的生活環境比較好,媽咪經常與寶貝說話,陪伴寶貝做遊戲,積極回應寶貝的要求,很少讓寶貝處在無聊和無助的情形,而無聊和無助是寶貝產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溫床。所以,媽咪看似沒有對寶貝進行有意識的教育,實際上,好的生活環境能孕育一切良好的行為習慣。

王子媽:這是“無為中的有為”。

主持人:對。除了創建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外,還有沒有針對性比較強的方法。

晏老師:特別注意寶貝的第一次咬人行為。

主持人:第一次咬人可能是偶然行為,如果家長不注意教育,接二連三地咬人就成為壞習慣了。

晏老師:是這樣的。寶貝第一次咬人可能是牙癢,也可能不是牙癢,但是不管怎樣,媽咪都要嚴肅地對寶貝說:“不可以咬人,媽咪不喜歡。”寶貝能從媽咪的表情中,讀出自己的行為是不被別人接受的。

子慧媽:那如果寶貝是因為牙癢呢?

晏老師:可以為寶貝提供一些磨牙棒或者磨牙餅,滿足寶貝的生理需要。

主持人:寶貝看見其他小朋友咬人,會不會模仿?

晏老師:寶貝有可能模仿其他小朋友咬人,薇薇不是已經模仿媽咪“輕輕咬人”了嗎?遇到這種情況,媽咪還是要堅定地對寶貝說“不”,並要耐心地對寶貝解釋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寶貝可以學,什麼是錯誤的行為,寶貝不可以學。

薇薇媽:寶貝輕輕咬人的目的是表達喜愛和高興,不可以嗎?

晏老師:每個家庭、每個寶貝都可能存在個性化的情感表達方式,但是它的適用範圍很窄,出了家門可能就不被理解和接受。家長能夠分清楚在家裡可以是一種行為方式,在外面應該換另一種行為方式,而寶貝做不到這一點,他還沒有能力根據場合和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所以,媽咪還是應該培養寶貝適應範圍比較廣的行為習慣。

怎樣糾正寶貝愛咬人的懷習慣?
主持人:防患於未然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防不勝防”,寶貝已經養成了咬人的不良習慣,怎麼“亡羊補牢”呢?各位媽咪是怎麼做的?

子慧媽:我對寶貝說,咬人會吃進細菌,然後生病,生病了要打針,寶貝能夠聽明白了,但這是在咬人之後對他的教育,說不準他下次又在什麼時候咬人,咬人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忘記了我的教育。

薇薇媽:講道理太抽象了,他不會真正完全明白。

王子媽:耐心點兒,多說幾回就記住了。

晏老師:小寶貝還不能掌握細菌、髒的概念,他腦海中的印象也就是臭臭有細菌、便便髒,所以直接講道理的效果不好。講道理不如講故事。

主持人:我在幼稚園調查的時候,採訪過一位媽咪。她說編故事的辦法挺有效的。寶貝咬人後,媽咪立即把他抱走了,然後對他說:“哎呀,寶貝,你怎麼咬那個小朋友了,剛才他上了廁所沒有洗手,他手上的小蟲蟲沒有洗掉,你咬他,蟲蟲跑你嘴裡怎麼辦?”寶貝當時就嚇哭了,媽咪趕緊勸他:“沒關係,沒關係,媽咪現在幫你把嘴擦乾淨,蟲蟲就掉了,以後還咬小朋友嗎?”他搖頭說:“不咬了。”果然,寶貝再也沒咬過人。

貝貝媽:瞎編故事教育寶貝的方法正確嗎?是不是給了寶貝錯誤的資訊?

子慧媽:只要能解決問題就行。

晏老師:從理想的角度來說,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既能解決問題,其本身又很科學。但是,媽咪常常在情急之下,想不出目的和手段相統一的方法,採取一些諸如嚇唬、忽悠的權宜之計,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長期使用這些暫時的方法,它們在寶貝持久的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

貝貝媽:我聽有的家長說,寶貝咬人之後,你就反咬他一口,讓他嘗嘗咬人的滋味不好受,以後就不敢咬人了。我沒有試過這種方法,這樣行嗎?

薇薇媽:這種教育方法太粗魯了,咬來咬去的,寶貝還是不明白怎麼回事。

晏老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於成人是一種有效的懲罰教育方法,但是對3歲前的小寶貝來說不正確,因為寶貝還不具有成人的反思能力,不能正確地理解這種“深刻的教訓”,家長反而給寶貝示範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行為。

子慧媽:如果寶貝咬人,說明她不高興了,然後被她咬的寶貝更不高興了,這時候大人挺尷尬的,是先安慰被咬的寶貝,還是先安慰自己的寶貝?

薇薇媽:應該先安慰被咬的寶貝,因為她畢竟是被侵犯的人。

貝貝媽:其實小朋友在一起,很難區分是誰先侵犯誰,但是大人常常以為先哭的、哭聲大的寶貝被欺負了。

王子媽:沒辦法,這是人之常情啊。

晏老師:雖然小朋友之間很難區分是誰先侵犯誰,但是哪個小朋友解決問題的手段更粗暴,就更應該教育他正確的行為方式是什麼。所以,雖然有時可能是寶貝先被激怒了,但是家長要堅定地告訴寶貝“不能咬人”,並指導寶貝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只有這樣,寶貝才能明確是非,從根本上改掉咬人的壞毛病。同時,應該向被咬的寶貝及其家長真誠地道歉,不要因為寶貝咬人而被同伴及其家長排斥和孤立。

主持人:貝貝媽咪說寶貝是因為生氣才咬人的,那麼咬人的寶貝的情緒要不要安撫?怎樣安撫?

晏老師:接納寶貝的情緒但拒絕寶貝表達情緒的方式。對寶貝說:“媽咪知道你生氣了,你可以請媽咪幫助,但是不可以去咬人。”

主持人:這就是說咬人的寶貝和被咬的寶貝,他們的心理和情緒都需要大人的關懷和教育。嗯,時間不早了,謝謝晏老師的參與!謝謝各位嘉賓的積極討論!但願本期話題能為讀者朋友們提供借鑒和啟發,我們下期再見!

寶貝通常是在獨處無助或者遇到困難不會解決的時候容易發生咬人現象,所以,當寶貝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不會與人交往,不會解決問題,被大人訓斥、批評或者激惹的時候,是寶貝下意識地選擇咬人行為的主要情形。

怎樣避免寶貝的咬人行為?
主持人:既然這樣,有沒有什麼辦法預防寶貝咬人?

貝貝媽:貝貝咬人之後,我就警告他:“下次再咬人,爸爸就會打你。”

王子媽:他在你面前咬人,你讓爸爸打他,以後貝貝就怕爸爸不怕媽咪了,他會把你的警告當耳旁風。

貝貝媽:貝貝確實不怕我。

王子媽:你不能在寶貝面前當老好人,應該在寶貝面前樹立你的威信,他才會接受你的教育。

主持人:薇薇為什麼不咬人?你採取什麼教育方法了?

薇薇媽:我也沒有專門做什麼預防教育,我覺得這與寶貝天生的性格有關係吧。

子慧媽咪:可能是你忘記了吧,她沒有磨過牙嗎?

薇薇媽咪:她睡覺的時候磨過牙,但是沒有咬過我,也沒有咬過別人。

主持人:晏老師,為什麼有的寶貝從來不咬人?

晏老師:很多寶貝都沒有養成咬人的不良習慣,這固然與寶貝的體質特徵有關,主要是因為寶貝後天的生活環境比較好,媽咪經常與寶貝說話,陪伴寶貝做遊戲,積極回應寶貝的要求,很少讓寶貝處在無聊和無助的情形,而無聊和無助是寶貝產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溫床。所以,媽咪看似沒有對寶貝進行有意識的教育,實際上,好的生活環境能孕育一切良好的行為習慣。

王子媽:這是“無為中的有為”。

主持人:對。除了創建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外,還有沒有針對性比較強的方法。

晏老師:特別注意寶貝的第一次咬人行為。

主持人:第一次咬人可能是偶然行為,如果家長不注意教育,接二連三地咬人就成為壞習慣了。

晏老師:是這樣的。寶貝第一次咬人可能是牙癢,也可能不是牙癢,但是不管怎樣,媽咪都要嚴肅地對寶貝說:“不可以咬人,媽咪不喜歡。”寶貝能從媽咪的表情中,讀出自己的行為是不被別人接受的。

子慧媽:那如果寶貝是因為牙癢呢?

晏老師:可以為寶貝提供一些磨牙棒或者磨牙餅,滿足寶貝的生理需要。

主持人:寶貝看見其他小朋友咬人,會不會模仿?

晏老師:寶貝有可能模仿其他小朋友咬人,薇薇不是已經模仿媽咪“輕輕咬人”了嗎?遇到這種情況,媽咪還是要堅定地對寶貝說“不”,並要耐心地對寶貝解釋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寶貝可以學,什麼是錯誤的行為,寶貝不可以學。

薇薇媽:寶貝輕輕咬人的目的是表達喜愛和高興,不可以嗎?

晏老師:每個家庭、每個寶貝都可能存在個性化的情感表達方式,但是它的適用範圍很窄,出了家門可能就不被理解和接受。家長能夠分清楚在家裡可以是一種行為方式,在外面應該換另一種行為方式,而寶貝做不到這一點,他還沒有能力根據場合和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所以,媽咪還是應該培養寶貝適應範圍比較廣的行為習慣。

怎樣糾正寶貝愛咬人的懷習慣?
主持人:防患於未然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防不勝防”,寶貝已經養成了咬人的不良習慣,怎麼“亡羊補牢”呢?各位媽咪是怎麼做的?

子慧媽:我對寶貝說,咬人會吃進細菌,然後生病,生病了要打針,寶貝能夠聽明白了,但這是在咬人之後對他的教育,說不準他下次又在什麼時候咬人,咬人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忘記了我的教育。

薇薇媽:講道理太抽象了,他不會真正完全明白。

王子媽:耐心點兒,多說幾回就記住了。

晏老師:小寶貝還不能掌握細菌、髒的概念,他腦海中的印象也就是臭臭有細菌、便便髒,所以直接講道理的效果不好。講道理不如講故事。

主持人:我在幼稚園調查的時候,採訪過一位媽咪。她說編故事的辦法挺有效的。寶貝咬人後,媽咪立即把他抱走了,然後對他說:“哎呀,寶貝,你怎麼咬那個小朋友了,剛才他上了廁所沒有洗手,他手上的小蟲蟲沒有洗掉,你咬他,蟲蟲跑你嘴裡怎麼辦?”寶貝當時就嚇哭了,媽咪趕緊勸他:“沒關係,沒關係,媽咪現在幫你把嘴擦乾淨,蟲蟲就掉了,以後還咬小朋友嗎?”他搖頭說:“不咬了。”果然,寶貝再也沒咬過人。

貝貝媽:瞎編故事教育寶貝的方法正確嗎?是不是給了寶貝錯誤的資訊?

子慧媽:只要能解決問題就行。

晏老師:從理想的角度來說,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既能解決問題,其本身又很科學。但是,媽咪常常在情急之下,想不出目的和手段相統一的方法,採取一些諸如嚇唬、忽悠的權宜之計,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長期使用這些暫時的方法,它們在寶貝持久的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

貝貝媽:我聽有的家長說,寶貝咬人之後,你就反咬他一口,讓他嘗嘗咬人的滋味不好受,以後就不敢咬人了。我沒有試過這種方法,這樣行嗎?

薇薇媽:這種教育方法太粗魯了,咬來咬去的,寶貝還是不明白怎麼回事。

晏老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於成人是一種有效的懲罰教育方法,但是對3歲前的小寶貝來說不正確,因為寶貝還不具有成人的反思能力,不能正確地理解這種“深刻的教訓”,家長反而給寶貝示範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行為。

子慧媽:如果寶貝咬人,說明她不高興了,然後被她咬的寶貝更不高興了,這時候大人挺尷尬的,是先安慰被咬的寶貝,還是先安慰自己的寶貝?

薇薇媽:應該先安慰被咬的寶貝,因為她畢竟是被侵犯的人。

貝貝媽:其實小朋友在一起,很難區分是誰先侵犯誰,但是大人常常以為先哭的、哭聲大的寶貝被欺負了。

王子媽:沒辦法,這是人之常情啊。

晏老師:雖然小朋友之間很難區分是誰先侵犯誰,但是哪個小朋友解決問題的手段更粗暴,就更應該教育他正確的行為方式是什麼。所以,雖然有時可能是寶貝先被激怒了,但是家長要堅定地告訴寶貝“不能咬人”,並指導寶貝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只有這樣,寶貝才能明確是非,從根本上改掉咬人的壞毛病。同時,應該向被咬的寶貝及其家長真誠地道歉,不要因為寶貝咬人而被同伴及其家長排斥和孤立。

主持人:貝貝媽咪說寶貝是因為生氣才咬人的,那麼咬人的寶貝的情緒要不要安撫?怎樣安撫?

晏老師:接納寶貝的情緒但拒絕寶貝表達情緒的方式。對寶貝說:“媽咪知道你生氣了,你可以請媽咪幫助,但是不可以去咬人。”

主持人:這就是說咬人的寶貝和被咬的寶貝,他們的心理和情緒都需要大人的關懷和教育。嗯,時間不早了,謝謝晏老師的參與!謝謝各位嘉賓的積極討論!但願本期話題能為讀者朋友們提供借鑒和啟發,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