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要孩子孝順,用實際行動來引導!

今天新聞上說, 一個男子為了4歲的兒子能在車後排睡覺, 讓60歲的母親坐後備箱。 被民警發現後, 老太太為自己的兒子求情:“尾箱裡蠻好, 舒服, 別為難我的兒。 ”忽然就想到那個必講給孩子聽又讓人每讀一次都唏噓不已的故事, 大意是:兒子養不起年邁的母親, 決定把她背上山丟掉。 傍晚時分兒子騙母親說上山走走, 於是母親吃力的爬上兒子的背。 兒子一心想爬的高點, 可是回頭卻發現母親在他背上灑豆子。 兒子很生氣, 心想母親這是在做標記。 結果母親卻顫巍巍的說:“傻兒子, 我怕你一個人下山迷路!”

Advertisiment

這種略帶悲情☆禁☆色彩的母愛, 似乎存在很久。 一直以來, 母親的角色就被定位在奉獻、無私、不求回報等等。 可是, 這樣的母愛, 真的可以讓孩子幸福?

再說新聞中的中年男子, 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 為了孩子的舒適將母親安置在後備箱, 這種“強大”的言傳身教, 可真的是給孩子上了生動的一課。 正如另外一個故事所講:兒子和媳婦兒看不上母親老態龍鍾拿不穩碗筷的模樣, 於是就商量做了個小木碗給母親。 這是他們的小兒子天真無邪的說:“我要把這個木碗留著, 等你們老了給你們用!”

這就是父母帶給孩子的力量, 自己的所作所為, 都會被小孩子看的清楚真切, 且容易模仿。 所以, 當我們不善待老人的時候, 請不要介意自己終將會老無所依。

Advertisiment

當父母把“孩子, 家中好吃的都是你的!”“寶貝, 為了你我們可以犧牲一切!”“你就只負責好好學習吧, 其他事情都讓媽媽來!”等等作為口頭禪的時候, 孩子距離孝順也就越來越遠了!

一、溺愛養不成孝順的孩子

從小對孩子溺愛的父母, 無法培養出孝順的孩子。 溺愛的環境下, 一切盲無目的地以孩子為中心, 這樣只會導致孩子的自私與偏激, 只能順心順意還算平穩, 一旦略有不順心順意, 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一哭二鬧三上吊等等招式, 專治對自己溺愛的父母)……這樣的親子關係是不正常的, 而這種關係下長大的孩子, 很難會孝順曾經溺愛過自己的父母。

二、沒有合理的長幼有別, 就沒有孝順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合理的長幼有別, 不是傳統上說的那種家長一言制, 為父母命是從;而是說在一個民主的家庭氛圍裡, 所有家庭成員關係是平等的, 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觀點、看法以及行為。 但是因為孩子年齡的原因造成的視野不足夠寬闊、心智也不足夠成熟, 所以還需要家長適當的指引。 而孩子是否能夠從心中尊重家長, 同樣在於家長能否用自身的魅力及涵養吸引孩子, 而非“專治”:“我是你爸媽, 你就要聽我的。 ”“我給你錢花, 你要聽我的。 ”……這樣的親子關係也是不正常的, 同樣無法培養孝順的孩子。

三、沒有家長的以身作則, 就沒有孝順的孩子

每個家長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有都是孩子, 所以家長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以及配偶的父母,

Advertisiment
就是給孩子最直接有效的課堂。 如果家長經常頂撞父母、忤逆父母、不尊重父母, 很難會讓孩子對自己形成應有的尊重。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尤其是至古流傳的婆媳關係, 是最最微妙的關係。 可也正是母親對於孩子有著莫大的影響力, 如果作為母親不能孝順自己的婆婆, 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當然, 那種傳說中的惡婆婆凶丈母娘不能用一句話兩句話來概括。 但是凡事有因有果, 如果真的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 盡自己應該盡的孝道外, 不卑不亢就好。 可以在孩子能夠理解接受的基礎上, 適當的講給他聽, 敘述過程儘量不偏不倚, 情緒平和。 孩子有著自己敏銳的判斷力, 知道是非對錯。

四、從小事入手, 逐步培養孩子孝順的習慣

Advertisiment

從生活中的小事兒入手, 捨得用孩子, 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才能夠真正的鍛煉孩子, 也同樣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心中有他人, 懂得照顧他人的做法。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家長千萬不可以把自己的地位放得過高或者過低。 對孩子除了要求分數之外, 其他都照顧有加無微不至。

家長忙家務像陀螺一樣轉的一塌糊塗時, 孩子該吃吃該喝喝視若無睹;家中好吃的一打開, 孩子占大份或者全占, 家長只是象徵性的品嘗一下;……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 依舊會如此, 啃老也可以啃的理直氣壯。

從現在開始, 告訴孩子:像爸爸媽媽關心你一樣關心父母;為爸爸媽媽分擔自己可以做的家務;在爸爸媽媽忙碌的時候適當搭把手;為家庭建設付出自己應該付出的一份力量!

相關用戶問答